我国蜂药的开发、使用和存在的问题
2013-11-28汪尤金
■ 汪尤金
(作者汪尤金单位为汪氏蜂业集团)
蜂药开发初创时期
蜂药——顾名思义,就是防治蜜蜂疾病的药物。应该说,目前在新华字典上找不到它的身影,因为这是近二三十年才诞生的一个专用名词。但它的孕育过程却可以上溯到几千甚至上万年的历史。可以说,随着野生蜜蜂逐步发展到家养蜜蜂的过程,也就是蜂药开始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太漫长了。直到近代活柜蜂箱的发明才真正给蜂药的开发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我国在1988年以前,蜂药虽有其名,但都是兽药中的仕外之民,因为在1988年国家农业部才正式将蜂药纳入中国兽药管理范畴。所以,20世纪80年代应该是我国蜂药的初创时期,很大程度上是蜂农或养蜂科研单位为适应蜂保的需要,自发地进行研制和实施。当时的要求不高,能治蜂病就行,而且,也根本没有“污染”二字的概念。因此之故当时中国蜂蜜出口往往因农药超标而频频亮相,严重地影响了中国蜂产品的声誉,20世纪80年代的蜂药多以杀虫脒、鱼藤精、双甲脒、萘粉等为主。
蜂药研制生产及现状
自1988年起,我国蜂药正式纳入兽药管理范畴,步入了规范发展轨道。我国目前主要饲养两大蜂种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20世纪前半个世纪主要以本地中华蜜蜂为主,后半世纪逐渐是西蜂压倒中蜂,从养蜂收益和蜂产品的获取而言,西蜂的优势是群势大、采集力强、能获取大量的商品蜜和其它蜂产品,因而在我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数以百万计的意大利蜂为我国的蜂产品产量赢得了世界第一大养蜂大国的桂冠。在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种间竞争中,西蜂也独具优势,所以,在我国蜂药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对于西蜂的病虫害的防治。相对而言,中蜂的病害尽管为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中蜂车状病凶猛异常,但随着流行期一过,人们就习以为常了。
蜂药的研制和生产
随着我国养蜂业的迅猛发展,蜂产品日益为广大人民所了解和接受,蜜蜂的保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们对保健知识的提高,蜂药的安全使用,蜂产品的污染也提到人们的议题中来。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养蜂科研机构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养蜂科学工作者、养蜂师傅,都对蜂病的防治做了大量探索和实验,尤其对中蜂巢虫、幼虫病、中东病等和西蜂的蜂螨、爬蜂病、幼虫病、白头蛹等都曾有大量的实验报告。
应运而生的是各种蜂药如天然生物农药、中成药、化学农药、西药中抗生素类、消毒杀虫剂等等,可以说凡是用于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各种药物,往往都被移植到蜜蜂的防病治病上;从用药的剂型上也是种类齐全,如粉剂、片剂、水剂、烟雾剂等,施药方法也是渠道各异。应该说,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蜂药百花齐放、良莠不齐、管理落后,蜂药市场一片混战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家将蜂药纳入兽药管理范畴,我国专业蜂药生产厂家,也经历了由不规范到规范的逐步发展过程。
纵观我国蜂药研制和生产现状,较之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德国,它的14所主要大学中均有蜜蜂学院,而我国大学多如牛毛却仅有以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为代表的几所大学蜂学专业。另外,我国其他绝大部分养蜂科技人员都在从事蜂产品、蜜蜂生物学方面的科研工作,专门从事蜂药研制的屈指可数。几家蜂药生产厂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述情况是与我国作为世界养蜂大国十分不协调的,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养蜂业的发展。
蜂螨是西蜂的头号大敌,是蜂药研发的重中之重
蜂螨是蜜蜂的天敌,它是遍布全世界养蜂业的头号大敌。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广大蜂农无不谈“螨”色变,真是“华佗能奈小虫何!”病重乱投医,于是杀虫醚也好双甲眯也好,不管对蜂产品有无污染,只要能杀螨就行,随之招来了出口蜂蜜的农药超标退货而惹起官司。这引起了我国养蜂者的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首先引入西方的杀螨王牌药物——阿比斯坦,但紧接着遭到西方国家对该药的严密封锁,汪氏蜂业属下的四川资阳蜂药厂不忍日本公司对该原药——氟胺氰菊酯的高度垄断,愤而自力更生,联合南开大学全力突击研制,终于在1995年一举成功,从而打破了氟胺氰菊酯在世界范围内独家垄断的现状,成为世界上第二家生产该药的厂家。
