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大量输血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2013-11-20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输血科湖北恩施445000
袁 杰 石 天 罗 艳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输血科,湖北 恩施 445000)
输血是比较常见的支持性及代偿性疗法,可迅速纠正患者失血过多及严重贫血,也是临床维持血容量、血压,防止休克的重要抢救和治疗措施,但输血也有其副作用,使用时必须掌握其适应证,本文拟分析老年手术患者的用血情况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多次大量输血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老年手术患者189例均为骨科、普外科及脑外科等失血性手术患者,按输血量分组,其中A组122例,输血量小于1 000 ml,男73例,女49例,年龄60~82岁,平均(67.8±6.6)岁,B组 42例,输血量1 000~2 500 ml,男 30例,女 12例,年龄 60~83岁,平均(65.7±4.1)岁,C组25例,输血量大于2 500 ml,男16例,女9例,年龄60~86岁,平均(68.5±8.4)岁,三组别在平均年龄、性别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消化道出血、严重肝病、恶性肿瘤及血液科等影响凝血功能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观察三组别输血前(术前2 h内)、后(术后2 h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具体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
1.3 实验室检查 PT、APTT、Fib的检测仪器为 Stago-STACompactCT,全自动血球计数仪为 Sysmex-XT-1800i,均使用仪器公司配套试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组间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均值以s表示。
2 结果
三组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见表1。A组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 PT、APTT、TT、Fib、PLT无统计学差异(P >0.05);B 组和 C 组 PT、APTT、TT、Fib、PLT 术前、术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01)。
表1 三组别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三组别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与术前比较:1)P<0.05;2)P <0.001
组别 n PT(s)术前术后A组 122 14.9±2.3 15.1±2.6 32.3±5.2 33.1±5.0 15.4术后A(s)术前 术后T(s)术前 术后F(g/L)术前 术后PLT(×109/L)术前±2.1 15.7±2.2 3.7±0.8 3.6±0.7 219±86 207±91 B组 42 14.2±2.4 15.3±2.61) 33.4±5.4 35.9±5.91) 14.8±2.0 15.9±2.31) 3.2±0.6 2.9±0.71) 223±84 187±721)C组 25 14.6±2.1 25.8±5.62) 31.3±5.7 56.9±7.12) 15.7±2.5 23.8±3.92) 3.5±0.9 2.2±0.62) 211±97 85±652)
3 讨论
成人血液占体重的7%~8%,当机体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15%时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维持正常血压防止可能出现的失血性休克症状,陈旧性血液特点是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随储存的时间越长破坏越严重,当患者大量及快速输注陈旧性血液则有可能导致自身凝血因子的稀释性降低,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1〕,无凝血功能障碍成人输入超过1 200 ml血液可出现凝血功能改变〔2〕。老年患者有其自身的特点,身体各组织及器官普遍呈功能退行性变,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正常凝血功能的维持,需要体内30%左右凝血因子,输注血液量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3〕。
失血引起的凝血因子丢失,在引起输血出血的原因中要比因输血引起的凝血因子稀释性降低的因素比重更大,我们认为无论凝血因子丢失或稀释性降低,对于老年患者凝血因子浓度均有一个临界浓度,低于临界浓度,凝血功能出现显著性变化,在输血量大于2 500 ml的老年患者组,凝血功能指标出现显著变化,凝血因子、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血小板起黏附、聚集及释放作用,在止血过程中与血块回缩紧密相关,血小板还能释放活性因子,刺激血管收缩,加速凝血过程,并直接参与外源凝血途径〔4〕,输注陈旧性血液对血小板的影响比较大,库存血4℃保存24 h后,血小板基本失活〔5〕,表现为血小板的破裂或功能失活。
凝血因子的缺乏直接体现PT、APTT时间延长,或者不凝,库存血Ⅷ、Ⅴ、Ⅺ因子在保存过程中逐渐降低〔6〕,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缺乏,在输注过程中因抢救需要,输注的速度过快,造成体温降低,自身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因失血因素丢失及消耗,均是造成输血过程凝血功能障碍的因素,有学者认为〔7〕,凝血因子浓度低于37%,血小板低于50×109/L,Fib低于1 g/L时会出现凝血功能的障碍,所以对于大量输血的老年患者,应密切关注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及浓缩血小板,纠正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缺乏,防止可能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
1 郭 惠,孔令文.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与输血的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5;7(4):284-6.
2 黄 璐,袁秋影.术中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2):169-70.
3 李艳萍,王旭东,彭书吱,等.异体与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4):264-6.
4 张 蓉,蒋学兵,李文静,等.外科手术大量成分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附16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5):58-60.
5 金 民,周文杰,王 峰,等.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573-5.
6 韩 杰,李春华.大量输血患者及时输注血浆的重要性〔J〕.四川医学,2011;32(7):1044-6.
7 Nakagami T,Decoda SG.Hyperglycaemia and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 and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five populations of Asian origin〔J〕.Diabetologia,2004;47(3):3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