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2013-11-27龚永丽李秀环

战略决策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关联方盈余亏损

龚永丽 李秀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界便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中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晚一些,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开始的。近年来,盈余管理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

所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和规划交易事项等手段调节企业盈余,以干扰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从中获取一定的自身利益。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引发的经济负面效应

(一)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在较为成熟的西方资本市场上,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较为复杂。然而,在中国尚未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亏损上市公司的主要动机较为集中——规避证券监管机构关于特别处理、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的相关法规制度。根据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 (下简称 《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两年连续亏损 (以最近两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当年经审计净利润为依据),交易所有权对其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上市公司股票因连续两年亏损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后,首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表明公司继续亏损,交易所有权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即连续三年亏损便会被暂停上市;上市公司股票被暂停上市后,在法定期限内披露的暂停上市后首个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出现亏损,交易所有权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即连续四年亏损便会被终止上市。

中国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较为特殊,要获得上市资格实非易事,因此上市公司的 “壳资源”格外珍贵。上市公司被终止上市,不仅白白浪费了这一稀缺资源,还损害了公司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现行 《上市规则》的政策对一家公司是否被ST(special treatment)乃至终止上市的评价标准过分强调盈余指标,而 “壳资源”又如此珍贵,为了保住这一宝贵资源,在应对被终止上市危机的时刻,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可避免会选择盈余管理的方式去调控账面盈余,规避危机。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外部条件

1.存在缺陷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存在三方面缺陷。第一,中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占比相对较重,所有者缺位, “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突出;第二,存在 “一股独大”的现象,第一大股东集股东权和经营权于一身,缺乏约束。此两点为公司管理当局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条件。第三,未建立起对公司管理层的科学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致部分高层管理人员较多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引发了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动机。

2.仍有可乘之机的会计准则体系

近年来,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不断完善,与国际日渐接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完善,对盈余管理有制约作用,但不能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可能引发企业新的盈余管理行为。这是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不可避免地会留有余地,给企业带来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比如,现行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由原来的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变更为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准则的这一更新使得债务重组与企业盈余的联系更为密切;资产减值准则中的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企业容易从中找到漏洞实施盈余管理等。

3.尚不完善的监督机制

完善的监督机制能有效防范和抑制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包括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行政监督主要是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司法监督即公检法的监督,社会监督就是注册会计师监督。目前中国对亏损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尚未发展成熟,亏损上市公司仍有盈余管理的可乘之机。

第一,当前证监会的监管力度远远不足,相关的行政法规不够健全;对虚假信息披露惩处力度不够大;工作人员监管水平不高。第二,中国证券市场起步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之际,发展历史较短,证券市场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因而司法监督的作用难以发挥。第三,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的程度,除与他们自身专业胜任力、事务所的体制有关外,关键在于审计的独立性,而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这一点上独立性还远远不足,导致社会监督也未能起到应有作用。

(三)盈余管理引发的经济负面效应

从目前的研究看来, 大多学者认为在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的契约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毫无疑问,过度的盈余管理是有害的。毕竟盈余管理只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手段,无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再者,难以衡量盈余管理的 “合理范围”,企业一旦不加限制地利用盈余管理,无疑将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

1.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由于盈余管理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中立性,导致财务报表上反映的经营业绩与实际的经营业绩严重脱节,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可比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干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盈余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重要的会计信息。在有效资本市场的假设下,盈余管理一般不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因而盈余管理不会影响投资者、债权人的决策。但中国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程度低,盈余管理可能会歪曲企业的真实业绩,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干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一方面,这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增加了信息使用者寻求真实信息的成本,降低市场的运行效率,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再者,那些本该暂停上市或退市的亏损公司,借着盈余管理的手段长期占用宝贵的上市资源,也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有效配置功能。

综上所述,过度的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降低了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文中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上市公司公告及年度报告或由上市公司公告及年度报告计算得出。

亏损上市公司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及其企业具有的实际条件各异,因此采用的盈余管理方式也各有不同。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包括: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巧妙计提资产减值、借助关联交易。

(一)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特点,其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亏损企业为了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容易出现在首次亏损年度确认大量非经常性损失,在扭亏年度确认大量非经常性收益的现象。非经常性项目与上市公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却能深刻地影响上市公司净利润。影响较大的非经常性项目包括:①资产处置或置换损益;②债务重组损益;③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

