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矿种保护性开发管理模式分析
2013-11-20余良晖陈甲斌
余良晖,吴 强,陈甲斌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开发利用,一直是政府及学者等极为关心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具有优势地位的重要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管理模式问题,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
1 优势矿种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对“优势矿种”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对“优势矿产资源”的概念已有相关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优势矿产资源”是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探明储量丰富、品质好、生产开发成本低,产量在世界上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比较优势,对该种矿产资源国际市场供求关系有重要影响的矿产资源[1-2]。另有学者认为“优势矿产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判断标准条件下,具有自然禀赋的矿产资源中其开发利用效益具有比较优势的矿产[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定义认为“优势矿产资源”(advantage minerals)是矿产资源丰度和开发利用的组合配套条件有利或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的矿产资源。综合比较,笔者比较认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给的定义。因此,笔者认为“优势矿种”则是优势矿产资源中的具体矿种,相对于“优势矿产资源”而言其更有针对性,具体性,其重点是侧重于具有优势的某个矿种,不同于“优势矿产资源”的系统性,概括性涵义。
2 目前我国部分优势矿种的开发现状与问题
钨、锑及稀土是我国的传统优势矿产,但是因长期过度开采与出口,导致钨、锑资源优势已基本丧失。其中稀土以占全球40%左右的资源量肩负着90%以上的供应量,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护我国的优势矿产。
2.1 钨矿
钨矿年均实际产量超出控制指标量的40%,降低资源的消耗速率仍然任重道远。
钨矿已经连续十年实行总量开采控制,但是每年的实际产出量均超出总量控制指标。2011年,全国钨精矿产量(折 WO365%,下同)12.2万t,超控制指标3.5万t(图1),从近几年的数据上看,年均实际产量超出控制指标量的40%。但从我国内部钨消费量上可知(2011年我国钨消费量为3.7万t),我国的钨产品长期供应过剩,过低价竞销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此,对低级钨产品的出口,国家总体上控制出口,并且取得一定效果,但我国的钨矿开发现状产生的供求关系问题仍然严峻。特别是从实际产量的变化趋势上看,未来的几年里,我国钨精矿的产量仍会呈现增长的态势,如何搞好实际的开采总量控制,降低资源的消耗速率仍然任重道远。
2.2 锑矿
锑矿资源赋存量下降压力较大,而资源的开发量仍呈现增长的反向发展趋势锑虽然是我国传统的优势矿产,近几年锑资源储量已不乐观。自2006年以来,我国锑矿储量和基础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储量从2006年的54.19万t减少到2011年的41.57万t,降幅为26.45%,基础储量五年间共减少39.45万t,降幅达到41.42%(图2)。而锑的产量则呈现总体增长的态势,2011年全国锑精矿产量12.8万t(金属),是2008年来的最高值;锑产量则高达19万t,是历史的最高值。根据数据资料显示,结合数据趋势线的发展上看,未来资源赋存量下降的压力较大,而资源的开发量仍呈现增长的反向发展趋势,将加速我国锑矿资源的枯竭,并会给资源的安全供给带来隐患(图3)。
图2 我国锑矿资源赋存变化趋势
图3 2000~2011年我国锑产品产量变化
2.3 稀土
稀土矿要严格总量控制取得一定效果,但走私等现象给监管带来压力。
为了保护稀土资源,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及出口总量,并取得了比较明显效果。2011年我国稀土矿产品产量9.38万t(REO,下同),同比增长5.3%;稀土冶炼分离产品方面,2011年总产量为9.69万t,比上年减少18.47%。尽管如此,与消费量相比,稀土的生产仍供应过剩,只是过剩的幅度在相对减少。同时,在目前稀土的开采也出口总量控制政策下,稀土的盗采和走私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稀土的走私现象,目前已是花样繁多,给相关的行业监管带来了较大压力(图4)。
图4 2001~2011年我国稀土(REO)生产与消费
3 优势矿种保护性开发管理的“三边”模型
对优势矿种的保护开发管理模式,这里初步提出优势矿种保护开发管理“三边”模型(图5)。建议以时间、管理和空间为维度,建立时间轴以开采(利用)为核心时段,分为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空间轴以资源的富集程度为主要因素,区分不同区域,便于宏观管理。管理轴以对资源的时间安排、空间布局为依据,实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调控,最终达到有序开发,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图5 优势矿种的保护性开发管理“三边”模型
3.1 时间维度
3.1.1 开采前
主要是找矿、勘查阶段,在目前优势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下,有必要实行适度有限勘查,从矿产资源的源头去控制消耗量,减少勘查后的开采冲动及管理压力。加强对已发现矿产地实行储备,制定合理的收储、动用和轮换体系,改善调控方式,以时间换管理[4-5]。
3.1.2 开采中
在正处于开采阶段的矿产地,实行开采总量控制,控制发放采矿证,提高准入门槛,从开采技术,环保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来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促进企业有理有序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3.1.3 开采后
