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进一步繁荣锡剧事业的思考
2013-11-22王凤华
■王凤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各具风采。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戏曲文化,不仅体现在舞台上、书卷里、声像中、还渗透在民俗生活中、建筑装饰中,生活语言中……真可谓无所不在。可如今,由于现代传媒的空前繁荣,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并驾齐驱,使得以舞台为载体的戏曲艺术,日趋萧条,大有“门前冷落车马稀”之感。江苏是有名的文化大省,江苏的地方戏曲也很多:昆曲、锡剧、扬剧、淮等都是我省的主要剧种。面对戏曲发展的困难时期,作为锡剧故乡的文化工作者,感到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繁荣戏曲、传承锡剧,是我们锡剧人必须为之而努力的事业。
锡剧最初称“滩簧”或“滩王”,亦名花鼓戏,流行于无锡、常州、江阴一带农村,约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左右开始形成,它是在民间山歌、小调和花鼓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锡剧音乐声调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水乡特色。它吸取、融合兄弟剧种的曲调,有黄调、大陆调、玲玲调等。新中国成立后,锡剧发展迅速,整理、改变和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戏和现代戏,其中拍摄成舞台艺术记录影片的传统戏有《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等。此外,优秀传统戏《拔兰花》、《小过关》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的种子》、《太湖女儿》以及现代戏《海岛女民兵》、《紫罗兰》等,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近十几年来锡剧进入剧场演出的场次越来越少,一来是因戏剧走进基层服务百姓的广场演出增多,二来是购票入场看戏的观众踊跃程度在下降,且很少有年轻力量对锡剧显示浓厚兴趣,虽然大家做出种种努力,但振兴或繁荣锡剧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只要我们认真思考现时戏剧所处的环境,就不难得出结论,归根到底就是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了,需求观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样数不多的艺术形式供人们欣赏,人们对艺术的选择面较窄,加上工作、生活的节奏较慢,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以及观念也与之相适应。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尤其是现代传媒,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各种文化艺术需求,广大群众不仅仅限于舞台戏剧艺术的追求,对各种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见识得多,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广大年轻人对慢条斯理的戏曲唱腔难以接受。这些现实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当前戏剧事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使锡剧艺术重新焕发青春呢?我觉得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花力气,真正把弘扬锡剧艺术当成一件实事来抓。
—.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进一步扩大锡剧的社会影响。
戏曲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真正的、民族的、大众的通俗文化。这种文化的受众范围之大,影响人数之多是历史上任何艺术形式都难以相比的,具有极强的传播优势。只是在出现了更通俗、更大众的电视文化并取得相当的繁荣之后,戏曲才逐渐显露出其相对于电视文化的劣势,具像性不如电视,表现范围不及电视,欣赏的方便程度不及电视,很多观众宁愿坐在家中看电视,不愿到剧场看戏曲表演,更多的年轻观众更是受不了戏曲的慢节奏和程式化表演,因而锡剧舞台也渐渐门庭冷落,锡剧艺术面临严峻的考验。
电视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担负着弘扬先进文化、活跃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任。应让最具现代化的电视传媒和古老的锡剧艺术相结合,使传统的锡剧艺术老树发新芽,再放光芒。第一种是电视上播出整场戏,相当于把舞台搬到荧屏上;第二种是锡剧电视剧,使电视艺术与锡剧艺术成功嫁接,形成新的艺术品种。这方面无锡市、宜兴市锡剧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像锡剧连续剧《珍珠塔》、《陶朱公传奇》等;第三种是举办锡剧晚会类栏目,通过电视晚会的形式,让观众欣赏锡剧艺术作品的名段、介绍锡剧知识、弘扬锡剧文化。这三种形式各有特点,在弘扬锡剧艺术上各有所长。
二.继续广泛开展送戏下乡,进一步培养基层锡剧观众。
锡剧团起着弘扬锡剧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拿宜兴锡剧团来说吧,过去,买票要开后门,剧团演员是很令人羡慕的职业。但近几年来,观众人数急剧下降。依靠大锅饭时代那种模式是行不通了。宜兴锡剧团走出了一条贴近观众的新路子,那就是自制流动舞台,真正把舞台搬到观众面前,观众不需要跑到剧场,只要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剧场里一样的美妙音乐、漂亮身段。几年来,宜兴锡剧团创作和改编了《百合花开》、《狸猫换太子》、《半夜夫妻》等30多个剧目,在江、浙一带巡回演出,并积极与村、企联姻,让老百姓看戏不花钱,原来在剧场演出观众最多也就一千多人,但深入农村、工厂、学校、广场演出,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每年演出250场、观众达60多万人次、行程18000多公里,不仅把戏送到本市农村,更送到周边县市的偏僻地区,丰富这些地方的群众文化生活,较大程度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锡剧观众,既弘扬了锡剧艺术,还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坚持从少儿抓起,进一步增强锡剧艺术对新一代人的感染力。
从少儿抓起,让锡剧艺术在少儿时期就打上深深的烙印,这是锡剧发展的最基本的策略。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戏曲音乐课,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集服装、化装、表演、舞蹈、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喜好,选择—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欣赏锡剧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对剧中正面人物产生崇敬,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进行学唱。可以定期举办中小学生戏曲知识竞赛和中小学生锡剧表演比赛活动,在更多的中小学生中逐渐营造热爱锡剧、爱唱锡剧的学习氛围。
四.努力改革创新,让锡剧艺术不断适应更多层面的需求。
综观戏曲发展的历史,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戏曲是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它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也应随之而改变。不变就会被观众所抛弃,变就要“创”,就是要改革,从形式上、从内容上进行不断努力,改革创作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作品,使锡剧艺术在当代及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长盛不衰。近年来,我市锡剧团正为此进行着积极尝试并初见成效。
总之,戏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不能让古老历史文明的深厚积淀在我们的视线里渐行渐远,如何弘扬与发展,需要我们审慎而积极地应对,戏剧人更是应该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向市场要效益,在竞争中求发展,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多创作老百姓喜爱的作品,并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新的改进。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努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进,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锡剧之花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