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本科高校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写在韩山师范学院建校110周年之际

2013-11-21林伦伦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重点优势学术

林伦伦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学科建设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它既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更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1]。重点特色学科就是一所高校的特色名片,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科学研究特色、专业课程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办学特色,是高校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最为突出的、区分度最高的要素。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对于辐射和带动高校其他各项工作、促进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办在地方的本科院校来说,更是生死攸关的重大事情。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110年办学历史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自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重点特色学科辐射带动学院学科的整体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专门史和植物学两门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体育学、生物学、化学等一批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初步建成了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扶持学科等层次清晰的学科建设体系,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已初显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特点,结合韩山师范学院的学科建设实践,谈谈地方本科高校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的思路,以就正于广大教职员工及高教管理的同行专家。

一、重点特色学科的内涵及其特征

重点特色学科是指高校在学科建设中重点发展、特色鲜明、潜力较大、优势明显的学科,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优势、亮点和特色,是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反映,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化特征和重要标志[2]。有学者认为,对于学科而言,学科方向是增长点,学术梯队是主体,学科平台是载体,科学研究是动力,学术成果是标志,学科管理是保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最终目的[3]。作为学科建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特色学科的建设也包含着学科方向规划、学术梯队建设、学科平台搭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学科管理等基本要素。总体而言,重点特色学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典型性与排他性

重点特色学科具有较为显著的典型特征,集中反映了该学科区别于其他学校相同学科和本校其他学科的个性化风格,并且被外界广泛认同。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一说到某某领域的研究,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某个学校的某个学科;说到某个学科,就一定会提起这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设计学科与何镜堂院士、广州医科大学的呼吸疾病预防学科与钟南山院士等等。重点特色学科由于具有区别于本校其他学科和其他高校相同学科的典型特点,因此具有较强的优势和排他性,这也是该学科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2.稳定性和传承性

重点特色学科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而形成的,具有较为扎实的、深厚的学科基础,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系统,一旦形成,其他学科很难在短时间超越它,其优势地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重点特色学科的形成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逐步完善。一个高校的重点特色学科,不可能在两三年内就取得显著的成果,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积累和建设,因此具有其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特点。韩山师范学院的专门史(潮学研究)学科,如果从韩师编写的第一套潮州乡土教材和韩师教员丘玉麟的《潮州歌谣》1929年出版至今,就有80多年的历史。而其生物学(尤其是植物学)也是传承有自,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翟肇庄老师、吴修仁老师关于粤东植物志的调查研究,到现在生物系的植物学研究,也传承了几十年。

3.发展性和创新性

重点特色学科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是相对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重点特色学科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动态发展的,需要不断结合时代的需求、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对学科建设思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保持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使该学科不断地处于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必须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位置[4]。韩山师范学院现在的专门史学科,就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才有了现在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同行中的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

二、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办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动力,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中,要想占有一席之地,绝不能仅仅依靠硬件建设,只有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发挥重点特色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科学整合、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学科资源,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凝练学科特色发展方向,打造重点特色学科并形成优势特色学科群,并以之带动全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才能逐步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

(二)有利于地方高校提升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离不开重点特色学科的支撑。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建设,有助于地方高校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引进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养学术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完善和增强学科研究基础条件,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科学研究方向,有利于争取重大科研项目,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产生具有标志性和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逐步提升。

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特别是教学型高校)的根本所在,重点特色学科的建设目的也应该直接指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际上,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的过程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通过重点特色学科建设,有利于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课程的建设水平,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增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以学科建设促进教书育人[3]。通过重点特色学科成果与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直接将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另外,只有把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好了,才能为进一步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做好准备,为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地方高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

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地方高校的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其学科优势和特色往往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地方区域文化密切结合,这就为服务地方和传承发展区域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特色学科引领特色专业建设,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根据特色学科的研究方向、基础和条件,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中,积极承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研课题,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科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使特色学科能够促进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而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通过建立与区域文化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加强与地方政府、区域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搭建区域文化研究平台,加强区域文化研究,可有效促进区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传承和弘扬区域优秀文化,繁荣地方文化事业。韩山师范学院的专门史学科及物理和化学材料(陶瓷材料)学科,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进行重点建设的。作为一所办在地方的省属本科高校,“顶天”的科研成果很难形成,但“立地”的成果一定要有,这是我们的立校之本。

