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综合大学发展对策研究
2013-11-26丁亚金
丁亚金
摘 要:我国地方高校(包括城市综合大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建设,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对区域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综合大学在新形势下改革发展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政府管理和依法自主办学之间的关系、正确应对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必须明确办学定位、更好地践行城市综合大学职能、高度凝练办学特色以及扩大开放办学,开展同类型高校之间交流与合作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综合大学;改革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33-02
本文的城市综合大学主要是指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合并或新建的地方高校。这些大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经历高等教育大扩招、大建设阶段,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长足发展,具有建校历史不长、拥有综合的学科专业、社会服务主要面向地方以及主要开展本科教育等特征。进入“十二五”期间,城市综合大学所处的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大提高阶段,即内涵提升阶段,高校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和软实力竞争,另一方面,为城市综合大学提供办学经费和作为大学产品接受方的城市都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些都是城市综合大学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同时也是新挑战、新考验。城市综合大学唯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机遇和挑战,深化改革、务实创新,才能达成既定的宏伟目标,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技术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同时,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一、如何处理好政府管理和依法自主办学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与本地政府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省级行政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的关系,是城市综合大学首先必须正确面对的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城市综合大学的管理体制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三级办学体制,属于市级财政拨款单位,但业务指导在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面对的“婆家”更多,自主办学的空间就越少,在某种程度上,被动接受管理与自主办学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城市综合大学的这种管理体制也有它的优势,可以争取各级管理部门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管业务的不出钱,出钱的不管业务,使得城市综合大学在争取上级政策和自主利用办学经费出现矛盾。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调整的背景下,城市综合大学应着力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积极发挥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模式。如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等已被国务院列为“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试点地区,这些地方的城市综合大学可以利用试点单位先试先行的机会,积极探索依法自主办学的方法、途径,以实现在人、财、物上能依据学校自身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灵活、自主、高效地配置。
二、如何应对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就是地方高校和部属高校相比处于弱势或者劣势的地位,在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上,明显地存在着不均衡,对于地方高校人为设限太多,地方高校缺乏平等竞争、平等发展的平台和制度的保障。比如,地方综合大学在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往往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
地方高校在中央的有关政策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教育部的学校和地方大学不平衡,主要是政策上的不平衡或者是投资投入上的不平衡,城市综合大学从教育部、从省里面拿到的资源非常有限。面对不利局势,城市综合大学需要改变发展观,突破思维定势,更新观念,强化争抢、赶超、跨越和追求卓越意识,不满足,不等靠,勇于发展,敢为人先,主动打破条条框框,破除障碍,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立足地方,融入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寻找与所在区域高校差异化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扬长补短,奋发超越,大胆实践,借力发展,在中国高等教育丛林中确立城市综合大学应有的地位和水平。
三、如何明确办学定位
大学定位是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而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的办学定位呈现出刚性和统一性现象,缺乏一定的弹性与多样性而导致了我国大学特色的严重缺失。[1]城市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应依据办学传统、教育规律,特别是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人才需要发展等方面来综合确立,体现自己的特色。
1.从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来看
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估。如果把高等教育体系理解为一个二维空间,横坐标为学科类别,纵坐标为办学层次,则每一所高校都可对应于该二维空间中的一个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高校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均可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各居其位、各尽其职,相得益彰、和谐共荣的格局。这一全方位、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城市综合大学应该主要发展应用学科,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从地方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
定位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的方向标,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引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在现有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城市综合大学的发展基础而言,要合理定位,就要做到下面几个定位。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大学。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布局定位:以文理为基础,比照所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重点扶持区域发展所依托的支柱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服务。
四、如何更好地践行城市综合大学职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城市综合大学必须通过改革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质量,实现内涵发展。
1.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高校一切活动的共同指向,在高校工作中占中心地位。要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充分发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教学改革,把学生努力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学应该致力于开展杰出的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有一流的学习体验。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日渐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2]地方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作为地方高校一部分的城市综合大学必须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谋求在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其中,校企联合培养、工学结合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2.科学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水平是学校的硬实力,是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科学研究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类”,城市综合大学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和开发研究,即为“实际需要而探索新方法、新工艺”,“利用已有的知识(成果)进行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组织管理,强化开放合作,全面提升综合创新能力,以城市发展中各种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全面提升服务城市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城市综合大学的学科建设应和当地区域特点紧密结合,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应该紧紧围绕区域的支柱产业,瞄准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或转型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引导服务。
3.服务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性”既是城市综合大学的显著特点,也是城市综合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综合大学的优势在地方,其发展就应该在“区域性”上下功夫。城市综合大学生源主要来自于本地区,培养出的毕业生也主要在本地区工作;专业设置符合地方产业结构和人才供需结构的格局;科研开发和文化创意产业也以服务本地区发展为主,成果转化也主要服务于本地区企业。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动贴近产业,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紧紧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推进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咨询型智库,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在贡献中赢得尊重和地位,在服务中提高办学质量。
五、如何凝练城市综合大学的办学特色
对每所高等学校而言,有特色才有竞争力。但凡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学,肯定都是有办学特色的大学。大学办学特色,决非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一所大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有特色,在于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并能把特色发挥到极致。选择特色发展战略、彰显办学特色成为城市综合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对城市综合大学来说,虽然大多是综合性大学,也不应贪大求全,而要创新办学理念,理清发展思路,选准学科专业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寻求最佳路径到达学科专业前沿,与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规划相适应,快速占据学术高地,从而形成特色和竞争优势。我们不能把发展目标总盯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上,应该安分于所在的层次、领域,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通过走自己的路争创一流。
六、如何扩大开放办学,开展同类型高校之间交流与合作
1.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城市综合大学应全方位融合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遵循有利于学校学科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开放式办学,拓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领域,提高国际化水平,在教育、科研和培养学校管理人员等方面进行合作。以国际合作项目为重点,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规模、层次和水平;与国外院校实施学分互认;互派留学生到合作大学学习;与国(境)外高校、跨国公司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实验室共建等合作项目。引进外籍教师,引入高层次人才来访讲学。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和合作研究。
2.同类型地方综合高校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城市综合大学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合并或新建的地方高校,学校建设发展的基础和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相似。同类型、同层次的高校存在竞争,同时也需要彼此合作,共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综合大学发展道路,既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也要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树立中国模式。由于发展历程、办学基础、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相近,城市综合大学之间有更多交流的主题。所以,应该加强与同类同层次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张妍.我国大学定位趋同化的现实冲突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6):59-61.
[2]张兄武,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1(2):12-15.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