案例1:*ST中葡 (600084)处置资产,获利丰厚。

继2008年和2009年连亏两年后,*ST中葡在业绩无法扭亏的情况下,转而寻求其他渠道以保住上市资格。2010年12月6日,*ST中葡与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 《买卖合同》,出售公司酒厂的部分资产,交易完成后确认转让收益29 951.92万元。2010年12月29日,公司与所属子公司与中国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行及中国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兵团分行签署了 《减免利息协议》,依照协议,公司及子公司截止2010年12月31日已归还借款本金11 601万元,借款利息35 581 225.83 元, 确认免息 32 908 724.62 元。 *

*ST中葡2011年2月16日披露年报,2010年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7 637.54万元,每股收益0.09元。而上年同期,公司亏损2.08亿元,每股亏损0.36元。根据公司2010年年报分析,财务报表上虽然显示盈利,但公司主营业务依然亏损2.58亿元,靠变卖生产设备和减息带来的营业外收入3.55亿元,最终实现利润9 510万元。

案例2:ST钛白 (002145)利用债务重组,扭亏为盈。

查看中核钛白2007年年报,发现该企业各项重要财务指标都比2006年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表1),更微妙的是公司的营业利润为-3 463.02万元,最后的净利润却有1 750.37万元,盈亏差异如此大,通过查阅其年报,可窥一二。

中核钛白在2007年年报中称,营业外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与第一大股东信达公司签订债务重组合同,豁免债务4000万元。凭着债务重组4000万元利得才使得营业利润为-3 463.02万元的中核钛白扭亏为盈。然而,仅靠这一次的债务重组,中核钛白终究逃不过亏损被特别处理的噩运,2008年公司净利润亏损2.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亏损2.66亿元;2009年4月22日,公司被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 “中核钛白”变更为 “ST钛白”。

表1:ST钛白各项重要财务指标 (单位:万元)

案例3:华电国际(600027)使用扭亏魔棒——非经常性损益。

华电国际在2010年净利润1.0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利润为-10.57亿元。公司在2010年第四季度出售了华电煤业公司3.3%股权、华电福新能源公司2.46%股权和华电运营10%股权获得4.5亿元投资收益,零对价收购石家庄6家供热公司股权获得6.21亿元溢价,公司还收到政府补助1.28亿元。

此三项业务合计收益11.99亿元,使得华电国际得以扭亏。然则,这并不能扭转公司财务状况。2010年,华电国际的毛利率平均为8.1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1.76%,更为忧心的是,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83%,期间费用同比上涨12.5%至46.14亿元。在严峻的财务状况下,仅靠非经常性损益这一次性的收益,实在无助于公司主营业务的扭转。

(二)巧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而其成为上市亏损公司盈余管理的有力手段。尽管会计准则对八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成文的规定,但依然留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实务中,上市公司往往根据盈余管理的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在需要掩盖损失、虚增利润的时候减少减值准备的计提或干脆不计提,在需要 “大洗澡”轻装上阵的时候则大幅计提。

案例4: *ST长钢 (000569)扭亏之术:巨额计提减值准备。

*文中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上市公司公告及年度报告或由上市公司公告及年度报告计算得出。

根据*ST长钢2002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其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保持稳定,平均为1%左右,基本维持盈利。然而,从2005年第三季度开始,*ST长钢急转直下,出现大幅亏损,当年末的净资产收益率急降至-10.91%,2006年更是跌至-49.75%的谷底。

此番业绩大变脸,与*ST长钢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关系甚密。2005年度,*ST长钢改变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政策,增加坏账准备9593万元;2006年度,*ST长钢计提坏账准备8639万元,存货减值准备4859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近1.12亿元,使当期净利润减少至-2.72亿元。在同期特殊钢铁企业的效益普遍增长很快的情况下,*ST长钢2006年的巨亏极有可能是为了消耗前几年的亏损存账,试图抛开多年来的历史包袱,以便未来轻装上阵。

(三)借助关联交易

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各关联公司间不可避免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母公司在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各关联方在经济上并非彼此完全独立的个体,因而使得交易有可能偏离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再加上上市公司地位和功能的特殊性,公司及其控股大股东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备,通过规划关联交易和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管理以变更报告盈余。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和上市公司间转移,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盈余管理。

