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西单抗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护理
2013-11-21彭芳
彭 芳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1]。目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是治疗川崎病的标准疗法。少部分患儿首次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称为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或耐药川崎病[2]。其具体诊断标准和处理方法至今尚未完全统一。近年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患儿的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已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并陆续报道[3-6]。我科2011年8月-2012年2月收治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患儿8例,对8例患儿采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患儿,男5例,女3例,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4岁7个月。8例患儿均因发热入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球结膜充血、口唇黏膜改变、杨梅舌、指趾硬肿、皮疹、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等症状,均符合川崎病的基本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2.1×109~25.8×109/L,C-反应蛋白(CRP)111~188mg/L,红细胞沉降率(ESR)15~65mm/h,纤维蛋白原(FIB)4.8~6.6g/L。其中2例患儿伴有冠状动脉轻度扩张。病程7~10d以丙种球蛋白2g/kg冲击治疗,联合阿司匹林口服。丙种球蛋白输注后36h体温仍>38.5℃即予英夫利西单抗5~10mg/kg静脉滴注。8例患儿应用英夫利西单抗后,其中7例于3~12h体温降至正常,眼结膜充血于12~48h恢复正常,皮疹、手足肿胀、肛周脱皮均明显好转。3天后复查血常规,WBC 7.1×109~11.1×109/L,CRP 13.7~36.8mg/L,ESR 87~109mm/h,FIB 3.8~5.1g/L。8例患儿应用英夫利西单抗后4~6d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英夫利西单抗为生物制剂,价格较贵,而且国内尚无英夫利西单抗治疗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报道,患儿家长担心疗效和不良反应,通过向患儿家长解释选用英夫利西单抗的优点、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方法后,取得了患儿家长的信任。
2.2 用药护理
2.2.1 药物保存
未使用的英夫利西单抗冻干粉需在2~8℃避光干燥保存,一旦溶解,药液必须立即应用,未用完的液体不能再储存使用,因本品不含抗菌防腐剂,必须在配好后2h内使用,以减少污染,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2.2.2 药液配制
为保证剂量的准确,采用21号(0.8mm)针头的注射器溶解药物,缓慢沿安瓿壁注入无菌注射用水10ml,轻轻旋转药品,如出现泡沫,需静置5min,从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袋中抽出与本品稀释后溶液相同的液体量(10ml)丢弃,再将稀释后溶液全部注入输液袋中,轻轻混合,避免长时间或用力摇晃。严禁振荡。本品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
2.2.3 药液的输注
①采用配有1个内置滤膜(孔径≤1.2m)并带有恒速调节器的输液器。②所有患儿均使用静脉留置针,确保留置针在血管内后,换上配好的药液。③按规定时间调节药液滴注速度(表1)。④使用心电监护仪,30min观察并记录1次。⑤用0.9%氯化钠注射液30ml冲管。
表1 药液输注速度控制表
2.2.4 不良反应的观察
英夫利西单抗的过敏反应可在不同的时间内发生,多数出现在输液过程中或输液结束后2h内,症状包括荨麻疹、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咽部水肿和低血压。因此,在输液过程中除了常规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输液有无渗漏外,还应细心观察患者皮肤、生命体征,有条件者给予心电监护。如果患者出现变态反应应立即停止药物输入,待症状减轻后继续输入药液,滴数调至初始速度,观察患者没有反应时再调快速度。本组患者用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2.3 一般护理
使用英夫利西单抗会削弱人体免疫能力降低抵御疾病的能力[7],应将患儿置于单间病房,避免接触感染性疾病的患儿。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少吃多餐。注意保暖。
3 体会
英夫利西单抗为生物制剂,由于结构中有鼠源性成分,所以在应用时输液反应较常见。国外报道的急性输液反应发生率为3.8%~17%[8]。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在英夫利西单抗的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正确配制,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的发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加强用药观察是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保障。我科对8例2岁以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患儿采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4-185.
[2]王永清,曹晓军.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诊治现状.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226-228.
[3]Son MB,Gauvreau K,Burns JC,et al.Infliximab for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Resistance in Kawasaki disease:a retrospective study.J Pediatr,2011,158(4):644-649.
[4]Alexopoulos A,Vekiou A,Lycopoulou L,et al.Kawasaki disease in Greek children:a retrospective study.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3,27(5):580-588.
[5]Mori M,Imagawa T,Hara R,et al.Efficacy and limitation of infliximab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intractable to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report of an open-label case series.J Rheumatol,2012,39(4):864-867.
[6]Blaisdell LL,Hayman JA,Moran AM.Infliximab treatment for pediatric refractory Kawasaki disease.Pediatr Cardiol.2011,32(7):1023-102.
[7]马东梅,张春燕.56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输注类克药物的观察和护理.护理研究,2009,23(7B):1837-1838.
[8]冯楠,戈之铮.英夫利昔单抗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国际消化病杂志,2008,28(4):27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