三、地方高校重点特色学科的建设策略

(一)抓住“一条主线”——以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学科建设对高校办学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对重点特色学科给予高度关注,并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量投入。地方高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上容易存在几个误区:一是认为地方高校多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学为中心工作,特色学科建设可有可无;二是认为地方高校在与重点大学的比较中,学科资源十分匮乏,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看不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认为学科建设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不愿意加大投入;三是虽然认识到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建设中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是根据骨干教师个人的专业爱好四处出击,形不成系级乃至校级的团队特色。实际上,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学科方向选择、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硬件建设、社会服务、学科文化培育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特色学科建设涉及到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可以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凝练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见图1:重点特色学科建设效能图)。地方高校虽然以教学型大学为主,但通过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建设优势项目,带动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再者,高水平大学虽然有诸多一流学科,但并没有一所高校能覆盖所有的学科,也不是每所高水平大学都能在所有学科上形成特色和优势,地方高校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只要能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和地方特色,抓住突破口,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拥有自己的立身之地。

图1 重点特色学科建设效能图

(二)兼顾“两个重点”——扶持“优势”和培育“特色”

建设重点特色学科,要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这两个重点。

首先是扶持优势学科。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中低层的地位,教育资源的匮乏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不能片面强调“高、大、全”,更不能一味追求“短、平、快”,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差异化发展战略,筛选培育优势学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建设,使之率先发展。国内的一些名牌大学之所以闻名,就是因为它们拥有众多国内一流的学科。但优势学科不是高水平重点大学的专利,地方高校同样可以经过努力建设,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地方高校建设优势学科,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差异化的原则。对于重点高校已经确立的重点优势学科,如果学校本身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区别于重点高校相同学科的特色,就要尽量避开,而选择一些学术团队成型、学术成果较为丰富的学科,凝练自己的优势学科方向;但同时,对于一些基础性学科,地方高校要在“人无我有”上做文章,结合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地方支柱产业,打造新的学科方向,形成与重点大学优势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总之,就是要尽量避免学科方向与强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相同,而是利用已有的基础,培育优势学科,错位发展[2]。

其次要培育特色学科。“特色”是一所学校学科建设的内在优势。有学者认为,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笔者认为,没有特色学科,就没有特色大学。学科特色是学校特色的核心内容,只有学科建设有特色,才能使高校的发展始终彰显特色,保持活力。学科特色的标志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里的“特色”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传统特色”,一个是“地方区域特色”。学校的传统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是被外界所认可的标志性名片,且往往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条件,积累深厚,成果颇丰。特色学科的建设只有密切结合学校的传统特色,才能更好地融合和利用已有的条件和优势,促进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也更容易被外界所接受和认可。具有历史积淀的特色学科,其建设效果往往要比那些“从零开始”发展起来的特色学科“又好又快”。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除了要融汇学校的传统特色,还要结合地方特色,这是由地方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一般来说,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这往往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突破口和基础,地方高校只有将学科特色与地方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特色学科的建设成果服务地方,产生效应,才能尽快提升特色学科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这也是国外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曾经指出:“我们所依照的摹本既不是柏林大学,也不是纽黑文,它应该是这个州的一所特定大学,它必须适宜于这里的人民,适宜于这里公立和私立的各种学校,适宜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适宜于这里新的社会和这里还未得到开发的资源的需要。”美国历史上由赠地学院发展起来的州立大学,在发展初期便确立了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在办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科研社会服务内容,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互动,为地方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校在服务中获得了地方支持,实现了快速发展,许多学校成为当今世界著名大学[2]。一言以蔽之,地方高校的学科特色的一个方面就是学校地处的地方区域特色,与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优势”和“特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教育资源,确保学科的优势地位,才能逐步形成学科的特色;只有凝练和形成学科特色,才能保障优势学科在与其他高校相同学科的竞争中具有排他性,从而维持其优势地位。

(三)坚持“三个结合”——传承性与创新性、选择性与协调性、外在性与内在性的结合

1.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其重要的财富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从科学发展史看,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思想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二是具有较强烈的社会需要。其中,第一个条件是根本性条件[5]。地方高校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和继承优良传统而逐渐形成的,没有沉淀和积累的学科特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一流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都是经过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努力的结果,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清华大学的工科等均是在长期的建设历史中发展成为顶尖学科的。因此,地方高校在凝练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时候,要注重历史传承,决不能轻易放弃和削弱传统的优势,因为已经长期积累起来的学科优势(比如学术梯队、学科研究平台、重点学科实验室、学术成果、某个特色学科方向等等),往往就是这个学科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前提基础。

