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苏州评弹演绎《桃花扇》
2013-11-21张明
■张明
用苏州评弹演绎《桃花扇》
■张明
《桃花扇》这个剧本是清初著名的作家孔尚任历经十多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而写成的一部传世之作。剧情以明末的复社才子侯朝宗和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以明末清初恢弘的历史巨变为背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多年来,《桃花扇》先后被各种艺术形式一次次地演绎,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在“第七届江苏省曲艺节”和“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上,我要采用著名的苏州评弹创作家郁小庭先生改编的本子再次演绎被众多大家所演绎过的《桃花扇》,能否不辜负剧本,演出自己的特色,为观众和评委所认可,心中颇为忐忑。
苏州评弹是一种直面观众的说唱艺术,台上只有两个人、一面琵琶、一把三弦,没有其它的布景,因而对演员的临场表演要求很高。演出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剧本,还需要演员根据历史背景,个人风格进行二度创作,才能向观众呈现一部较为完美的作品。一段时间来,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熟悉书中的历史背景,细心揣摩人物心理,对台词、唱段、动作进行了设计,在一遍遍的通读、朗读、和演读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把握好人物的性格、语言、行动是塑造形象、演准人物、演活角色的成功之钥,大家知道,李香君,这个传奇女子,是极其有性格的,她柔美而又刚烈,她具有民族气节,坚持自己的操守,大胆追求爱情,不畏权贵,在二人定情的桃花扇上,有李香君的血染真情,在民族的存亡之秋,在满清“圈地令”、“投充法”、“剃发令”、“文字狱”等一系列愚昧、残暴的统治之下,身在青楼的弱女李香君却出淤泥而不染、大义凛然、坚持抗争。而饱读诗书的大明朝世家公子侯朝宗却以“识时务者为俊杰”,奴颜卑膝,削发易服,做了个顺民。在华夏民族的巨大灾变面前,这把寄托了情感的扇子成了二人精神品质高下的分水岭,最后,李香君怒撕桃花扇,保全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而侯朝宗被怒斥后拖着大辫子惆怅无奈地下山而去,继续了奴才的苟延残喘。一个青楼女子的精神水准竟高过了满嘴“礼义廉耻”的士大夫们,令人赞叹。
那么怎样才能有层次地去表现这一传奇人物呢?从香君独坐庵堂的一段韵白“往事南朝一梦多,兴亡转瞬闹秋虫。多情最是侯公子,桃花台前望春风。侯郎,你在哪里呀?”开始,这时的香君宛如一个青春少女,充满着对爱人的思念、期盼,演绎时动作眼神声调尽量柔和些。到与侯郎劫后重逢时“莫非我们又在梦中不成?”“真是想煞奴奴了”悲喜交加、让人怜爱,处处体现一个深深的情字。当看到侯郎脱去斗篷,露出脑后的那条辫子时,犹如晴天霹雳。香君不敢相信,更不愿相信,惊讶到失望,但这时的香君还是隐忍着,抱着一线希望。当她的侯郎说出“我们有情人休谈那兴亡事,把那国难家仇撇半旁,回转河南这旧门墙,我与你地久天长永成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今大势已去,已是无力回天!”这样的一番话时,香君感觉到她心目中慷慨揭帖、不畏权贵、铁骨铮铮、志气恢弘的侯郎已然不复存在,成了满清的顺民。但香君还不死心,拿出当年的那把象征他们坚贞爱情的桃花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选用旋律优美,具有极强艺术表现力的慢丽调,再转快丽调的演唱,苦苦相劝,之后见仍然无法让他回心转意时,香君彻底绝望了,悲愤的唱完“我只道有缘结识你佳公子,哪晓错把懦夫当英雄;你再不是当年的侯朝宗,变作了贪生怕死的可怜虫。”毅然决然地撕开扇子投入火中,展示出在民族沦落、社稷倾覆的时代,李香君对理想的不舍和破灭的必然性。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物是人非,扇子好烧,心火难消。
桃花扇是侯朝宗、李香君定情之物。这把桃花扇记录了这对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是故事情节的一条主线。撕扇在剧本中原本只有一句,捎带而过,和搭档通剧本时就感觉到结尾似乎过于仓促,草草收场,没有起到点睛的作用。我在演出的结尾部分,设计成慢慢地拿出扇子,带着对过去美好感情的留恋,内心充满不舍地仔细端详,然后毅然撕开扇子,扔到火里,动作一气呵成,体现了李香君和侯朝宗的彻底决裂。
对于桃花扇烧毁后,侯朝宗头也不回地离开小庙,消失在山林里的处理,主要是基于对李香君性格的了解。侯朝宗上山见李香君已对最终的结果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了前程,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和李香君彻底分道扬镳。
通过细致学习、琢磨和二度创作,我表演的《桃花扇》在曲艺节、评弹艺术节的舞台上获得了优秀表演奖,节目奖,受到了评委、观众和原创艺术家郁小庭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这一切将成为我前进的动力,争取创造出更多更精彩的舞台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