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非医学专业开设营养与健康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

2013-11-26王少康孙桂菊王灿楠杨立刚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通识基础知识营养

王少康,孙桂菊,王灿楠,杨立刚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1 营养与健康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愈来愈明显,如何防制营养性疾病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与营养相关的重要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为15.2%,肥胖率为5.6%;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8.8%、2.6%,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依次为2.9%、11.9%、7.4%[1]。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12.0%,糖尿病患病率9.7%,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3.3%,均较2002年有显著升高[2]。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高热能饮食摄入过多造成营养过剩,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人们错误的营养观念和对身材的过度关注或对营养性疾病的极度恐惧,致使饮食摄入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同样,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营养与健康知识匮乏,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不合理[3]现象。这一现象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中更加普遍[4],吕姝焱[5]在洛阳市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的顺序为医学类>师范类>理工类。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为了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学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内容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通识选修课,其中包括为非医学专业开设的营养与健康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与健康观念,掌握各类营养素的基本功能、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以及营养与健康、疾病的关系等知识,熟悉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明确营养强化、营养补充和保健食品的营养保健意义,严格区分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确立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等观念,为指导自身健康和传播科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为学校向社会输入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由于学生缺乏医学背景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组自2009年开设营养与健康通识选修课程以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革和创新。现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体会总结如下。

2 营养与健康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

2.1 讲义的编写

经搜集资料发现,营养与健康相关的教材有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于康主编的《营养与健康》,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刘翠格主编的《营养与健康》(第2版),2008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运良主编的《营养与健康》等。这些书籍都过于专业化,内容也不够全面,作为非医学专业通识选修课程的教材并不合适。为了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课程组教师在上述教材的基础上,参照20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葛可佑主编的《中国营养科学全书》,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营养学会主编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9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葛可佑、杨月欣主编的公共营养师培训系列教材等著作,编写了适用于通识选修课程的《营养与健康讲义》。

2.2 教学内容选择和学时分配

2.2.1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选择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主要介绍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各类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营养强化与补充及保健食品等内容;第二部分紧密联系实际,主要是一些营养与健康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大头娃娃事件、三聚氰胺问题、黄金大米事件、食物的相生相克、食物的酸碱性话题、牛奶致癌问题等;第三部分是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营养与美容、烹饪营养、中医中药与养生等开展讨论。课程组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学生反馈、教学效果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尤其是引入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2.2.2 学时的合理分配 本课程2/3的学时用于基础知识的介绍,其余1/3学时用于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问题的研讨。为了了解学生选课的目的、基础知识课前掌握及其兴趣情况,合理分配基础知识学时数,课程组自制问卷并对204名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发现,选修本门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个人兴趣的学生数为111名,占总人数的54.4%;个人健康需要的学生数为80名,占总人数的39.2%;为获得学分的学生数为13名,仅占总人数的6.4%。学生选修本课程前是否曾接触过基础知识的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表明除各类人群的营养外,学生曾接触过其他营养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比例均在50%以上,其中最高的是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选课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是否感兴趣的结果见表2。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与相关疾病等内容比较感兴趣,但对营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相对较低。课程组根据上述情况,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学时进行了合理分配,突出重点内容,以保证教学效果并满足学生需求。

表1 学生是否曾接触过基础知识的情况[n(%)]

表2 学生对基础知识感兴趣情况[n(%)]

2.3 教学方式的设置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中应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穿插提问,结合营养与健康热点问题组织随堂讨论,播放相关内容录像等。研讨分两种形式:一是随堂讨论,教师首先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并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情景,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论题,如讲授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时,引出三聚氰胺问题,就其出现的原因、社会影响及健康损害等方面展开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专门设置讨论课,由教师给出特定题目或者学生根据兴趣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包括相关资料的查阅、PPT的制作等。讨论课上先由各组学生代表发言,然后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如日本核泄漏后中国老百姓抢购加碘盐事件,进一步分析高盐饮食的危害、碘的生理功能、加碘盐的来龙去脉、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保健食品等,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把学生从只注重记忆结论的传统学习引向注重探究问题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进一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2.4 考核的评定方式

本课程摒弃“一次考试定成败”的传统考核方法[6],采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定方式。考核内容包括4方面:一是上课出勤情况,该部分占总评成绩的10%;二是平时作业成绩,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占总评成绩的30%;三是课堂表现,如上课回答问题情况、随堂讨论情况,讨论课的PPT制作、发言和辩论参与情况等,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该部分占总评成绩的30%;四是课程论文成绩,授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给学生予以指引,帮助其完成课程论文的书写,并进行成绩评定,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论述水平和写作能力,该部分占总评成绩的30%。

3 结束语

我校营养与健康通识选修课程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已开设了4年,在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根据通识选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反馈的意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形成了该门课程的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深受学生欢迎。本门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个人综合素质,增强了其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

[3]董文瑶.山西省某高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调查[J].运动,2012(56):69-70.

[4]郑荣华,谭斌,张茜,等.石河子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22-24.

[5]吕姝焱,张红珍,赵毅飞,等.洛阳市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与膳食结构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1056-1058.

[6]刘立静,吕卫群.让教学回归其本色——浅谈考核方式改革[J].科技信息,2012(33):331.

猜你喜欢

通识基础知识营养
清律的基础知识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掌握基础知识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