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双向供弹活动导引控制技术研究

2013-11-21李子明徐迅之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供弹舰炮转轮

李子明,徐迅之

(1.海军装备部西安局,陕西 西安 710043;2.海军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33)

随着反舰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小口径反导舰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幅度提高反导舰炮的射速,是提高反导命中和毁伤概率的有效手段[1-3]。俄罗斯的“嘎什坦”6管30 mm火炮及瑞士的7管25 mm火炮系统射速达到10 000发/min[4-5],均采用双联装转管炮,其体积和后坐力大,精度差。如果增加管数和转速,30 mm口径的单转管炮也可达到9 000~10 000发/min,且结构紧凑、后坐力小、精度高,但技术难度增加,尤其是供弹系统的可靠性难以解决。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双向交替供弹方案,使其单向供弹速度减半,供弹受力减小,可靠性提高;其关键技术之一是活动导引的控制。本文重点对高速双向交替供弹活动导引的控制技术进行研究。

1 高速双向交替供弹原理

图1为双向交替供弹原理图。左右弹鼓分别向拨弹轮4、6供弹,在拨弹轮2、3的中间上方有一活动导引,当左边供弹时,将活动导引推向右边,当右边供弹时,将活动导引推向左边,从而实现双向交替供弹。

设转管炮的射速为9 000发/min,每发炮弹使活动导引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摆动1次,摆动频率为150次/s,可见活动导引的摆动频率较高。控制导引摆动最简单的办法是利用左右供来的炮弹撞击活动导引,使其快速摆动,到位后由挡块挡住。

以活动导引回转中心B与拨弹轮2、3的回转轴心连线的垂直交点O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炮弹撞击活动导引时的尺寸及位置关系见图2。

图中,A为拨弹轮2或3的回转轴心,D为炮弹横断面中心,F为炮弹与活动导引圆弧初始撞击切点。

设:OA=AD=CD=68 mm,OB=75 mm,CF=88.2 mm;∠OBE=22.5°,∠ABC=45°,则:

AB=BC=101.237mm

AF=77.724mm,BF=23.67mm,β=7.45°。

又设ω1和ω2分别为活动导引和转轮的转速,则:

ω1/ω2=AFcosβ/BF

ω1=AF×ω2cosβ/BF=29 297.3 (°)/s

由此可见,活动导引被撞击后速度非常大,到位后高速撞击挡块,容易发生断裂,其寿命无法得到保证。

虽然导引采用价格昂贵的超高强度合金钢(σb为1 900 N/mm2)并在到位时用缓冲簧缓冲后,但其使用寿命仅能达到设计值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撞击时活动导引对炮弹的反作用力较大,使炮弹在供弹接口中的运动状态受到一定影响,降低了供弹可靠性。

2 活动导引控制装置技术方案

上节分析表明:如果能够控制活动导引有规律的摆动,减少其受力并避免与炮弹撞击,则可提高活动导引寿命及供弹可靠性[6-8]。

控制活动导引的技术方案是在活动导引后位增加一个机械控制装置(以下简称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主要由导引联接器、转轮1和2组成。导引联接器固联在活动导引后端,转轮1与2相同,分别安装在拨弹轮2、3的传动轴上;每个转轮上伸出3个杆,相隔120°均匀分布,其结构原理见图3。

图中,活动导引在左位并即将右摆,此时右路炮弹(弹1)已脱离导引,随后杆1转动带动导引联接器(活动导引)摆动,杆1的N点从图中位置到达导引联接器的c点时,活动导引(摆动45°)到达并停在右位,随后活动导引为弹2作导引,当杆1的M点到达导引联接器的d点时,杆4的PQ弧与导引联接器的gh弧接触,继续转动时杆1脱离导引联接器。当杆1转动60°时,杆4的Q点到达导引联接器的g点,开始重复上述动作,从而实现导引联接器(活动导引)的有序摆动。

由图3还可以看出,转轮的杆越长,导引联接器的摆动速度越快,摆动时间越短,起始点的撞击速度和撞击力越大,反之,起始点的撞击速度和撞击力越小,摆动时间越长。因此,在导引联接器摆动过程中,活动导引不与炮弹干涉时尽量缩短杆长。

图4是活动导引在左限位时控制装置与炮弹的位置关系图。

此时,

α=α0=22.5°,β=β0,θ=θ0

BD=88.2 mm,BG=68 mm,OE=45 mm,EF=3.34 mm

AO=BO=101.237mm,∠CBD= 39.56°

由图4所示几何关系可得弹1中心到活动导引的距离FG、活动导引转动角度α的关系式为:

FG=[(BC+OEsinα-EFcosα-BGcosβ)2+(OC-OEcosα-EFsinα-BGsinβ)2]0.5

(1)

tanα=AH(AO-AHcosθ)-1sinθ

(2)

α=arctan{[sin(α0+θ0)-sinα0cos(θ0-ωt)]-1sinα0sin(θ0-ωt)}

(3)

式中,ω为转轮转速;t为时间。

当β由β0+∠GBD到β0的转动过程中,活动导引不动,随后活动导引在转轮带动下向右摆动,摆动45°后到右限位,此时,转轮1、转轮2及炮弹转动2θ0,每发弹间隔60°,故:

∠CBD-β0=∠GBD=60°-2θ0

β=β0-ωt=2θ0-20.44-ωt

(4)

将式(3)、式(4)带入式(1),选取不同的ωt和θ0,计算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的ωt和θ0时 FG的值 mm

只要FG的值大于炮弹的半径,即可保证活动导引与炮弹不干涉。取FG最小距离不小于22 mm(留2 mm余量),初始角θ0选17.5°满足要求。

将θ=17.5°带入式(2),可得对应杆长AO=60.3 mm。

3 计算与分析

根据式(2),得 :

α=arctan{[AO(AH)-1-cos(θ0-ωt)]-1sin(θ0-ωt)}

令k=AO/AH,并对上式求导可得出活动导引的转速ω3为:

ω3=ω[1-kcos(θ0-ωt)][k2+1-2kcos(θ0-ωt)]-1

当θ0-ωt=0°时,ω3达到最大值,其绝对值为:

|ωmax|=11 080.8 (°)/s

可见改进后活动导引的最大速度比原方案低,下降比例为:

K1=(ω1-ωmax)/ω1×100% =54.8%

当t=0时,ω3为初始速度,其绝对值为:

|ω0|=6 919.2 (°)/s

此转速也是活动导引摆动到位时的转速,由此可见,起始点的撞击速度比原方案炮弹撞击活动导引的速度大幅度降低,下降比例为:

K2=(ω1-ω0)/ω1×100%=76.38%

4 结 论

增加控制装置可有效降低活动导引的撞击速度和最大速度,从而大幅度减小了活动导引受到的载荷,提高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改进方案避免了炮弹与活动导引的撞击,使供弹可靠性得到提高。

[1] 黎春林,马顺山.超近程反导武器系统探讨[J].现代防御技术,2003,31(1):12-14.

LI Chun-lin,MA Shun-shan. Research on super close-in antimissile weapon system [J].Modern Defence Technology,2003,31(1) :12-14.(in Chinese)

[2] 张春来.近程反导武器系统[J].舰载武器,2002(1):29-32.

ZHANG Chun-lai. Close-in antimissile weapon system [J]. Shipborne Weapons,2002(1):29-32. (in Chinese)

[3] 郑伟新,李陆翼.反舰导弹与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J].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9(1):68-72.

ZHENG Wei-xin,LI Lu-yi. The close-in antimissile shipborne gun weapon system and antiship missile [J].Journal of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1999(1):68-72. (in Chinese)

[4] 唐伟方.国外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舰船工程研究,2003(1):40-43.

TANG Wei-fa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about foreign close-in antimissile shipborne gun weapon system [J]. Ship Engineering Research ,2003(1):40-43. (in Chinese)

[5] 王宝成,冯宇晨.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的发展趋势[J]. 火炮发射与控制,2008(3):94-96.

WANG Bao-cheng,FENG Yu-chen. Development trend about the weapon system of the short range antimissile naval gun[J].Journal of Gun Launch & Control,2008(3):94-96. (in Chinese)

[6]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4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9-26.

CHENG Da-xian. Machine design handbook(Vol.4) [M].Beijing:China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1:19-26(in Chinese)

[7] 戴成勋,靳天佑,朵英贤.自动武器设计新编[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116-128.

DAI Cheng-xun,JIN Tian-you,DUO Ying-xian. New edition of automatic weapon design[M].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1990:116-128. (in Chinese)

[8] 姚养无.火炮与自动武器动力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71-78.

YAO Yang-wu. Dynamics of gun and automatic weapon[M].Beijing:The Publishing House of Ordnance Industry,2000:71-78. (in Chinese)

猜你喜欢

供弹舰炮转轮
基于Adams的供输弹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转轮改造水力稳定性研究与实践
大口径舰炮弹药储供系统可靠性研究
美国史密斯-韦森M19 Carry Comp转轮手枪
基于高速供弹过程的杆式穿甲弹冲击力仿真分析
一门舰炮杀四方
一门舰炮杀四方
高射速中口径舰炮供弹动力技术分析与展望
词语大转轮
——“AABC”和“无X无X”式词语
LSW水电站改造水轮机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