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及其相关对策——以韩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广州亚运会报道为例

2013-11-27魏丽娇

战略决策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国家

魏丽娇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 (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 (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 (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 (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 (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①孙有中:国家形象及其内涵[J],《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第119页。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决定了它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影响着它在国际上的生存和空间扩展。因此,国家形象既是各国政府所追逐的战略目标,也是其谋求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为一个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带来巨大的利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国家形象的构建和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是复杂而多变的。②金灿荣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分析了中国国家形象的特征。中国改革论坛网,2006年12月31日。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目前已成为国内一个新兴的热门研究课题。实际上,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在很多时候是通过媒体来解读的。特别是各类重大活动,能为全球媒体聚焦中国提供机会,而通过这些媒体的报道,无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具有特殊意义。正如韩源所说的 “传媒这一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战略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战略力量博弈中的前沿 ‘战场’。”换而言之,媒体作为公共舆论形成的渠道和载体,作为相互国家形象的构建者,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各自国民对对方国家形象的认知,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以2010年11月1日~12月5日包含亚运会开幕前和闭幕后这一阶段的韩国三大报纸——《朝鲜日报》、 《东亚日报》、 《中央日报》 (该三大报纸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悠久的历史,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覆盖范围广,具有代表性)和两家通讯社——联合通讯社(http: //www.yonhapnews.co.kr/) 和纽西斯通讯社 (http: //www.new sis.com/)关于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报道为对象,分析韩国主流媒体是如何向其国民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的。也许在代表性方面略有偏差,但是总体上可以体现出韩国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倾向。研究韩国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目的在于消除双方的误解,引导本国民众正确看待中韩关系,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两国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改进我国的国家形象战略,并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价值取向。

一、整体报道特点

韩国五大主流媒体对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报道 (不包括赛事报道)总数共122篇,其中朝鲜日报35篇,中央日报24篇,东亚日报12篇,联合通讯社34篇,纽西斯通讯社17篇。

从报道数量比例来看,朝鲜日报、中央日报、联合通讯社数量居多,东亚日报和纽西斯通讯社偏少。

从时间分布上看,这些报道多集中在11月4日到11月30日,即亚运会开幕前几天到亚运会闭幕。

从报道倾向上看,如表1所示,以负面报道为主,其次是正面报道。整体而言,媒体对中国的印象较之以前相比,略有不好。这与近年来围绕国内的民族冲突、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国外的奥运火炬传递等世界各国对中国进行的负面报道不无关系。同时,也受报纸的旨趣所影响。所有冲突性的主题无疑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负面角度报道既受中韩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价值观的影响,又受其新闻价值观影响。③魏娟在分析西方媒体对中国60周年国庆报道一文中指出,所有具“冲突性”的新闻题材都被认为是新闻价值极高的东西,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负面角度报道国庆阅兵既受其核心价值观影响,又受其新闻价值观影响。

表1:报道倾向

从报道角度来看,关于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前后及举办期间的报道偏重角度不一。

(一)正面报道

开幕前的正面报道主要集中在亚运会的开幕、运动员村的建设、城市建设 (如交通管制、戒烟令等)。

开幕后的正面报道主要集中在人员管理 (如礼仪小姐的服装及素质等)、安保措施、亚运会的意义 (包括给韩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第十六届亚运会的经济收益等方面。

表2:正面报道议题

(二)负面报道

该类报道主要集中在判决不公、人员素质、安排 (志愿者、保安、礼仪小姐、拉拉队)、安保、亚运会准备 (赛事安排、亚运村住宿安排等)、亚运会的负面影响等方面。

同时,由亚运会衍生到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议题 (如民主化、中日国际关系、朝鲜半岛局势等)的报道也有11篇。

表3:负面报道议题

(三)中立报道

数量不多,主要是以记者客观记述为主的报道。

二、韩国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经济成就和经济地位得到肯定。

五大媒体高度赞扬了亚运会的准备工作和开、闭幕式,这是对中国经济成就的承认。

《中央日报》11月4日新闻 “中国的新成长动力——文化产业”中使用了“(显著的)”一词来赞扬广州的城市变化。联合通讯社11月13日 “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共投入646亿元韩币”的新闻中称亚运会开、闭幕式准备及烟花共花了3亿8千万人民币。对于开幕式, 《东亚日报》11月13日新闻中出现了“让人惊叹”、纽西斯通讯社11月13日报道中使用了 “备受瞩目”之类词语。在报道运动员村时, 《中央日报》11月21日新闻直接用标题 “直击运动员村——爱和友谊的乐园”肯定了广州亚运会的准备工作。

