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双边贸易成本变动与影响实证研究

2013-11-23梁力铭

华东经济管理 2013年5期
关键词:测度伙伴贸易

董 力,梁力铭,李 永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一、引 言

贸易成本作为贸易理论的新兴核心概念,研究意义重大:第一,在现实中,外贸壁垒仍然大量存在,贸易成本依然是阻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就算是发达国家,贸易成本也接近生产成本的70%[1]。第二,贸易成本的重要性,使得研究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型的学者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对待[2];研究“新经济地理学”和“新-新贸易理论”的学者,也都致力于研究贸易成本的影响[3-4]。第三,贸易成本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福利水平也有重大的影响[5]。第四,有国内学者认为,对于贸易成本的定量测度可以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测度提供重要启示[6]。

贸易成本具有丰富的含义,因此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是多角度的,有的研究是从地理距离[7]、货币联盟[8]的角度进行,有的是从分销渠道[9]或信息成本[10]的角度进行。还有学者衡量了各种“外显”的贸易成本[11],但这种直观的测度方法有着一定的缺陷:首先,当前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非关税壁垒具有不同的限制作用,难以获取具体的数据资料,遑论精确的测量。其次,国内的贸易成本特别是进口国内部的贸易成本被忽略。最后,在应用上,由于每个指标测量方法的不同,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从而影响直接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大多数学者采用引力模型从间接角度测度贸易成本。Anderson(1979)首开先河,利用引力模型来测量双边贸易成本[12],并且在研究中考虑了多边贸易成本的影响。继其之后,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学者对引力模型进行了不同的改进[13-14],从不同的角度对贸易成本进行研究。

近五年来,国内也有一些文献[15-16]使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双边贸易成本。研究结果证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双边贸易成本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影响贸易成本的各种因素。但是,国内目前对于贸易成本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大多以介绍、评述为主。对实证工作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缺少对国外定价模型的创新与系统严密的数学实证分析。

二、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成本测度

(一)模型概述

本文采用的是Anderson等(2003)的引力模型,来进行中国双边贸易成本的计算。这一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所示:

其中,Xij表示国家i到国家j的出口;Yi和Yj分别表示两个国家的总产出;Tij表示国家i 到国家j 的出口贸易成本,Πi和Pj代表国家i 和国家j 与除了对方国家之外的他国进出口贸易的价格指数,这两个指标相当于多边贸易阻力。

双边贸易成本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都会产生影响。假设i国的多边贸易成本上升,一些产品在他国因价格上没有优势而打不开销路或因产品成本上涨而无法获利,则不得不由出口转为内销。因此,国内贸易量受到贸易成本的影响。即

在两边同时乘以一个国家j对国家i出口的引力模型,可以得到:

上式中,若Tii=Tjj,Yi=Yj,且i 国的国内贸易量更多,即Xii>Xjj,则i 国的多边贸易阻力更为严重一些(Pi∏i>Pj∏j)。倘若Tii已知,多边贸易阻力的大小就可以很方便地解出。对上式进行整理后可推导出:

由于Tij很可能不等于Tji,Tii也很可能不等于Tjj,所以:

上式中的Tij代表贸易成本。如果i、j两国间的贸易(XijXji)大于国内贸易(XiiXjj),那就意味着贸易成本Tij下降。

(二)研究结果

作者从BvD全球宏观数据库和Wind金融数据库中搜集了自1995年到2010年中国与一些主要外贸对象国的贸易数据。设可贸易品份额Sj=k=0.8①,替代弹性σ =8②,测度结果见图1所示。

图1 显示,总体上,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在过去十几年间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鉴于我们测度结果是一个相对比值,所以无需考虑其绝对值大小的意义。经简单计算,相比1995年,2010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成本平均下降了约37.77%。另一方面,相对于1995年,在2010年与不同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成本的差异明显缩小(见表1、表2)。也说明贸易成本的下降存在一个“下限”,未来中国与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双边贸易成本将逐步降低并愈来愈接近,最后基本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图1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测度结果