然而,优势和特色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具有相对性。以往的优势和特色往往会随着新成果的出现或者研究团队的老化甚至解散而变得落后,因此在特色学科建设中,要审时度势,不断跟踪和研究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继承和保持传统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形成既具有历史血脉又彰显现代气息的优势和特色。

2.选择性与协调性的结合

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在某些方面,例如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甚至可以说是匮乏,是奇缺。因此,地方高校建设重点特色学科,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科学论证和规划,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建设部分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提高学科建设的投入产出率和使用效益。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于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的设立,科学合理的建设方向对于学科建设的其他方面具有显著的引导性、约束性和带动性。只有确立学科主攻方向,突出重点,才能促进优势学科向纵深发展,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促进学科的特色发展。

但是,有选择性地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学科,而是要注意重点特色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协调性,促进学校学科的整体发展。通过这些学科的建设,搭建学科平台,引进领军人物,加强队伍建设,争取科研项目,多出标志性成果,活跃学校学科建设氛围,激发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其他各个学科的协同发展[6]。

韩山师范学院近两轮的学科建设就十分注重选择性和协调性的统一,按照“突出特色、优化结构、分层建设、滚动发展、加强应用、保证质量”的原则开展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遴选了5个重点建设学科和5个重点扶持学科(其中之数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根据学校协调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配合专门史、植物学等省级重点特色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科按照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建设,形成了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扶持学科等层次清晰的学科建设体系,促进了整个学校学科建设的分层次协调发展。

3.内在性和外在性的结合

重点特色学科建设毋容置疑应该发挥高校内部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合理规划、硬件支撑、经费投入、人才梯队建设等多方面促进重点特色学科出成果。但是,基于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的匮乏等劣势,在加强内部建设的同时,要坚持“协同创新”的理念,与外部合作紧密结合起来,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促进重点特色学科的建设。

一是要争取政策性的支持,努力化解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边缘化的困境。目前,国家针对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政策性的扶持,促进高校分层分类发展。地方高校要主动出击,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省的政策支持,争取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加大力度建设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亟需的学科,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人才,从而形成办学特色。例如,韩山师范学院的“粤东分析测试中心”和“生物学实验教学多功能平台”两个项目均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为推进学科建设提供了政策、经费保障等有利条件。

二是将重点特色学科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利用地方产业的资源促进特色学科的发展。地方高校要克服“闭门造车”的封闭观念,坚持“协同创新”的理念,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创新平台,促进重点特色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地方支柱产业的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也有利于教师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优势学科的研究方向更紧密地结合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培育精品成果,形成竞争优势与特色,扩大学科发展的社会基础。通过坚持特色学科建设与产学研服务相结合,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互为促进的良性机制。

三是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多渠道利用社会资源支持特色学科的建设。地方高校要开阔学科建设的视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可通过共建学科、共建实验室、合作科研等方式,借助高水平大学的先进学科资源,促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科建设上水平;通过加强与海外大学的交流合作,吸收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和成果,为特色学科建设服务;还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如到校友企业家的工厂建立产学研基地,到校友校长的学校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友捐赠增加学科建设经费,等等,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资源服务于重点特色学科的建设[7]。例如,韩山师范学院经过积极争取,于2011年首次获得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级立项以及与港澳台地区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挖掘校友资源,成立了韩山研究院,设立了研究基金;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如美国耶鲁大学的林海帆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杨福家校长、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等莅校授课,或者做访问研究,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等等,活跃了学科建设的氛围,开阔了教师们的学术视野。

(四)协调“四个关系”——教学与科研、人才引进与校内培养、校级学科与系级学科、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1.协调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工作的支撑,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实力体现和成果展示,也是推动学科发展最为活跃和直接的动力因素。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往往是通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来展示的,因此科研成果往往成为高校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的指标,这使得科研工作在与教学工作的比较中,往往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地方高校以教学型大学为主,教学强科研弱是其特点。在学科建设中容易矫枉过正,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极端做法。实际上,教学与科研是相通的,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学术。美国卡内基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就认为,学术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杰出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会表现出创造性,遗憾的是,人们一般不认为这种创造性是研究活动,但事实上教学由于同样要分析、综合以及把知识以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因而是一种学术活动。因此,教学与科研之间并不存在重大的矛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教学工作则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重中之重,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人才培养的依托是学科专业,学科建设过程则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实际上,学科建设是教学内容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的知识、思想、方法、技能并非来自天然,而是来自于学科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就是传播学科建设成果的一种活动,有了一流的学科建设,才有一流的教学内容[8]。因此,在学科建设中,不仅要关注学科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升,还要通过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把科研优势和最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要把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取得优秀教学成果作为学科项目建设的内涵,以高水平的科研确保高质量的教学。