通过关联方交易来管理盈余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①关联方之间的物料采购和产品销售;②关联方之间的资产转让;③非货币性交易;④债务重组;⑤计收资金占有费;⑥受托经营与受托经营;⑦合作投资;⑧资产租赁;⑨关联方承担费用。

案例5:鹏博士 (600804)利用关联方转移利润

成都鹏博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度销售给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的钢锭价格与销售给非关联方的钢锭价格相比,平均每吨高330元;而2000年度销售给该关联方的钢锭,销售价格与上年相比,平均每吨下降660元,与销售给非关联方的钢锭价格比较,平均每吨低410元。2000年度公司售给该关联企业的钢锭数量占公司钢锭总销售量的96%以上。区别对待关联方和非关联方,且两年销售给关联方的价格变动甚大。

鹏博士在1999年度报告净利润为83.08万元,2000年度报告净利润为-3 747.35万元。翻阅该公司历史财务资料,其在1999年度生产钢锭10.27万吨,如果其销售给关联方的钢锭价格与非关联方一致,1999年度将出现亏损。不难看出,该公司在1999年度为了避免亏损,通过关联方之间的产品销售而将利润从关联方向上市公司转移,而2000年因无望避亏,便将利润从上市公司向关联方转移,进行利润清洗。

三、针对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治理路径

(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

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 “一股独大”和 “所有者缺位”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减持国有股。对非国家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可逐步退出;而对国家经济命脉行业的重要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同样应该减持,以降低国有股的集中程度。与此同时,还应增加非国有股权,改变国有股 “一股独大”的局面,形成大股东之间的制约机制。

2.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产生 “内部人控制”损害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情况下,中国证监会引入了原属于英美法系的独立董事制度。2001年8月证监会正式颁布了 《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与公司董事会中其他董事相比,独立董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独立性,即不在公司内部担任除董事以外的职务,并与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但由于引入时间尚短,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 “独立性”难以充分发挥的问题。而且,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人选主要是社会名流,往往有名无实,并不能起到监督作用。当前,中国需要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体系,把对独立董事的规定纳入 《公司法》,完善独立董事的选任程序,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条件,设置好准入门槛,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二)强化外部制约,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

1.完善政府监督机制,弱化政府行政干预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帮助亏损上市公司避免受到严重处罚。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政府更多是对企业进行政策性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但目前中国大多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有着牵扯不断的联系,当地政府对上市公司特别 “关照”,此类 “关照”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经济秩序。为了让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应逐步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积极采取宏观调控的管理方式,这将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外部监控作用,对各种经济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以限制、减少甚至杜绝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

2.完善亏损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清除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

在比较成熟的证券市场中,企业能否成功发行股票取决于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投资者偏好等因素。如前所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ST、退市等制度是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沿用了计划行政型的管理体制,完善监管制度需将上市发行政策准市场化的核准制逐步转化为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取消以单一盈余指标为评价标准的上市有关规定,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改由市场本身来对公司进行优胜劣汰。

3.增强外部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提高社会监督力度

注册会计师所发表的独立审计意见特有的经济鉴证作用,因而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揭露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质量的审计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明显的制约作用。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对盈余管理的社会监督力度的大小,关键在于其自身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增强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和风险意识,不断完善国家的法规政策,使审计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客观、公正、完整。

(三)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盈余管理空间

由于会计准则一方面对盈余管理起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盈余管理的产生,这一情况注定会计准则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不断博弈,不断发展。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同时要针对企业会计面临的新问题,及时正确地制定出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防止漏洞的产生。

(四)建立长期有效的报酬契约,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从盈余管理的特点看,由于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的主观能动行为,要消除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可以从降低或消除管理当局为谋求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入手,即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对管理者的长期激励机制。

上市公司建立与企业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设计合理的报酬契约,采取多元化的指标评判管理者的管理业绩,使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紧密相关,令企业的管理者总能从企业利益出发做出决策,从而便可有效抑制有害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猜你喜欢

关联方盈余亏损
关联方披露准则修订建议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衍生品公司赚钱吗?16家公司的上半年:13家赚钱,2家亏损超千万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审计探讨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关联方交易的性质、舞弊风险与监管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
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超百亿元
保监会加强监管:险资投资关联方的资产要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