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法的分析

2013-11-26周六英

学理论·中 2013年10期

周六英

摘 要: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得出了高校资助工作并不能真正地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校资助工作的解决方法,该方法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实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困难;资助机制;困难补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27-02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我们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均衡,尤其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设施落后,学龄期的儿童由于无力支付学费而退学逃学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国家十分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1]。在国家帮困资助政策的指导下,高校设立“绿色通道”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放弃入学;发放国家奖助学金,奖励资助家庭经济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生。高校帮困资助工作的开展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使得贫困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不再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大力度的资助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与高校“育人”职能事与愿违的一面。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为此,研究人员分析了诸多面临的情况及解决方法,如工学交替的资助机制[2]、资助模式的分析等[3],这些途径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高校资助的困境。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资助工作机制,本文首先分析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得出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高校资助工作的解决方法。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完善

为了资助高校贫困学生,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这些文件对贫困生的定义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出发,从定性角度来看,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从定量角度来讲往往是采用通用的贫困线法,界定标准是一定时期一个地区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大学维持基本生活和正常学习的最低费用[4]。从资助政策实施结果来看,效果最明显的是助学贷款,不过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此项政策,贷款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入学时携带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生源地民政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所出具的困难证明。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如实填写该表后,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者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家庭经济情况。虽然这些证明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查,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证明材料很难体现其真实准确性。高校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弄虚作假现象,有些家长利用特定的关系获得贫困证明,这样使不是贫困的学生轻松获得相关的各种证明,而真正贫困的学生却获不到贫困证明,从而无法获得他们所急需的助学贷款。

2.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概率较小

奖学金是学校对在读大学生经济资助的主要形式之一,不过对于贫困生来说,要获得奖学金的难度比较大。从当前全国各个院校所颁发的奖学金制度来看,奖学金主要是用来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贫困生在入校之前受经济条件限制,所受教育平均较差,整体学习成绩相应受到影响,仅仅通过学习成绩来判断是否获得奖学金对他们来说略显不公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贫困生在校会感觉到很多无形的压力,如心理上的受歧视感,自卑感等。另外,有些贫困生需依靠做兼职来挣取生活费,这些兼职或多或少占据了原本用于学习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了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几率。

3.勤工俭学效果不理想

对于勤工俭学这个问题,很多贫困大学生认为勤工俭学是向大家变相公开说明自己家庭条件差,在现在经济社会中会让自己很没面子,影响他们在同学中的美好形象。另外高校对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也不是很合理,相对来说范围比较窄,一般都是依靠简单的时间重复或体力劳动来获得工资,且工资报酬很低,这些岗位也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的创新探索

为保障贫困大学生能够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促进他们成长与成才,相关部门和领导应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确保经济资助合理并及时到位,为他们成才提供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首先,高校应尽最大努力为有需求的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从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来看,大学生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在本科阶段,主要时间均用于基础知识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基础课程学习,他们必须掌握其专业范围内的相关基础课程的知识,内容多,课时量大,可供自由支配时间非常有限。在大三和大四阶段主要是专业相关课程学习,虽然课堂集中学习的时间比大一大二要减少许多,但专业老师布置的作业答案需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通过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获得;对于硕士生来说,第一年的时间主要用于课堂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第三年的时间主要用于本人或导师的科研工作,这些科研所需耗费的时间因人而异,但对大部分研究生来说,平均每天至少要占据他们三分之二的时间;对于博士生来说,更是如此,目前全脱产博士生学制为三年,虽然他们的理论课程只有政治、英语以及2门左右的专业课程并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但他们的科研任务更重,为了完成这些科研任务,大部分的博士研究生除了吃饭睡眠,其余时间均用于阅读和实验,即使这样,很多博士生还是无法在剩下的两年半完成科研任务而导致延期毕业,四年或五年才能毕业的博士在很多高校并不少见。

从对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学习体制下,大学生虽然拥有一定量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这些时间用于供他们学习之余放松和休息的量上还是比较充足,但对于那些需要勤工俭学的贫困生来说远远不够的。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外时间,学校可以改革班级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以此来保证和保障贫困生具有一定量的勤工助学时间。弹性学制是指学生在按质保量完成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可以向校方申请提前毕业。学分制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只要取得该专业所规定的学分,在剩余的在校时间里就可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这些教学管理体制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生活,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勤工俭学,这样可以为部分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可以鼓励那些有潜力的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提前完成学业,进而提早毕业并就业。

第二,高校应借助各种平台为贫困大学生挖掘更多利于他们成长的勤工俭学岗位并采用工学交替的资助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所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主要是在高校食堂工作或各种层次的家教辅导,在这个基础上,学校还可以构建共享平台,各院、系、行政、后勤等部门加强协作,适度挖掘,争取提供一些高质量、高层次的助学岗位。不断探索深化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并健全校企合作平台,努力实现助学与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以及就业的无缝对接。对于专业对口的企业,可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内为其提供锻炼岗位,同时在该岗位上实行竞争机制和工学交替的资助机制,这种资助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学院所联系好的专业对口且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例如,在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后,贫困大学生在这些企业做一些费时较短的兼职,除基本的兼职工资外,企业还需每月固定为这些兼职的贫困生发放一定量的生活费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校安心投入学习,企业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态度、能力以及工作绩效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后面继续在本企业的实习时待遇发放的依据。在第二阶段,企业根据第一阶段对在本企业兼职的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评价,让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项目和研发等主要部门实习,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真正锻炼能力,在这段时间内可适当增加学生的待遇,这样就可以完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也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第三阶段,根据前两个阶段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实习单位可以给他们一些毕业就业机会,例如,签订协议,毕业后留在本单位工作,对于签订这样协议的学生,自签订就业协议日起增加工资福利等待遇。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培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既可以解决贫困生学习期间的经济费用问题,又能使他们从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这种工学交替的资助机制,可以用最少的成本和时间挖掘到真正适合本单位的人才,为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三、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得出了高校资助工作并不能真正的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校资助工作的解决方法,该方法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实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困难,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基础,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沙爱红.育人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3):92-94.

[2]陆小英,陈艳艳.“工学交替”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创新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28-29.

[3]高洁,付静.创新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4:110-111.

[4]冉育彭.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4):110-113.

(责任编辑: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