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蜀绣与广东潮绣的文化差异
2013-08-15吴文轩
吴文轩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广东潮州 521041)
蜀绣,又称“川绣”,是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刺绣品的总称。它以严谨细致、平齐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浑厚圆润的传统针法和艺术效果著称,具有浓郁的蜀文化特色。潮绣是指以广东东部潮州市为中心的整个潮汕地区(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的刺绣,以金碧辉煌、粗犷雄浑、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具有构图匀称、瑰丽浓艳的强烈装饰性而标新立异于其他绣种,它和特色鲜明的潮汕文化息息相关。两种刺绣都源远流长,成就斐然,文化底蕴深厚。本文试从自然地域和人文艺术的角度探讨蜀绣和潮绣的文化差异。
一、两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最后的都邑”,是南丝绸之路的始发点。其地理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为:1.自古为西南重镇,东与德阳、资阳毗邻,南与眉山相连,西与雅安、阿坝接壤,兼有山景、平原以及丘陵之美。2.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多云雾,空气潮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3.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饶,自古享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1]
潮州地处广东省的最东端的潮汕平原,东北部和福建接壤,面对滔滔大海,南海与台湾海峡在这里交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站。潮州是著名的侨乡之一,2010年全市总人口258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为230万人。其地理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为:1.西北高而东南低,东面临海,海岸线较长。2.夏热冬暖,气温高,降水集中,台风频发。3.水网密布,广东第二大河韩江绕潮州古城而过,形成韩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海洋资源丰富,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2]
二、两地刺绣文化渊源的差异
蜀绣和潮绣都是本地地域文化特色工艺的体现,和本地区文化的特性和发展一致。
本文所述的蜀文化是指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区域文化。蜀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陆农业文化,它的滥觞和发展都和治水有关,从古蜀就有以大禹治水、李冰治水著称的农耕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蜀地饶沃、人们富足,这为创造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明类型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远在夏商周时期这里就已有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蜀文化和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荆楚文化及讲究耕战和商业的秦陇文化,与云南、贵州地区的南中文化相互兼容。汉唐以后,蜀文化更多地融汇入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原文化和楚、粤等文化,体现在人才和移民的双向交流。如明代状元杨慎所说“自古蜀之士大夫多卜居别乡”①参见(明)王土性:《广志绎》第5卷,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1981年版。的生活和赵熙《下里词送杨使君之蜀》中“从古诗人多入蜀”的风流雅事以及清初至乾隆期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形成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但这些都是农耕文明内部的一种融合。因此,成都是荟萃各种农耕文化的聚宝盆。[3]