表1 中国与发达(发展中)经济体双边贸易成本测度③

表2 中国加入WTO前后双边贸易成本变化 %

其次,2008-2009年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几乎都在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世界经济形势欠佳,主要出口目的地的经济低迷使得中国出口量大减。根据测度模型,贸易成本的大小不仅与对外贸易规模,还与国内贸易紧密相连。

图2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成本的分类比较(核密度估计)

根据表1、表2的简单统计结果,对这些数据进行核密度估计的结果如图2 所示。总的来说,中国与APEC 成员的平均双边贸易成本比非APEC 成员要低一些,与接壤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比不接壤的国家要小,与发达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比发展中国家要低一些。在中国加入WTO后,平均双边贸易成本也明显不降。

三、贸易成本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测度

(一)实证模型

双边贸易成本测度模型显示,当国内贸易保持不变,双边贸易成本随着双边贸易的扩大而下降。反之,双边贸易的扩大直接来源于贸易成本的下降,但又要以经济的增长为基础。双边贸易额增长,是包括双边贸易成本下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研究双边贸易成本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程度④。

将双边贸易成本测度模型(6)两边取对数并作一阶差分,得到:

将公式两边同时除以Δ ln(XijXji),得到:

(二)实证结果

图3 显示,双边贸易成本的下降是促进双边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其影响程度差别较大。横轴表明,1995-2002年期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双边贸易成本的下降对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达68.98%;与此同时,同时期中国与阿根廷这一数字却只有10.89%。2002 至2010年期间,双边贸易成本的下降为中国与巴西贸易的增长贡献了75.22%,同时期中国与阿根廷的双边贸易增长中,双边贸易成本下降的贡献只有68.08%。

纵轴表明,在不同国家贡献程度的变化也有不同。例如,双边贸易成本下降的贡献率,在中国与阿根廷双边贸易增长中从1995-2002年的10.89%,与2002-2010年比较增加至68.0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增长中,这一数字从54.95%微增至56.68%。

图3 贸易成本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

整体来看,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双边贸易成本下降对双边贸易额增长的贡献度,在几乎所有贸易对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

(一)解释变量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没有考虑多边阻力影响是传统引力模型的一大缺陷。一国与另一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不仅取决于两国双边贸易成本,而且与两国各自面临的多边贸易成本(又被称为“多边阻力”)有关。一般来说,多边阻力越大,双边贸易越繁荣。在双边贸易成本给定的前提下,若一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上升,那么来自对方国家产品的价格优势就会凸显、获利与销路旺盛可能性增大,这会导致从对方国进口量的增加。同理,在给定双边贸易量的情况下,多边阻力会对双边贸易成本产生影响。考虑到目前尚无没有专门针对多边阻力测度的模型,本文建立多边贸易额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模型,在模型中将中国及其主要贸易对象,分别与其他贸易对象的贸易量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并同时将汇率⑤、地理距离及中国加入WTO⑥也纳入到解释变量中。综上,将实证模型假设为:

(二)实证结果

采用面板数据,以测度得到的双边贸易成本值为被解释变量。依次比较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实证结果见表3。结果已经通过平稳性等各项检验,也不存在异方差、自相关以及多重共线性等问题。

表3 贸易成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表3 显示,“ch”实证结果为负,而“en”实证结果为正。显示出中国与广大贸易伙伴扩大贸易没有对双边贸易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多边贸易量的扩大,双边贸易成本仍在下降。整体来看,其他贸易伙伴多边贸易越活跃、贸易额越大,中国双边贸易成本会逐渐开始上升,这对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或多或少会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其他变量的单个回归结果基本符合预期。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得双边贸易成本上升,增加了贸易难度;地理距离增加确实使得双边贸易成本上升;而从系数绝对值看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双边贸易成本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说明加入WTO所产生的“充分利用多边机制”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产生重要积极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本文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改进,测量了中国与主要进出口贸易对象的双边贸易成本,并尝试探讨其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在过去十六年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相对于1995年,2010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成本下降了约37.77%。②双边贸易成本下降是促进双边贸易扩大最为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但贡献程度大小因国家而异,也因时间而异。总体上,在中国加入WTO后,双边贸易成本加速下降,对双边贸易额增长贡献程度显著增大。