(二)肯定了中国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同时也有较为负面的报道。

纽西斯通讯社11月8日新闻标题中提到 “亚运气氛浓厚,安保如 ‘铁桶’”,联合通讯社11月1日报道提到 “公交车和地铁即日起免费”、 “亚运会期间,佛山、东莞等11个城市的地板生产厂家暂时停工,烧烤类禁止开业”,联合通讯社又在11月4日指出 “亚运会开幕当天8万3千余名志愿者和7千余名治安协防员已经分派到12个区的主要设施和街道上开始巡逻,海心沙周边1公里以内的居民都要空出房屋”。

另一方面,对赛事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公民素质和城市的落后等进行了报道。

在亚运会举办过程中,对跆拳道、男女篮球、女子排球赛事中的裁判判决不公问题进行了多篇数且言辞激烈的报道。以 《中央日报》为例,该报11月26日的 “继女子篮球后,男子篮球也因为判罚而哭泣”、11月27日,以 “女子排球因裁判惜败中国”、 “裁判过分,女子排球队表示不满”、 “中韩排球比赛中的中国球迷与裁判击掌庆祝胜利”、 “手球,公正判决的秘诀是 ‘监视’”,以及11月28日的 “男女篮球、女子排球都输给了裁判”为标题针对裁判判罚的不公进行了轰炸式报道。

除此之外,纽西斯通讯社11月7日新闻中提到 “广州因为地铁人多不能正常运行,取消免乘制度”, 《中央日报》11月10日新闻在标题中直指 “高价黑票”,联合通讯社12月4日的报道中指出,为了禁烟政府提高香烟价格。中央日报11月10日以 “棒球?不知道吗?”为标题,写到广州市民对比赛项目偏爱严重,对棒球没有太大关心,以致当问到棒球场怎么走时,志愿者都要打听很久。其真实目的在于暗讽 “文化大国”中国的公民没文化,整体素质低下。

(三)中国是一个民主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社会保障、人权状况不如人意。

纽西斯通讯社11月8日新闻报道 “因为批判中国言论,中国没有给香港某报纸授予报道权”,并引用日本教导通讯社的报道说 “香港 《苹果日报》因为支持中国的民主化运动,批判中共政权,所以被拒绝采访亚运会,至今仍未收到报道许可。”《朝鲜日报》11月19日的新闻报道 “孙中山和亚运会”中,借广州是孙中山诞生之地,由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衍生到中国的民主问题,即: “主办方在记者见面会上强调说,想要通过开幕日期和圣火传送来传递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化精神,但看看最近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刘晓波事件,似乎中国在进行反民主运动。”这些负面报道无不与韩国媒体的新闻价值观有关联。同时,也受到西方媒体一直以来的关于中国政治方面的负面报道影响,诸如 “政治体制落后”、 “民主制度不健全”、 “政务缺乏透明度”等。这些报道会更加恶化我国的国家形象,使韩国民众甚至世界民众对中国的误解进一步加深。

(四)中国是一个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大国,军事实力不可小看。

西方鼓吹的 “中国威胁论”一直是个焦点话题,④“中国威胁论”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由日本防卫大学教授村井友秀提出来的。后被一些西方学者危言耸听地加以演绎,给中国的国家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因而韩国媒体一直以来十分关注中国的政治动态。在亚运会期间,他们依旧把目光放在中日、中朝韩的敏感关系上。纽西斯通讯社11月6日新闻报道 “日本代表团从到达广州时开始,就倍感到反日情绪,甚至日本代表团负责人告诉团里选手谨慎行动。”另有在11月14日报道中指出, “在演奏日本国歌时,中国球迷一片嘘声”,并且 “在日本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足球比赛中,中国球迷一直声援吉方球队。主要是由于最近的领土纷争和渔船事件导致中国国内反日情绪高涨。”