蜀绣的兴起和蚕丝织品的出现密切相关。“蜀”字在古时是一种野蚕的名称。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蜀”为“葵中蚕”。段玉裁在《荣县志》中指出:“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蜀亦蚕也。”蜀与绣,蜀绣与蜀文化之间从源头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水利的成功使蚕桑业更为盛产,汉代时成都织锦业已经极为发达,并有了从蜀经云南至缅甸、印度、中亚再到西亚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4]成都城内设有专门官府工匠聚居的“锦官城”(故成都又称“锦城”)。沃野千里的成都得灌溉之利,田肥美、民殷富,聚积各种地方农耕文化精华的蜀文化孕育成熟,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闻名海内外。当时全国上下的丝织品,只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绣就是蜀绣,它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成都繁华富丽,生活享乐而艺能有所工,史称成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②(唐)魏征:《隋书志(第二十九卷·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在富裕的社会物质条件与悠闲的精神氛围下,建立于丝织品上的蜀绣独步天下。西汉末刺绣已经成为“女工之业,覆衣天下”③(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十三·公孙述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蜀绣之名遍及神州,《全蜀艺文志》卷三十四载吕大防《锦官楼记》说:“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皇朝通鉴》卷十三也载述,“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列为蜀中三宝之一。
蜀绣的蓬勃发展和西蜀绘画的兴盛相辅相成。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相对于中原的战乱频繁,川西平原偏安一隅使得西蜀繁荣的经济文化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并建立了历史上最早的翰林图画院,绘画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蜀绣的发展,奠定了蜀绣以线代墨、运针如笔、绣画合一的艺术风格。在四大名绣中,只有蜀绣与绘画能达到绣画合一的境界,彼此息息相通的表现技法和艺术特色使蜀绣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相对于单纯内陆农业文明的成都,地处濒临大海、面向东南亚的潮文化显得比较复杂。潮州在3400年前有了自己的原生文化:浮滨文化。随后被南越文化取代,汉文化在秦汉入主潮州,至宋成为主流。明清,由于工商业的兴盛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海洋文化随之渗透进来。鼎盛于明清的潮州各项手工艺如潮绣、潮州木雕等都或多或少具有海洋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渗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潮文化,其中近现代的华侨文化占有一定的比重,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5]
蜀绣是成熟发达的内陆文明的一种体现,潮绣则更多地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由于清末通商口岸的开设,大批潮汕人“过番”(到东南亚),加上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特区(汕头市)的建立,导致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需求不断扩大,这些都是决定潮绣繁荣和奠定潮绣风格的因素。
与在官方认可的蜀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蜀绣不一样,传说潮绣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织锦同源。潮绣一般认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的潮州开元寺,寺里的幡盖等绣品被推断是就地取材,也佐证了唐代潮州刺绣已达到相当水平。[6]106-107明代潮州戏文嘉靖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中的“五娘刺绣”和万历刻本《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中“金花挑绣”这两出戏,非常具体地描写了明代潮州民间刺绣的种种情况。说明潮绣在明代已经普及民间。清乾嘉时期,随着本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热烈,地方戏剧潮剧的繁荣,造成对刺绣大量的需求,以刺绣为业的店铺应运而生。据《潮州市志》记载,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出口至南洋群岛等地。至咸丰年间,通商口岸的开通,潮绣品年出口值在1000万元以上”①参见潮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潮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版。。当时大批的潮汕人“出番”(到东南亚)去,带去了潮汕地区的祭祀风气和审美趣味,加之东南亚一带原本奉行佛教,因此潮绣对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供不应求,潮绣品几乎占领整个南洋市场。潮绣是在本土的民间工艺活动如祭祀和潮剧的需要上不断发展为金碧辉煌的艺术品。在潮绣大规模的出口中,为庙堂的需要而突出的装饰效果不断加强,垫高绣的技法也不断发展,形成了瑰丽浓郁的艺术效果。
