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横正有凌云笔——记创新发展中的山西省朔州市煤炭工业

2013-11-19通讯员李恒宦王月祥

中国煤炭工业 2013年3期
关键词:朔州朔州市煤炭工业

文/本刊记者 通讯员李恒宦王月祥

早春二月,塞外朔州。

尽管春寒料峭, 难觅绿色, 但步入朔州市平鲁区后安煤炭有限公司, 会见到另一番别样的景致: 一棵棵挺拔的树干,簇拥着矿井,让人联想到盛夏弥漫的绿色。 天轮在清冽的春风中徐徐转动,宛若一幅生动的剪影。 工业广场、调度楼装饰一新,连一向黑色覆盖的储煤、洗煤、装煤的车间也粉刷得白蓝相间、干净清新。 运煤车来来往往,并不扬尘。

目睹这一番景象, 谁能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乡镇小煤窑!

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后安煤炭公司这座乡镇小煤矿的产能目前已提升到180 万吨/年,变成了综合机械化开采、生产销售一条龙、加工转化一体化、煤与非煤同步发展的朔州市的骨干煤矿企业, 属于省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 且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500 多天。 公司坚持地下、地上同步,“黑色”“绿色”并举,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新建了入洗能力300万吨/年的洗煤厂。公司与临近村民达成协议,投资7000 多万元, 采用土地流转的形式, 租用3000 亩土地,建设双万亩种苗基地。每亩每年给农民400 元租金,一租10 年,一次付清。 在租用土地上大规模育苗, 这样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可实现打工创收。 董事长赵尚海说,幼松成苗后全部用于造林绿化, 要通过这种形式补偿煤矿开采所带来的生态欠账, 逐年修复被破坏的环境,还青山绿水的原貌。

可以说,后安煤炭公司的转型蜕变,是朔州市煤炭工业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朔州市大力践行“五化”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高端煤炭企业、 建设新型煤炭产业, 改变了煤矿的经营环境、经营理念和经营格局,促进了煤炭工业的永续发展。 全市煤炭工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跃上了新的高度。

“五化”引领,开启发展新局

朔州,位于雁门关外,桑干河畔,一座新型的以煤电为主导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朔州市煤炭资源丰富。 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平朔露天煤矿就在这里诞生。 建市以来,朔州市走过了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发展历程,已累计生产原煤近20 亿吨。 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如果运煤专列首尾相接,可绕赤道7 圈多。 同时,朔州是华北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据称,北京每5 盏灯就有一盏是由朔州的电点亮的。

近年来, 伴随着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时代大潮,朔州市紧密结合实际,搞创新、抓特色、求突破, 走出了一条具有朔州特色的煤炭工业发展新路。 特别是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 煤矿的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和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方面,动手早、起点高、上档次、上水平,取得突出成效,多项指标位居山西省前茅, 全市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在此基础上,2011 年初,为适应“大矿时代”和“新煤时代”的新形势,朔州市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适时提出实施“五化”愿景战略,即按照“矿区建设生态化、安全生产标准化、行业监管制度化、经营秩序规范化、转型发展多元化”的要求,打造高端煤炭企业、建设新型煤炭产业,把产业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做精、非煤做大、监管做细、转型做实,打造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三个双亿吨”(即煤炭产量、销量、洗选量及加工转化量各2 亿吨)的全国优质动力煤基地。

按照朔州市煤炭工业局局长任宪对“五化”发展目标的具体阐释,就是:

——矿区建设生态化,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绿色生态的理念与实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达到矿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政府要把矿区环境生态化建设纳入城乡生态化建设的总体部署, 对矿区环境建设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煤炭部门和煤矿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新型生态矿井建设专管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奖惩办法。 各煤矿的矿长(董事长、总经理)为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安全生产标准化, 要把标准化建设工作视为煤矿的生命工程、形象工程、效益工程、基础工程和“天字号”工程来抓。 高标准、高档次、高水平地开展煤矿建设工作, 从起步阶段就从严狠抓标准化矿井建设,以此筑牢安全生产基石。

——行业监管制度化,建立市、县、乡、矿四级联动,分级负责,到岗到人的监管机制,严格考核奖励机制,建立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跟踪服务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行政许可、执法监督、安全检查、行政处罚等规章制度。

——经营秩序规范化,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煤炭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切实做好产销衔接工作。 加强对煤炭经营单位日常监管,整顿煤站、储煤场的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违法销售煤炭行为,规范经销秩序。