经过多年开采的矿产地,矿区地下环境复杂,周边生态环境受影响较大,矿产的固体废弃物和尾矿利用,安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都需要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对于资源枯竭性矿山,存在矿山关闭、矿区(城市)经济转型等任务,需要系统安排与协调。
3.2 空间布局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可分为矿产资源聚集区、点状区和匮乏区,区别分析、区别开发、区别管理。
3.2.1 资源聚集区
对于资源聚集区,可以将其作为矿产资源中长期供应的战略基地,研究制定战略基地的管理方案,采取兼顾矿产地储备的战略开发措施[6],开发主体主要依靠国有企业。这样,一方面可以稳定矿产资源供应渠道,保护资源聚集区的有序供应,延长可供年限;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在目前国情下,可以稳定国际矿业市场,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3.2.2 资源点状区
资源点状区,在目前条件下开发难度较大,常常会面临“散而乱”的局面,大企业不愿投资开发,小企业则是采用粗放开采模式,浪费现象严重,同时还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对于此类地区,有必要加强整合,提高技术门槛,鼓励大企业开发,也可以储备起来,等技术成熟时再开发利用。
3.2.3 资源匮乏区
资源匮乏区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随着勘查技术水平的提高未来有找矿前景,对于这类地区可以开展勘查的前期工作。另一种情况是,基本断定不存在矿产资源,需要以其他产业为发展重点。
3.3 优势矿种保护开发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手段包括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优势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做好时间安排和空间布局两方面的同时,有必要实行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并举的策略,促进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3.3.1 法律法规
利用修改《矿产资源法》的契机,强化法律层面对优势矿种的保护,进一步规范目前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护环节,做到保护资源有法可依,提高对优势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
3.3.2 经济手段
合理利用价值规律,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工具,对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进行影响和调节,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导向作用。
3.3.3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可以弥补法律法规和规划计划的不灵活和经济手段的短期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动用行政手段可以起到反应灵敏、目标性强的作用。
3.4 管理调控下的时间安排与空间布局的关系
时间、空间和管理三个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表6):
1)开采前-聚集区:制定合理的勘查规划,鼓励找矿,大力开展矿产地储备,实现资源的有序供应,成为资源供应的战略基地。
2)开采前-点状区:适度勘查,以资源整合为重点,积少成多,提高开采准入门槛,开展矿产地储备,防止乱采乱挖。
3)开采前-匮乏区:限制勘查,提高开采准入门槛,限制开采。
4)开采中-聚集区:规模化开采,打造资源供应产业基地,适度开展矿产地储备。
5)开采中-点状区:现阶段鼓励大型国有企业进入,整合资源,减少资源损失和环境污染。
6)开采中-匮乏区:有序关闭,恢复环境。
7)开采后-聚集区:实行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恢复矿山环境。
8)开采后-点状区:对点状区由于开发成本高,资源开发中环境污染较大,所以应在开采后重点开展环境治理,恢复生态环境。
9)开采后-匮乏区:在有序关闭的基础上,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表6 优势矿种在管理调控下的时间安排与空间布局关系
4 结语
当前是“十二五”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笔者相信在这段时期内,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矿产资源相关管理部门对优势矿种的开发利用管理方式优化、水平提高等会提出更新的要求,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将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综合上述分析,笔者从目前我国优势矿种开发现状分析出发,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势矿种保护性开发管理的“三边”模型,从时间安排、空间布局和宏观调控三个方向进行了具体分析,试图在优势矿种的开发管理上提出新的思想,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以供同行相互探讨。
[1]牛丽贤,余良晖,张寿庭,等.中国优势矿产资源界定研究——基于SMART-ROC简易多属性评等技术[J].资源与产业,2012(1):31-36.
[2]张华,等.我国优势矿产资源保护模式研究[R].北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07.
[3]孙志伟,等.青海省优势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R].北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09.
[4]余良晖,贾文龙,郭晓婉,等.矿产地储备指数方程初建[J].中国矿业,2011,20(6):9-12.
[5]薛亚洲,贾文龙,马茁卉.中国矿产地战略储备的运行管理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0):877-879.
[6]贾文龙,薛亚洲,余良晖,等.我国矿产地战略储备综合研究[R].北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