2.协调好人才引进与校内培养的关系

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得以发展的关键要素。没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没有一个个的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团队,学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但地方高校由于学科基础薄弱,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往往不愿意在此扎根。所以,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往往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瓶颈。因此,多数地方高校便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引进工作,开出十分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但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本校教师的关注和培养,给教师们造成了“外来的是宝,本校的是草”的感觉,挫伤了本校教师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使有的教师萌生去意,有的教师敷衍工作,学科团队难以成型,学术队伍难以成军,学科建设也就难以成功。因此,特色学科建设一定要协调好人才引进和校内培养的关系。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科研优势和学科建设的经验,争取多出成果;同时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其承担起培养本学科年轻教师、组成学科建设团队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原有教师的培养力度,特别是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使学术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得到优化,从而促进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9]。在学科梯队建设中,除了学校层面的努力之外,教师个体也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由于重点特色学科的建设往往凝练了若干方向,这就要求学科团队中的教师要增强团体观念,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所属特色学科的研究方向尽可能地相同或接近,这样教师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融入重点特色学科。教师自己应该凝练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连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搞什么研究的,连报个职称都成为了问题。即使有了自己固定的专业方向,也不能单打独斗,不顾所属学科团队的方向。如果那样的话,即使教师个体有再多的成果,对于特色学科建设来说,也是意义不大的。

3.协调好学校和系(所)的重点学科建设关系

通常来说,学校的重点学科是在系或者研究所的优势学科或者特色学科中进一步提炼建设而成的,两级重点学科建设应该不会出现矛盾的局面。在高水平的高校里,重点学科是“百舸争流”激烈竞争的态势,谁能在竞争中居于上游的地位,谁就作为学校的龙头学科。而在普通的地方本科高校,系(所)一级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或者优势学科的不多,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学校的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的需要去组织协调、引导系(所)一级的学科建设形成与学校的重点特色学科方向相一致的学科(专业),变弱小的不利因素为集中的有利因素,举全校之力建设好学校的重点学科,这是强科如林的高水平高校所不能做到的。韩山师范学院的专门史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是整合了全校各系的特色研究方向而成的,除了潮学研究院、历史系之外,美术系的潮汕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音乐系的潮州音乐研究、体育系的潮汕民间体育研究、中文系的潮汕方言与潮汕文学研究、政法系的潮汕社会研究、地理与旅游管理系的潮汕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等等,都作出了贡献。而上述的各个系的研究方向,其实就可以作为各系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来加以建设。如能这样,就能够使系(所)的学科建设方向与学校的重点特色学科建设达到高度的一致,建设效果达到最大化。

4.协调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高校的内部管理既有行政管理的性质,又有学术管理的性质。这就意味着在学科建设中,高校的管理不能一味重视“管”,还要结合学术管理的特点,为学科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撑。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的作用,做好重点特色学科方向的规划。学科方向不是学校行政业务部门主观臆断、构思出来的,要切实保障学者的决策权,鼓励和支持专家学者通过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等参与学科方向的讨论、研究和确定。二是要充分运用行政手段,提高行政服务意识,调配学校各种资源,从经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等多方面为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和优质内行的服务。三是通过制订各种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条件,为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申报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奠定基础,带动学科建设。四是要适当发挥行政管理的监督职能,确保学科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要把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学术权利的自主性、学科建设的独立性协调起来,在提供服务保障的同时,制订科学的学科管理规定,加强监督管理。例如,对学科建设进行中期检查、终期评估等等,以促进学科建设的规范化运行。

总之,加强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不同高校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只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历史传统、研究优势和地方需求,紧紧抓住“以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线,兼顾“优势”和“特色”这两个重点,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选择性与协调性、外在性与内在性相结合,协调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人才引进与校内培养、校级学科与系级学科、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才能走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使学校得到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

[1]刘全利,李洪普,李恩.以学科建设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56-57.

[2]刘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的路径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2):113-115.

[3]张波,曲殿彬.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若干关系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1-6.

[4]李岳云,朱方长.高校重点学科特色的内涵、价值与建设思路[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2):48-49.

[5]刘小强.走出一条学科建设的新路子——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思想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8):43-50.

[6]郭贵春.论大学学科建设的“十个转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7-19.

[7]姚春梅.教学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0(12):87-88.

[8]叶芃.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0(5):30-33.

[9]高树仁.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基于区域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3):29-31.

猜你喜欢

重点优势学术
矮的优势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重点推荐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画与话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