——转型发展多元化, 改变煤炭产业结构单一、品种单一及单一出售原煤的格局,使原煤变精煤,矸石变电力,一业变多业;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及矿产品加工,实现煤炭电化、液化、气化、就地转化和煤变油;发展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延伸煤炭产业链,实行煤电、煤化工等上下游产业联营,走循环经济之路。 重点推动平朔东露天煤矿、麻家梁煤矿、梵王寺煤矿等大型煤矿建设,打造平朔亿吨级、朔南煤田和金海洋2个3000 万吨级大型煤炭生产销售基地。 全力推进“一矿一企”工程,每个矿要结合当地实际,上马有科技含量、有市场潜力、有区位特色的项目。

“五化”战略愿景目标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朔州市煤炭工业的转型发展, 开启了全市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2012 年,全市煤炭产量突破2 亿吨, 成为继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陕西榆林市之后的全国第三产煤大市, 全市5 个产煤县区煤炭年产量均超过1000 万吨。 百万吨死亡率实现了双零控制目标。 建成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22座,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矿井4 座。 建成新型生态化矿井20 座。 全市煤炭工业面貌大为改观,煤炭工业的改革发展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之上。

取“黑”还“绿”,打造生态矿井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 这是朔州市遵循的发展理念和转型路径。 据悉,朔州每年以33 万亩、提高2 个森林覆盖百分点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因而,朔州被称为一座正在崛起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

而朔州煤炭工业为全市生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煤炭工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 没有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朔州提出“五化”发展新路子,把生态矿井建设摆在第一位,决心用三年时间,使全市煤矿全部成为生态矿井。

所谓生态矿井建设,重点是对煤矿的生产、生活、办公区、矿区主干道两侧、周边和临近的山坡沟壑进行造林绿化,对工业广场、职工生活区进行绿化、香化、美化、亮化、净化,突出矿区总体美与区域美, 生态美与艺术美, 并依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主要栽植景观针叶树、阔叶树、高大乔木树种等,工业广场在绿化的同时,考虑香化美化,建造花坛、绿篱、草坪、喷泉、假山、雕塑、灯饰等展示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的标志性工程, 使煤矿变成绿树成荫、 环境优美的园艺造型景观胜地和宜居宜业的新天地,使矿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样板。这是对生态矿井的形象要求, 但更加重要的是对煤矿实质上的要求, 就是煤炭生产和开采的全面生态化,既要科学组织生产,不搞掠夺性经营,还要对已经开采出的资源吃干用尽,做到清洁利用、循环利用、节约利用。煤炭企业真正构建起绿色经营理念和绿色生产及管理格局。

为了确保生态化矿井的建设, 市煤炭工业局成立以任宪局长为首的领导组, 全面指导协调新型生态矿井建设工作。 各县区煤炭局及煤矿企业同时建立相应的新型生态矿井建设专管机构,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奖惩办法。

全市积极推广 “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挖一吨煤栽一棵树”等以煤补林的做法。 大力实施一座煤矿“办一个地面企业,营造一片林地,建设一座水库,修筑一条公路,帮扶一个村庄,创办一项公益事业”为主的“六个一”工程。 各煤矿所在地政府把生态化矿井建设纳入城乡生态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土地规划上给予政策扶持。 市县两级煤炭管理部门按照矿井规模大小, 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景观园林设计公司进行设计, 帮助企业编制矿区生态化建设规划。 市煤炭工业局投资1000 多万元,将原来的矿柱林基地改建为苗圃基地,专门为矿区绿化提供优质种苗。 在典型引路的基础上,对煤矿集中的地方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建设。

煤矿企业积极多方筹措资金,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以“地下”促地上,以“黑色”换绿色,高碳产业低碳开发,逐年增加生态建设投入。 在大力植树造林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全市新建、 改扩建矿井将封闭式储煤场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实现煤无露天堆放。 所有的生产和在建矿井,凡有矿井排水的,都要建设和完善相匹配的净化利用设施, 选煤厂煤泥水全部实现闭路循环和利用。 矿区周围造坝蓄水,种植树木,恢复植被,复垦耕地。

目前,全市“园林化矿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67 座关闭煤矿全部恢复原有地貌并绿化, 大型煤矿的土地复垦率达到40%以上。 全市已建成生态化试点矿井20 座, 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 亿余元。每个生态矿井都处在林木葱郁、 绿色环绕的环境中。 矿区建设生态化成为朔州煤业的一张新名片。