在报道朝鲜时,不忘把延平岛炮击事件和体育赛事联系起来。例如,联合通讯社11月23日新闻报道说 “北朝鲜不顾炮击事件,继续参加比赛”, 《朝鲜日报》11月30日新闻更是言辞激烈地抨击 “虽然停止战争是奥林匹克精神,但是亚运会举办之际,朝鲜的炮轰可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污点。”

而对于中国军事实力的关注则体现在联合通讯社11月4日的 “飞机和火箭总动员,预防下雨”的新闻标题,以及 《朝鲜日报》11月22日新闻中的 “过于辉煌的开幕式让人感觉是中国的示威,让就坐在贵宾席的来宾感到不舒服”之类的语句中。

(五)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中国很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广州亚运会的报道中,韩国媒体赞扬了广州为亚运会举办所作的准备工作。《中央日报》11月4日的“中国的新成长动力——文化产业”中提到 “被称为 ‘亚洲工厂’的广州发生了显著变化。” 《朝鲜日报》11月12日也以 “投入巨额资金的广州焕然一新”为题强调了亚运会的意义。 《东亚日报》11月19日的新闻 “亚运气氛浓厚的广州”中报道广州 “从机场到市里的高速公路两边设置了亚运会宣传画牌。路边售票处安放了转播赛事的电视,出租车里也安放了电视。”而 《中央日报》11月12日新闻更是盛赞 “45个国家参赛,历届最大规模的广州亚运会开幕”、11月14日也以 “华丽的焰火盛会”为题报道了广州亚运会的开幕。 《中央日报》11月18日的新闻 “旗袍美女是中国面向亚洲的成功作”高度评价了礼仪小姐,这些 “旗袍美女在顺德接受了为期40天的训练,她们身上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吃苦精神。”

三、结论及建议

从亚运期间的报道,可以看到在组织、参与国际活动中,中国起到了较为积极正面的作用,在韩国的视野内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以及同属东方文化圈的中韩两国文化上的认同感。但是也流露出韩国对中国大国威胁的担忧。并且,随着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两国之间也产生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问题,这对中韩关系和文化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偏向于报道中国的社会、文化、外交、环境、灾难和事件方面,反映出中韩之间关系多方面的变化:比如韩国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表明韩国逐渐从远观中国到了近距离观察中国,对于环境、灾难事件的消息报道大多为负面消息,在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体现出韩国对于中国的担忧和戒备心理。

总之,广州亚运会期间,韩国媒体对中国和广州的各个方面的报道比较全面、相对客观,可以说,韩国媒体中的中国政府形象是中性的,只是在涉及到民主、人权等问题时,才表现出负面。⑤郭光华,陈子卿也指出境外英语媒体在报道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时,习惯性地把诸如政府迁移当地居民等一些敏感事件和人权等政治话题联系起来。对外直接投资公报[R],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因而,如何消除这些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丑化、诘难,为本国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只有具备良好的国家形象,才能提高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权、主动权,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因此我国需要总结经验,整合内外部资源,采取科学有效的战略对策,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推进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第一、国家和政府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国家形象的重视度,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吸引世界关注与投入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 “软实力” 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推动力。国家形象虽然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客观性,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塑造的,并且它的塑造涉及到政府以及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涉及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合、文化外交和经济外交的整合、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整合以及政府、媒体、企业、个人行为的整合等等,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因而,体现一个国家 “软实力”的国家形象,必须引起政府与社会民众的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不仅如此,还应该制定清晰的对外传播总体策略和切实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目标。

国家形象可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相对于国际总体舆论来说,国家形象长时间内是静态的;相对于某个现实事件而言,国家形象又是动态的。某些特定时期,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会发生一定的冲突。在此情况下,应该成立由中央层面主导的国家形象战略传播协调机构,正确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出发,根据时代特征和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准确定位国家形象。