三、两地刺绣的文化内涵差异
(一)功用及种类
《华阳国志》曰:“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古记曰:水旱从人,民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成都平原岷江流域的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都江堰的修建和水利的成功,使蜀人富有安闲、追求享乐,形成奢靡风俗。“其人多溺于逸乐”②(唐)魏征:《隋书志(第二十九卷,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地狭而腴,……少愁苦,尚奢靡,性轻扬”③(元)脱脱:《宋史志(第四十二卷,地理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奢侈品之一的蜀绣在此环境下发展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其精美绝伦的程度使它和繁华尊贵的蜀锦平起平坐。如此高档的手工艺品从一开始就是为达官贵人的荣华富贵生活所服务,是一种上等社会身份的象征。作为华丽享乐的生活日用品,蜀绣的使用范围非常广阔,从衣着到鞋帽、绶带、装饰品乃至床上用品,在与服饰相得益彰的过程中相辅发展。作为享乐生活内容之一的书画在此同时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蜀绣与书画一直关系密切,蜀绣快速大量地表现书画内容,无疑也促使了蜀绣发展。
和蜀绣大相径庭,潮绣是从作为庙宇殿堂的装饰品开始发展而来的,因此从一开始潮绣就奠定了作为欣赏性较强的艺术品的性质。由于潮汕地区濒临大海,有“出海讨生活”的生活习惯,对于不可抗拒的台风等海上各种自然界的不确定因素,人们具有强烈的生死由神主宰、富贵靠神保佑的意识,长年累月形成了“信鬼而好祠”的祭祀民俗传统。祭祀氛围的浓厚,祭祀对象的众多,祭祀过程的复杂,祭祀活动的普及范围广和祭祀后的迎神归位和游神赛场面的庄严隆重,是其它地域所不能比拟的。潮绣主要是应用在此类活动,特别是应用于民间的迎神赛会和庙宇殿堂里的各种装饰品:花纹繁缛的各式神袍,图案丰满的床楣,缤纷多彩的台帷、镜屏、挂幛和条幅等,工艺精美数量巨大。纷繁复杂、金碧辉煌的刺绣彰显着祭祀的规模和档次。祭祀活动中浓墨重彩出演的潮剧和皮影戏,舞台上面的绣帘、桌围等成为刺绣另一个展示的天地。潮剧的潮绣戏服,其精美程度是其它地方剧种的戏服所望尘莫及的。[7]还有,潮绣应用于富贵人家的厅堂装饰如条屏、座屏、屏风等。因此,传统的潮绣最突出的品种是坐屏神袍等欣赏品、金银线礼服和祭祀时扮演潮剧的戏服。
(二)题材与工艺
由于各自的起源和发展的环境不一样,因此各自的题材内容和工艺手法也就不尽相同。
蜀绣的传统题材以龙凤软缎被面和芙蓉鲤鱼最负盛名,1981年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芙蓉鲤鱼》是蜀绣的代表作。[8]熊猫是蜀地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蜀绣中最常见的题材。由于蜀绣受绘画的影响,蜀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绘画题材的,为了更好地和绘画表现效果相呼应,常用晕针针法来表现绣物的质感,晕针也是区分蜀绣与其他地区刺绣的主要标志。晕针是指一种有规律的长短针,按针法组织不同可分二二针、二三针、全三针,其中二三针是蜀绣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晕针。由于长短不一,各种针脚须密接相挨,每排长短不等而针脚却紧密相接,更能体现事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更淋漓尽致地刻划对象的光和色以及粗细、软硬等质感。线画合一的“线条绣”技法也是蜀绣为了更好地体现绘画效果而独创的绣法。[9]在素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线做墨、以针代笔,所绣线条生动流畅,色彩轻柔温和,笔墨的湿润感和潇洒感纤毫毕现。[10]蜀绣刺绣工艺是“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其中“拧”是指运用长短不同的针脚(如晕针)从刺绣形象的外围逐渐向内添针或减针。这种独特的针法使得绣品浓淡适中、张弛有度、疏密得体,而产生水墨写意的绘画艺术效果。[11]由于蜀绣更强调绘画的效果,近年来蜀绣大师郝淑萍创造了“平手拉花针”,开创了油画单面绣法,使蜀绣摹本由工笔和水墨的国画拓展到油画领域。[12]
和蜀绣的平整光亮、色调柔和、极富有水墨写意意境相左,潮绣装饰性强烈,色彩浓艳,充满吉祥喜庆富贵荣华之象,这与它为祭神拜佛和居民装饰之用有关。潮绣取材广泛,包罗万象,除了因为地域关系所特有的海产品和南国水果外,龙凤、狮子、麒麟等极富吉祥涵义的物件是潮绣最好发挥独特工艺的传统题材,常以凤凰、松鹤、牡丹、孔雀等混合组成画面,颇具特色。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的《九龙屏风》和《吹萧引凤》是潮绣的代表作。
为了在祭祀过程中给人强烈视觉的冲击效果,潮绣创立了独一无二的垫高绣,既可增加绣物的立体感,所绣图案也会因具有起伏而产生不同角度的色彩和光泽的变化,这在四大名绣中绝无仅有。为了尽添祥瑞气氛,达到金碧辉煌的艺术魅力,潮绣创立了钉金绣(金银绣)和金绒混合绣绣法,其中“二针企鳞”、“二针龙麟转针”针法为潮绣独有。这三种绣法经常结合起来使用如“钉金垫浮绣”,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绣法却依然只能用人工绣制。[13]