矿井建设,构筑“生命工程”

2012 年, 朔州市煤炭产量在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零,创造了建市以来煤矿安全生产最好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这是朔州市近年来强化现代化矿井建设, 进而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朔州市煤炭工业局局长任宪曾强调指出,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是实现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做大做强煤炭工业的生命工程。 只有抓住现代化矿井建设这个根本, 有效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 才能提高煤矿生产力发展水平、安全生产可控程度和煤矿企业综合竞争力,才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防范事故,真正达到本质安全型矿井的目标。

基于此, 朔州市近年来扎实推进煤矿建设工作, 从起步阶段就从严狠抓标准化矿井建设。

提高建设标准。 按照山西省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 结合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现代化矿井建设目标要求,出台了符合实际的更高的安全质量标准化评级标准, 并落实到矿井达标建设的每一个系统和环节。

严格考核验收。 市县两级煤炭管理部门在验收考核中采取制定规划、聘请专家、监督检查、现场打分等办法,严把验收质量关, 让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成为矿井建设的样板。

全力推动达标。 市、县区煤炭管理部门对照标准,关口前移,搞好服务,帮助企业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2012 年,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800 万元,进行扶持引导。 各县区也安排了专项资金来支持安全质量保准化矿井建设工作。 各煤矿投入8 亿余元,建成质量标准化矿井22 座,其中4 座为国家级标准化矿井。

加强“两化”融合。 在全市监管的64 座煤矿中,完成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升级改造38 座,完成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的矿井53 座,安装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矿井61 座。 对全市所有复产复工和批准整改矿井监控系统进行了检查, 对存在问题进行限期整改。

目前,全市所有的煤矿都采用综采机组采煤,井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达到90%以上;煤矿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六大系统”与矿井同步建设,且全部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

准入门槛和建矿标准的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朔州市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打造大矿井的战略实施。 目前, 全市地方煤矿平均单井规模由45万吨/年提高到131 万吨/年, 且全部实现了采煤、掘进和生产、洗选、运输、加工转化一体化、一条龙作业。办矿主体由一百多家缩减到27 家,81%的矿井和79%的产能集中在15 家煤炭集团。 最大的煤矿单井能力390 万吨, 相当于资源整合前一个重点产煤县的产能。 煤矿数量之少、井型之大、档次之高,位居全省第一。

“绿色”管理,规范经营秩序

朔州市煤炭工业局局长任宪指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营造绿色的环境,更要培育绿色经营理念,构建绿色生产和管理格局。 ”

绿色经营的理念主要体现在管理上。 朔州市煤炭工业管理部门进行“角色”转换,由管理变为服务,由监督变为引导、由检查变为帮助。

市煤炭工业局局长任宪代表市煤炭工业局在媒体向社会各界公开五项承诺,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对煤炭工作的监督支持。 市县两级政府采取市长包县区,县长包矿井的做法,扎实履行领导挂牌责任。 各位挂牌领导亲自深入到包保矿井,下井现场检查,组织隐患整改、研究资金投入、狠抓责任落实。 市县行业主管部门实行科室联动, 部门协同, 帮助企业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提高办事效率。 市煤炭工业局聘请4 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市级专家组,着力解决水、火、瓦斯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安全生产。 各煤矿认真开展“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年”活动,强化现场管理,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大投入力度。 集中开展了设备全面检修,人员全部培训,证件全部办理齐全有效、图纸资料补充齐全实用的“四全”活动,扎实推进全面安全、本质安全、持久安全矿井建设。 先后开展了“春季煤矿安全大检查”“煤矿安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回头看大检查”“百日煤矿安全生产集中清理整顿专项活动”“煤矿集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等专项活动,共检查矿井268 座次,查出和消除各类隐患1623 条。 对全市所有复产复工和批准整改矿井监控系统进行了检查, 共下达现场处理决定书25 份,整改指令书8 份,对存在问题进行限期整改。所有这些,都有效地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

基层煤炭管理部门根据当地煤矿的条件和特点,不断摸索和探索适合自己的安全监管模式。 平鲁区、朔城区建立分类分级监管机制;山阴县突出防治水、防灭火、瓦斯治理三个监管重点;怀仁县坚持“七个强化”,实现“七个提升”,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右玉县实施“全员安全”工程,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