一直以来,由于西方与我国地理上的距离及文化上的差异,一些西方民众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 “不民主”、 “无人权”的形象,更有一些西方政界、学界人士将西方国家的失业、经济低迷归罪于中国,致使相当比例的美国公众视中国为最大的经济威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做好国家形象的定位。刘明认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可以从以下的核心元素考虑: “一个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转型时期的中国;一个稳定发展、渐进复兴的中国;一个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一个致力于文明交融、和谐共处的中国;一个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中国。”⑥刘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版。笔者认为,可以把我国国家形象定位为 “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和谐中国”。中国政府多次向世界庄严承诺,做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不仅要维护本国利益,而且要重视维护别国的利益;不仅要维护自身的和平与稳定,还要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既体现了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一直所坚持的立场,也顺应了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同时,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样的国家形象,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与和谐互动的外部氛围。

再次,政府方面,应该秉承开明的传播理念。

人们常常把政府形象简单地等同于国家形象。因而,积极正面的政府形象对其他侧面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能起到促进和提升作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和提升的大国,必须更加重视政府形象的建构,通过建构良好的政府形象来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因而,政府方面,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切忌讲空话、大话、套话等,而是要把事实原原本本地叙述出来,让大众自己通过事实去做评论。对于某一事件,若是本国封锁消息,不予报道,就会导致其他国家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信息,往往导致信息的不公正、不正面,给国家形象的塑造带来负面效应。另外,改变原有的单方说教式的刻板形象,采取平等对话方式,以实现有效传播,帮助塑造国家形象。

与此同时,应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专门培养。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于第一时间战略舆论制高点,及时向国外公众传播权威、有效、顺畅、快捷的公共信息,建立突发事件新闻传播及沟通渠道,防止国外新闻媒体的误读、误报甚至歪曲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中央政府,其他各级政府都应主动关心、主动发展各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同时,政府领导人、政府新闻发言人都是国家形象重要的代言人,他们与国家形象是一种相互依赖、相得益彰的关系。国外公众对于一个国家的认知部分地来自于对其政府领导人的认知,而代表着政府各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言行举止、与国内外媒体的沟通与应变能力,对国家形象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说,他们形象的塑造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部分。提高新闻发言人的素质,通过真实、客观、全面、及时的信息发布,消除误解、引导舆论、化解矛盾。

最后,建立现代新闻制度,扩大新闻开放度,增强新闻透明度。

我国应该建构符合宪政民主原则和公民社会精神的现代新闻制度,该制度包含媒体民有、新闻自主、监督官员、保护公民几个方面。我国应该遵循国际传播规律,适当放宽对外国记者的采访权限,甚至可以把国外媒体请进来,给他们以全方位报道中国的机会,使其他国家了解我国的真实情况,争取他们对我国进行客观的报道,从而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现代新闻制度,还亿万中国国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通过媒体对公共权力的公众监督权,为中国宪政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深化创造条件。

第二、媒体方面

首先,建设一个和谐媒体,发挥它们的率先示范作用。

媒体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工具和载体,作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战略点,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着国际社会中传播资源的绝大一部分,使得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媒体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国媒体也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影响,但跟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大大制约了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可以说,媒体是我国国家形象战略中的薄弱环节。为此,我国要提升本国传媒机构的影响力,整合各方资源,建设和谐媒体,提高其对于国际舆论传播导向的影响力,增强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争取国际舆论主动权,提升我国国家形象。通过包括国内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共依共存、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和谐媒体建设,增加我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的身影和曝光率,让其成为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可依靠力量。

其次,实施中国媒体 “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中国媒体打入国外传媒市场,影响国际舆论。⑦郭可,吴瑛认为,中国媒体除了在国内广泛传播外,更需要走出去对国际社会传播。

一个国家要想在发展国家关系时获得对方的理解、信任、合作,必须在他国人民心中树立一个积极、友善的形象,必须在国际上树立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对中国来说,现在需要塑造和传递的是一个清晰的国家形象,要丰富并有核心概念,要塑造我们最需要展现的国际形象。当下,中国最需要向国际传播的形象,是具有亲和力、善意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种形象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如何塑造这种国家形象,媒体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媒体不仅在数量上差距悬殊,而且时效性和穿透性较差,导致了中国媒体在国际上 “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对此,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让中国媒体 “走出去”,打造一个国际性媒体,力争占领国际舆论制高点。具体可以采用如在现有媒体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借助西方主流媒体或国际化媒体进行 “二次传播”等对策,打造国际性的中国传媒,提升其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向西方主流社会和普通民众传播真实、正面的中国信息。