此举不仅为中国养蜂界扬眉吐气,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养蜂业的发展,确保蜜蜂的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汪氏螨扑取代了价值高达50余倍的外国王牌药——阿比斯坦,从而使中国蜂农可以享用价廉物美的杀螨王牌药——汪氏螨扑。蜂蜜出口退货官司也因此有一定平息,直至近年才因氯霉素超标(应属西方技术壁垒所致)引发官司。
氟胺氰菊脂以其高效、低残留、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仅风靡中国,可以说亚洲大部分国家相继以不同渠道从中国进口,其中,近年韩国以国家名义购入我国的氟胺氰菊酯,南美阿根廷业正式通过批准进口我国的氟胺氰菊酯。但遗憾的是我国的报批工作严重滞后,通过了7、8年的实验改进和申报,氟胺氰菊酯终于在2003年2月始获我国第一个由农业部批准的国家级新原料药和新蜂药。
尽管如此,我们的治螨王牌药业难逃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蜜蜂所承担“研制和推广高效低残留蜂药防治技术”课题组在发表的论文中,写到“针对养蜂业始终以来的头号大敌——蜂螨,经过我们的调查,在国内使用氟胺氰菊酯(螨扑)防治蜂螨已有不短的时间,已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但相对来说仍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杀螨剂之一。”
王牌杀螨药物产生了抗药性,成了世界养蜂业的难题,在美国、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由于阿比斯坦产生了抗药性,蜂螨又猖獗起来,蜂农束手无策。在中国自新世纪伊始,即有蜂农告急,不能控制蜂螨的危害,我们派出了专家、教授调查研究,结果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世界性养蜂业的共同难题。一方面继续改进螨扑配方延缓抗药性,一方面大力研发新蜂药代替螨扑,这是养蜂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蜂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蜂药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国家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加以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国家的仅有几处科研机构力量单薄,经费不足。多年来,真正有用的成果是十分有限的。生产厂家很难具备科研条件,即使个别厂家有研制的愿望,也很难等到有关方面支持和配合,因此我国蜂药的研制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我们建议,我国蜂药的研制工作必须根据中国养蜂业现状,打破常规,走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联合攻关,希望农业部加强领导,推进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联合攻关,共同承担课题。切勿科研以获成果为宗旨,生产以盈利为目标,各取所需,而于蜂农无益。
蜂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蜂药的生产和销售有很大的特殊性,有别于人药和兽药的生产和销售。首先是目前的蜂药生产厂家,由于历史原因,一是规模小、投资少、历史短。二是销售渠道特殊,蜂药销售既不进药库,也无正规市场。
为此,我们建议整顿蜂药市场,加强蜂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根据蜂药生产量小、影响力(对蜂产品)大的特点,由农业部责成中国兽药监察所直接管理,以确保中国养蜂业的健康发展和减少、杜绝蜂药对蜂产品的污染而对人民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彻底贯彻落实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印发的“蜂产品兽药残留专项整治计划”。
提高蜂农科学用蜂药水平
蜂药污染蜂产品和蜂药抗药性的迅速来临,都是我国蜂农未能科学合理地用药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建议由国家牵头,联合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共同开展提高蜂农科学用药的宣传、培训工作。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意见,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