特别是在煤矿安全隐患集中整改百日专项行动中, 朔州市各级政府和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安全监管方法和模式,实现了监管的及时性、有效性,全面提升了监管水平。 平鲁区将安全例会开到企业,开到现场,集体问诊把脉、会诊施策。 朔城区根据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分类,在监管频次、内容、力度上有所区分,实施差别化、针对性的监管。 山阴县要求“五人小组”采取“井口送、井下查、出井迎”的方式,督促煤矿带班领导与工人同上同下。 同时,把监管与灾害防治措施有机结合, 为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右玉县落实措施,实现了探放水人员专业化、队伍专职化、设备专用化。 怀仁县把专项行动与落实责任、隐患排查治理、打非治违、规范复工复产和防治瓦斯、水害等基础工作有机结合,真正形成了人人尊重生命、事事注重安全、时时知险防险的安全氛围。

“要建立煤炭生产法治秩序,就必须规范煤炭经营秩序,不给非法、违法生产的煤炭留有销路,我们采取打防结合, 形成经营场站网络化管理,重要路段巡回检查的监管机制”。谈到规范煤炭经营秩序时,市煤炭工业局局长任宪如是说。

朔州市煤炭工业管理部门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源头票证管理。 煤炭准销票是源头监管的重要手段,市县煤炭管理部门建立了下至矿点、上到市局的准销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从发票、使用、查验、回收、核销、统计、上报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准销票成为保护合法生产矿井权益的有效凭证。同时,开展打防结合,加强巡查监管。市县煤炭纠察队采取驻站验票、 矿井检查、 上路巡查等办法, 加强票证管理, 加强对煤炭经营单位日常监管,整顿煤站、储煤场的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违法销售煤炭行为。

可以说, 朔州煤炭工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与规范的经营秩序和良好的管理氛围分不开。

多元发展,增强竞争实力

煤炭是朔州的支柱产业, 朔州也饱受资源依赖和“资源诅咒”的困扰。 如何打破这种困扰,朔州煤炭工业为此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朔州市委、市政府强调:朔州的转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 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不仅要开发好地下资源,更要开发好地上资源,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

既要挖好煤、又要用好煤、还要节约煤。 朔州市在改变煤炭产业结构单一、 品种单一及单一出售原煤上做文章,在多元发展、循环发展、转型发展上下功夫。 朔州市以“一矿一企”为抓手,地上、地下同步推进,实现了煤与非煤并肩发展。

朔州市首先大力发展洗选煤业, 使原煤变为精煤,提高煤炭在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朔州市拥有年入洗选能力500 万吨以上的洗煤厂10 多座,洗精煤总能力达到2 亿吨以上。 2012 年洗精煤13433 万吨,同比增长16.99%,有力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其次是煤与非煤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平鲁区24 座煤炭企业联手与山东能源集团打造年产300台(套)矿用煤机项目,填补了晋西北地区矿山设备加工制造业的空白;怀仁县推进“以煤扶瓷、煤瓷联合”,投资20 亿元,新上15 家陶瓷企业,27 条生产线; 右玉县最大的非煤项目——LED 产业园区,总投资50 多亿元,正在加紧推进。

第三是大力推进煤变电和煤电一体化。 京玉电厂、格瑞特煤矸石电厂、金海洋昱光电厂相继投产运行。 不仅将输煤变为输电,而且实现了不出煤矿就地转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此外,中煤平朔煤机装备制造、维修基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平鲁煤机工业园区成为产业延伸、优势再造的示范引领; 芦子沟煤业公司投资500万元兴建的中芦费兰德制衣有限公司, 安排矿职工家属和子女500 多人就业, 为和谐矿区建设提供了新动力;玉龙集团的风力发电、化工、马产业,右玉县最大的非煤项目—LED 光电绿色科技产品项目,成为省级转型标杆项目。 玉龙煤业集团主办了全国马术锦标赛越野障碍赛、中国速度“玉龙杯”赛马俱乐部联赛等体育品牌赛事;茂华下梨园煤业投资2000 万元建设的农业项目, 森泰煤业公司的旅游开发、城市建设项目,拓宽了转型的领域。

目前,全市煤矿共开办转型项目47 个,总投资100 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53 亿元。 朔州市煤炭工业正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 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发展潜力明显增强。?

猜你喜欢

朔州朔州市煤炭工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培训中心
朔州平鲁区: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朔州市楹联学会、朔州市诗词学会成立
朔州市山阴县:“四种模式”巩固脱贫成果
朔州接地气的畜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头货”
继往开来 接力奋斗 谱写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朔州市科协召开全市科协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