对双边贸易成本进行分类比较研究可以发现:①中国与APEC 成员的双边贸易成本相对较低,说明了经贸一体化机制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双边贸易。②中国与拥有共同边界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成本也相对较低,显示地理距离仍然是影响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③中国与发达经济体贸易成本总体上低于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成本。主要原因是贸易量较大,加之密切的经济联系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贸潜力巨大。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双边贸易成本的下降加速。原因是中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进程大大加快,同世界各国经贸联系更加紧密,贸易量快速增加,带动了贸易成本的下降。

最后,本文还考察了多边贸易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贸易转移效应”部分存在,而中国的多边贸易对双边贸易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总体上符合预期,因而提示中国要努力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掘贸易潜力,在维护传统贸易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从而有效避免贸易方向过度集中带来的压力与风险。另外,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又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该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的建设,为中国对外贸易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这将有利于双边贸易成本的下降。

关于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经过国外学者的努力,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已经有了很多进步。与此同时,国内有学者利用外国学者改进的模型以及方法,尝试着对我国贸易成本进行测度,并试图找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成本的因素,但是有待于形成我们自己的创新和突破。一方面,现有的模型有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余地;另一方面,贸易成本的研究影响广泛,研究成果是否可以与其他学术领域相联系。中国学者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注 释:

①Eventt 等(2002)认为,一国可贸易品份额一般介于0.3~0.8之间,发展水平越低可贸易品份额也越低。Novy(2006,2007)和Jacks 等(2006)认为当一国经济开放度较高时,达到这一比重是合理且正常的。

②一般而言,较高弹性值意味着消费者对两国商品差异较敏感,倾向于购买外国商品,即意味着较高的贸易成本。Anderson等(2004)认为替代弹性σ 一般介于5~10之间,Novy(2007)、钱学锋等(2008)都将σ 设定为8。

③采用国家测绘局制作的疆域图,确定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以及东盟地区为中国的海路邻国。参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10年11月4日发布的《2010年人文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的分组,确定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为发达经济体。

④Baier 等(2001)从贸易自由化的角度,在一般均衡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贸易成本和关税税率的引力模型,选取了经合组织的16个国家做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贸易增长148%的情况下,GDP 增长贡献了68%,关税税率下降和特惠贸易协定贡献了24%,运输成本下降贡献了8%。

⑤由于无法获得所有贸易伙伴货币汇率数据,以人民币兑美元年度平均汇率表示。

⑥虚拟变量,中国加入WTO的年份为1,从2002年开始。

[1]Anderson J,Van Wincoop E. Trade Cost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5):691-751.

[2]Hummels D. Toward a Geography of Trade Costs[R]//Working paper No.764.University of Warwick,2001.

[3]Krugman P. 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950-959.

[4]Melitz M.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 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5]Anderson J,Marcouiller D. Insecurity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84(2):342-352.

[6]刘志铭,申建博.交易费用的测度: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财贸经济,2006(10):77-82.

[7]McCallum J. National Borders Matter:Canada-U.S. Regional Trade Patter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3):615-623.

[8]Rose A.One Money,One Market: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CommonCurrenciesonTrade[J].EconomicPolicy,2000,15(30):7-46.

[9]Hummels D,Levinsohn 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Reconsidering the Evidenc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799-836.

[10]Baier S,Bergstrand J.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Tariffs,Transport Costs,and Income Similarit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3(1):1-27.

[11]Hummels D.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Second Era of Globaliz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7,21(3):131-154.

[12]Anderson J.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9,69(1):106-116.

[13]Chaney T. Distorted Gravity:The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Margi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4):1707-1721.

[14]Melitz M,Ottaviano G. Market Size,Trade and Productivi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8,75(1):295-316.

[15]施炳展.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测定——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24-30.

[16]方虹,彭博,冯哲,吴俊洁.国际贸易中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J].财贸经济,2010(5):71-76.

猜你喜欢

测度伙伴贸易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萌宠和它的伙伴们
伙伴
新伙伴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最好的伙伴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