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民,《新闻联播》的三大创新路径

2013-11-21

声屏世界 2013年12期
关键词:联播新闻联播头条

王 健

栏目责编:陈道生

2013年5月22日,中国电视发展年度创新榜(2013年)在云南昆明发布,央视《新闻联播》与《金牌调解》《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等被评选为最具创新力十大上星栏目。《新闻联播》作为中国电视界的一大特色,从中央到地方,电视荧屏上都有类似定位的节目,它是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渠道,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窗口,是开展电视新闻宣传的主阵地。近年来,央视《新闻联播》重视走亲民路线,在收视率和影响力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观,观众的忠诚度提高了5.5%。①但不少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类节目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和宣传效果。本文以2013年4月1日至6月30日共91 天央视播出的《新闻联播》为例,透析央视《新闻联播》亲民路线中的三大创新路径。

编排创新——民生头条、组合编排

党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2年12月4日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成为聚党心得民心之举。改革时政报道,加强民生宣传,成为基于“顶层设计”的新一轮新闻改革的最大特点。《新闻联播》栏目顺势而为,推出了以民生报道为主打的联播“头条工程”。“民生视角、大众关切、百姓情怀”成为《新闻联播》头条新闻和主打报道的选择标准。消费物价指数、公共服务、假日、地震、农业农村、中国梦·我的梦、大学生就业、禽流感等问题是2013年我国社会民生问题的热点,这类题材的报道在2013年《新闻联播》中得到了加强。据统计,在4月1日至6月30日的《新闻联播》中,这类民生头条共21 条,占比23%。其中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 级地震,这一天《新闻联播》共播出新闻17 条,前16 条均为攸关民生的地震消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成为第17 条,也就是当日《新闻联播》的最后一条,这在《新闻联播》历史上是罕见的。

民生头条打破了过去网络上《新闻联播》“前十分钟中国领导很忙”整体结构为三段式的调侃,为贯彻十八大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另外,在这91 天中,《新闻联播》播出如何预防禽流感的“生活服务”6 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的8 期,针对灾害性天气的生活提示的“权威发布”9 期。这些服务性的子栏目,彰显服务性、贴近性,受到了观众欢迎,也收到较好的收视回报。

统计表明,4月1日至6月30日,《新闻联播》中的组合报道共有77 个,平均每周有6 个组合。其中,2013年4月1日的《新闻联播》就有4 个组合,即农业组合、最美组合、整治货车组合、文化组合。当日联播版面从关注度、重要性、权威性等诸多方面综合策划、巧妙布局、精心打造。4 个组合布局合理,题材与体裁表现丰富,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两者兼顾,新闻亮点与宣传重点突出,既遵从新闻传播规律,又完成了宣传报道重点。

这样的“组合报道”改变了《新闻联播》数十年不变的“单条”形态,集束播出主体新闻、背景信息、权威分析和媒体观点,实现功能互补,拓展报道维度,成为《新闻联播》主打新闻的主要形态。另外,对于重大新闻,《新闻联播》强化了本台言论,体现编辑思想和编辑意图,提升了传播力和引导力。

内容创新——走基层、平民英雄系列

弘扬核心价值观,《新闻联播》精心推出一批引发强烈共鸣的“走基层”精品报道和“平民英雄”典型。在“五一”节前后,《新闻联播》推出的《走基层工人伟大 劳动光荣》4 集、《走基层劳动者说》3 集、《走基层灾区蹲点日记》2 集、《走基层 为人民服务新观察》2 集。其中4月29、30日和5月1日,《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时长分别为8 分9 秒、11 分4秒和7 分35 秒,平均每天达到9 分钟,占据联播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日复一日指挥40 米高龙门吊装卸货作用手的青岛港船舶装卸指挥员陶祥忠,认识了每天在路面上不停重复各种动作1 万次左右的长春交通协警员公殿伟,认识了装满一袋20 个蛋糕只需要7、8 秒钟、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合肥蛋糕姐谷亚芬,还有公交公司点钞员王飞静、醋厂翻醅工老韩、铁路巡守员计文革等。节日期间的《新闻联播》成为各行各业“劳动Style”的展示平台,引发了广泛共鸣。

4月1日至6月30日,《新闻联播》播出《“最美”基层干部——寻找“最美”村官》12 集、《寻找“最美”消防员》9 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5 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3 集、《凡人善举》4 集、《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4 集。加上《时代先锋》《回访“最美”乡村医生》以及其他人物特写,累计推出“平民英雄”50 多个,平均每两天就有一个。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大爱,平凡中见伟大,寻找出了“最美的人,最美的心”。

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平民英雄”系列,得到了网民的积极评价,“最美”系列也成为央视公益品牌,形成《新闻联播》多个收视高点,体现出《新闻联播》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崇高使命的责任感。

语态创新——说好大白话、摒弃“假长空”

《新闻联播》的观众是普通百姓,其改文风的出发点就是着力改善报道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普通百姓观众要用“家常话”表达,要坚决摒弃“假长空”。在5月1日的头条组合中,第一条《劳动Style 坚守岗位 一丝不苟》的导语是这样的:“铁路线上的换轨喊号员、高压线上的维修工、悬崖上的环卫工,这些岗位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今天的走基层·五一特别节目‘劳动Style’,我们一起去看看节日里这几个岗位上的工人师傅们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导语不再是书面化语言、官方语言,而是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大白话”,并且注重放大新闻细节、活用网络语言。这一条新闻标题中还用上了网络语言“Style”,小标题也没有“高高在上”,比如标题“施工队长:喊起号子齐心协力”“华山环卫工:峭壁上的‘蜘蛛人’”等。提要、标题、导语均口语化、生活化,亲切是近期《新闻联播》“改文风”的具体表现。

第二条《你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全长2 分23 秒,导语和解说只有三句话,总共一百多个字,时长不超过20秒,其他2 分多钟是9 位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对自己工作的看法。41 岁的电焊工沈伟认为电焊工虽然苦和脏,“但可以分担点家庭的责任”;33 岁的肖文飞认为“工作是实现我自身价值的一个载体”;28 岁的装配钳工魏小东认为“做哪行都不容易”;41 岁的配电值班员廖培珍刚开始对年纪轻轻就做值班员感到失落,但现在认为:“只要立足岗位,在哪里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光芒”等,特别是35 岁的炉工季风和40 岁的翻砂工韩占林关于“你幸福吗”的对话,朴素真实、富有情趣,意外诙谐而又发自肺腑,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百姓心声。这组节目采用全现场“海采”形态,解说极少,用足闲笔,充满意外。这样的样态在喜迎十八大特别节目“你幸福吗?”中用过,为国内电视新闻节目,特别是假日报道和主题宣传进行节目形态创新指明了方向。

第三条《编后话:平凡岗位也能活出精彩人生》,全长18秒,内容如下:“这两位工友的一唱一和,透着那么的乐观和自信,也体现出了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生活也许平淡,工作也许辛苦,但有了这种人生态度,再平凡的岗位也能活出人生的精彩。”编后话,在这里表现为“顺便说两句”,像拉家常的“家常话”,承载着联播幕后编辑人员“改文风”的匠心与探索。

注释:①赵淑萍,毛 宇,《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风向标》,《新闻与写作》,2013(3)。

猜你喜欢

联播新闻联播头条
微头条
《头条》(四首之三)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头条
头条
一路上的欢乐联播
改进时政类新闻报道提高联播类电视节目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