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3-11-24刘晓玲
刘晓玲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湖南 湘潭411100)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概念,随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突出了“开放型经济”这个关键词。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要发展开放型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到2020 年,开放型经济体系将建成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明确判断: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此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等重要文献中都多次强调了“开放型经济”这一概念[1]。把握住开放型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构建起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相关概念
在国际经济学中,开放型经济是指商品、服务及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流动的经济[2],也就是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状态。根据不同国家建立开放型经济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基于政府政策主导和基于市场而形成的两种开放型经济类型。
经济发展质量实际上是指经济发展满足使用者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即经济发展对人的适用性[3]。开放型经济下,发展质量就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配置与流动的优劣程度,包括发展速度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等。
经济发展效益是指一个经济体消耗一定量的成本后,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方面获得的实际收益[4]。其既包括短期的、显性的经济收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投入与产出关系,如劳动生产率、投资产出率等,还包括长期的、隐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相对于区域开放型经济而言,其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不仅取决于区域内部资源的拥有量和开发程度,而且取决于与区域外部(包括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和产业分工合作程度、对外部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外部资源的流入数量[5]。
二、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表1 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指标体系表
在一个开放的区域系统中,国民收入账户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性的主要工具。它提供了开放条件下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系统记录,而这一账户的不同内部结构则反映出一国不同类别的对外交往状况。可以借助国民收入账户中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某些子项来分析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点。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国家统计年鉴以及海关统计年鉴能够查阅到的指标项,可构建反映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指标分析
(一) 开放质量方面
1. 速度的稳定性
速度的稳定性是指开放型经济运行的平稳状况,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和有质量的重要指标。该层面的指标可以通过以下二级指标予以反映和衡量:
货物和服务对外贸易增长波动率=(当年对外贸易增长率-上年对外贸易增长率)/上年对外贸易增长率。商品和服务的跨国流动是开放型经济的首要特征。对外贸易的波动只有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才能避免外贸大起大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才能保持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内贸增长波动率=(当年对内贸易增长率-上年对内贸易增长率)/上年对内贸易增长率。对开放型经济而言,它主要反映国内贸易的情况,衡量对国内市场依赖程度,并采用国家统计年鉴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进行计算。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波动率=(当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长率-上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长率)/上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长率。当一国经济开放到相当程度时,开放性就不仅体现在商品、服务流动这一较低形式上,还体现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独立的国际流动。该项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内开放环境的好坏和开放质量的高低。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波动率=(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上年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对于区域开放型经济而言,特别是内陆省份,境内省外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2. 结构的改善
结构的改善是指开放型经济的协调程度,它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开放型经济“多元平衡”的首要内容。该层面的指标主要包括货物与服务贸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进出口结构、外资与内资结构等。
货物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货物贸易总额/贸易总额。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服务贸易总额/贸易总额。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均衡发展,有助于平衡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减少我国累积的巨额贸易顺差。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服务贸易能够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
一般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在贸易方式上,自主的一般贸易往往能够获得比加工贸易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现阶段,加工贸易对稳定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两者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比例关系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出口占货物贸易比重=出口贸易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占货物贸易比重=进口贸易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出口贸易结构比是评价货物对外贸易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后危机时代,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应保持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出口贸易额。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份额反映了地区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部门和初级产品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制成品的附加值相对较高,对应获得的贸易利益也就会相应增多。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值。它不仅反映出口工业品中高新技术的含量和贡献以及科技进步状况,还包含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等诸多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容,是对前一指标的进一步细化。
3. 发展的可持续性
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开放型经济长期发展的能力。支撑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传统生产要素的红利空间正在缩小,要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需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6]。以要素贸易条件、贸易竞争力和外向型企业R&D 投入等指数来评价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能合理反映要素禀赋的变化趋势,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这是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它能反映该国的价格优势、要素生产率和竞争能力的变化趋势,进而体现该国贸易利益的变动情况。
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它是分析国际竞争力时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其值在-1 ~1 之间。如果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如果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处于劣势;如果为-1,表示该产业或产品为进口专业化;如果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强,处于优势;如果为1,则表示该产业或产品为出口专业化。
外向型企业R&D 投入指数=外向型企业研发经费/地区R&D 总投入。以外向型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整个国家研发投入比重评价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力度,使经济在不断科技创新中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出口商品品牌优势指数=报告期出口商品品牌数/基期出口商品品牌数-1。品牌是一种高级生产要素。出口商品中是否拥有一定数量且具有良好信誉的自主品牌,将影响该国出口商品的最终竞争力。
(二) 开放效益方面
1. 投入产出的效率
投入产出的效率是指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它是衡量整个经济发展效率和资源配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单位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多,表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效益越高。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评价开放型经济发展效益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外商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平均人数。这里采用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产出率=外商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平均资产。投资产出率,也称投资产出效果系数,反映企业单位资产投资额所带来的收入。
2. 生产能力的充分性
福利经济学认为,生产能力的未充分利用是社会福利的最大损失。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越高意味着要素利用得越充分。鉴于统计数据的限制,这里只衡量了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要正确评价开放型经济生产能力利用的充分性,必须完善该指标的统计和考核办法。
外向型企业就业弹性系数=当期外资外贸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率/同期GDP 增长率。该指标从劳动就业变化角度来衡量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外向型企业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外向型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利用外资弹性系数= 当期利用外资增长率/同期GDP 增长率。根据我国统计年鉴投资资金来源的分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5 大类。利用外资弹性系数越高,说明外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该指标包含着外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弱的信息。
四、结论
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它提供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劣程度以及效益高低的评价标准;有助于政府对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有效监控,从而科学决策。
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可以利用连续若干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计量方法测算出一国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水平。在实证结果运用的过程中,仍要结合定性分析,并跟踪监测。由于统计数据的欠缺,在进行效益分析时,指标体系以经济效益分析为主,缺乏对综合效益的评估,而且对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也不够全面。因此,要在实践运用中开展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改进。
[1]袭长洪. 中国建立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演进轨迹及特征评估[J].改革,2008(9) :15 -25.
[2]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永友. 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 江苏的经验——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J]. 财贸经济,2008(8) :113 -119.
[4]方建中. 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J].群众,2013(2) :52 -53.
[5]田伯平. 江苏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体制、政策和环境的视角[J]. 江苏社会科学,2011(3) :236 -243.
[6]任保平,郭晗.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J].学术研究,2013(2) :69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