再次,积极鼓励新闻传播集团开拓海外市场。

近来,有很多欧美的报社、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倒闭,我国应该借这一良机,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选择质优价廉的予以收购。这样,才能让世界听到我国的声音。

最后,强化报纸、网络等媒介的融合,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国际舆论,改变国家形象。

我国的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直接向国外受众传播信息的绩效低下,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大众化,它的影响不可小觑。我国可以加大政府部门官方网站的建设力度,通过网络直接向国外受众发布最权威、最详细、最及时的信息。但是,注意在运用网络这一媒介时,要引导网民以理性姿态与国际社会交流互动。⑧师曾志在《北京奥运会媒体公共空间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中强调公众舆论有时候会成为一种非理性力量,公众易以常识、印象、成见等对公共事务做出判断。所以要正确对待。

第三、文化方面

实施文化 “走出去”战略,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在全球进行传播。

文化有一种以思想 (精神或意识)为特征、无形的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这种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被国际政治学者称为 “文化力”。文化的影响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特别是文化对认知主体的影响是无形和 “柔性”的,可以淡化 “宣传味”和意识形态色彩,所以文化传播一直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以韩国的 “韩流”为例,它的成功让世界了解了韩国,韩国也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交融着传统美和现代感的、科技尖端的形象。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同样非常重视利用文化产品来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我国也完全可以效仿日韩的做法,把我国的武术、茶道、中华料理、传统服饰等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传播出去,推进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国家,目前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却处于弱势地位。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游戏充斥中国市场,而中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影响力仍然有限,文化逆差亟待扭转。现阶段,我们应主动出击,大力实施文化 “走出去”战略,通过举办 “中国文化年”、 “文化节”、 “中×交流年”等文化系列活动,借助重大国际会议、国际文体活动等文化交流平台,利用印刷媒介、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媒介,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 “求和”、 “开放”、 “包容”、 “以人为本”等特质的中国和谐文化。有计划地利用、组织、策划、举办具有创意和影响力的国际性活动,不但能极大地吸引国际公众的注意,使之成为国际公众的热门话题,而且能吸引媒体报道,吸引相关公众参与,从而树立和提升国家形象。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全球约有47亿人收看了奥运会,占世界人口的70%。北京奥运会中所展示的中国奥运理念、市民形象、文化特色等也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沟通和文化交流,获得国际公众对中国和谐文化的认同,进而获得他们对中国对外战略实施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公民方面

一般来说,外国民众除了看媒体的宣传外,更十分在意中国人在他们国家的表现,看他们是不是彬彬有礼、谈吐大方,是不是有内涵,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除了依靠特别的形象策划,以及媒体宣传外,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民众在涉外场合和在国外的表现。国家形象的好坏根本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好坏。而一个国民素质良好的国家,国家形象的指数会不断上升。优秀的国民素质、良好的国民形象,不但构成了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参考指数,更是一国提升 “软实力”的重要保障。

国民素质主要包括综合素质 (主体意识、科学文化素养、公共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思想观念、创新精神、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民众身上所具有的气质、素养和举止,无不传递着其国家形象的信息。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加深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普通民众越来越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传播载体之一。目前,虽然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但给我国国家形象抹黑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例如,出国旅游的很多国人经常做出一些如随地吐痰、任意吸烟、随手触摸、衣冠不整、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不文明的行为,甚至在不少国家的旅游景点都竖起了 “禁止吸烟”、 “请不要用手摸” 等中文告示牌,严重影响了中国 “礼仪之邦” 的形象,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而另一方面,对世界主流媒体来说,普通民众的思想水平、行为准则、社会思潮、民族精神是其观察中国社会变迁和国家形象的视角。因而,进一步加强国民素质修养,不断提升公民传播意识,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塑造国家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长久事业,远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家形象,但是绝不能期待仅凭推出几部形象片就万事大吉。在全球化时代,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所以,在提升国家形象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要制定完备的长期战略规划,把它当成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一,有计划、系统化地给予推进。

猜你喜欢

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家
正是吃鱼好时节!国家呼吁多吃鱼,这五种鱼你一定都吃过,但你知道好处都有什么吗?
人口最少的国家
面积最少的国家
地形最狭长的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返璞归真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