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释疑 培养创新

2013-11-21杜慧芳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8期
关键词:质疑创新

杜慧芳

摘 要: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源于质疑,在释疑的过程中,完成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质疑;释疑;创新

朱熹说:“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只有质疑,才能发现、提出问题,才能使人有创新的冲动。从古至今,很多创新都是源于对现实的质疑而产生的:哥白尼对“地心说”的质疑,促使他建立了“日心说”;托马斯·杨对牛顿光粒子说产生质疑,使得他在光的“波动学说”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语文教学中,针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什么样的见解,只要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

入手:

一、反复朗读,质疑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会发现细微处的问题,并对此产生疑问,同样,在反复朗读中,可让学生发现这些疑问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释疑的目的。在这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不但可让学生掌握要学习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如:教学“荒岛余生”一课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提出“鲁滨孙依靠什么在荒岛上生存”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则可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反复朗读,是为了更好地消化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个过程马虎不得,偷懒不得,只有充分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达到释疑的目的。

二、同类比较,质疑释疑

由质疑而产生的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去对待。有些问题,不能将其孤立、片面地去认识,去理解,需要我们借鉴类似的材料,通过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获得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对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达到完全释疑的效果。

如:教《海燕》时,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让学生回顾已经学完的课程,学习这些文章是怎样分析主要内容的,然后再让学生对《雪》、《雷电颂》等文章进行仔细地阅读,通过认真地研读,再结合原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得到如下结论:先通读,大致了解,得出各部分结论,串联成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质疑,在比较的过程中释疑,可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借鉴资料,质疑释疑

在教学一些说明文时,只靠语文教材是达不到释疑的效果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当然,教师要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通过哪些途径去查找、查找哪方面的资料等。这个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解决现有问题的过程,也让学生学会了以后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在教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引用资料的方法及注明资料出处的格式,通过对资料的整理、汇总、分析,解决自己在学习课文时产生的疑问,如:人真的是由神创造的吗?从古猿进化到人的证据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培养了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不善于发现问题的人,要努力地去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人,要努力地释疑。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源于质疑,在释疑的过程中,完成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教会学生释疑的办法,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质疑创新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愚启智”开启学生智慧之窗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