潮绣用线的多样化是另一大特色,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甚至用孔雀羽编线为绣。[6]106-107用线的工艺也是极为讲究,根据针法需要和画面特色选择线色搭配后劈丝破捻,善用金银线镶,金线多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家朱启钤所著《存绣堂丝绣录》等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层次分明,纹理清晰,善留水路。通过金碧辉煌的金银线和晶莹瑰丽的绒线,以及衬托浮雕效果的垫高绣,再应用“垫、浮、勾、勒、通、刁、贴、拼、缀、铺、钉、接”的独特工艺,①参见杨坚平:《潮绣抽纱》,广东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结合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等这类地方特色的题材,形成了富丽堂皇气魄浑厚的装饰风格。
(三)造型和色彩
和潮绣相比较,蜀绣的构图大多疏朗,造型严谨,纹样清秀细密,线条优美流畅,图案虚实得体。绣品如中国水墨山水画,有幽雅天真之韵,又如一曲温婉绵长的抒情歌,让人回味无穷。由于受文人画家的影响,蜀绣是“画绣”,其中有很多是以名人书画为图稿,如仿古代名人画的绣品苏轼的《枯木怪石图》、郑板桥的《竹石》等,因此,构图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模仿绘画的章法。以国画为修稿,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14]蜀绣的色彩淡雅柔丽,工致秀润,变化细腻和顺,渗色柔和丰富。追求优雅尊贵、秀丽精致的审美韵味,这和蜀绣作品内容的悠远高雅和意境的恬淡闲逸相吻合。
潮绣以饱满均衡的构图和纷繁复杂的图案见长。造型丰实豪放,粗犷雄浑,质朴厚拙,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花纹繁缛丰满,组织细致,密而不乱,极力强调装饰性,呈现节日里热烈欢乐的情趣和祭祀中祯祥福瑞的气氛。
潮绣色彩浓艳金碧瑰丽的特色,与其起始即为祠堂、民居装饰和喜庆祀神之用有关。①参见广东省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编:《广东省志·二轻工业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潮绣的用色喜气明快,浓郁鲜艳,善用红绿等对比色,注重光影的和谐运用,追求华丽效果,贵而不俗。使用金色是潮绣的一大特点,通过大量的金银线镶力使绣品金翠耀眼,光彩夺目,表现出金碧辉煌盛大宏伟的艺术效果,如慷慨激昂的交响乐。高挂于庙堂或露天戏台上,鲜明生动的造型,热闹愉快的用色,繁多缜密的针法,灿烂鲜艳而极至地抒发了作品丰富瑰丽又不失典雅精细的主题,尽显丰腴华贵之美。
总之,蜀绣是清新雅致,潮绣则是粗犷雄浑;蜀绣是绚丽飘逸,潮绣则是壮丽斑斓;蜀绣是温润秀洁,潮绣则是富丽典雅。
中国刺绣是世界上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它以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和变化莫测的针法闻名中外。无论是岭南热带还是川蜀盆地,都有不同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的刺绣。不管是幽清明净、隽永优美的文人墨客的审美需要,还是富贵华丽金玉满堂的人生理想的世俗精神;不管是俊逸精妙、静谧旷达的意境追求,还是璀璨夺目美轮美奂的艺术表达,都是神州大地上多姿多彩的刺绣风格之一,和当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相辅相成紧密相联,是地域文化最原始的表达,是本土精神最直接的传达,也是族群审美共同的艺术认知,是文化差异最古老、最纯朴的体现。
[1]魏崴.巴山蜀水:一方水土一方人[J].巴蜀文化,2007(3).17-19.
[2]黄挺,陈占山.潮汕史:上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4-19.
[3]何一民.成都历史文化特质简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21-128.
[4]段渝.中国西南早期对外交通——先秦两汉的南方丝绸之路[J].历史研究,2009(1):4-23.
[5]黄挺.潮汕文化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9-51.
[6]曾迪来.认识潮绣传统艺术[J].美术研究,2010(1).
[7]李宏复.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J].文化遗产,2010(3):78-84.
[8]江静.蜀绣史话[J].西南航空,2005(12):76-78.
[9]赵敏.东方明珠——四大名绣之蜀绣[J].艺术市场,2007(7):46-47.
[10]尚英.中国四大名绣:今天向您介绍蜀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9-26(008).
[11]梅子.飘逸细致的蜀绣[N].四川日报,2006-04-07(006).
[12]茹果,郝淑萍.情针意线绣不尽[J].创意世界,2010(8):70-71.
[13]杨坚平.岭南民间美术的成就与特色(演讲提纲)[J].美术学报,2008(1):55-57.
[14]江佳英,严淇.璀璨蜀绣——经纬之间的艺术[J].中国博物馆,2010(1):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