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类结构看中美灾难纯新闻报道的态度表达
——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突发空难报道为例

2013-11-19虹,李

关键词:语类中国日报空难

赵 虹,李 川

(中国矿业大学 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引 言

英语新闻报道一直是国内英语界的研究热点,但以批评视角居多。这种研究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研究者一般选择美国对我国重大政治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者选择中美冲突问题,研究目的通常只是揭示“他者”新闻话语中所蕴涵的权势关系,结果使得媒体“妖魔化”过分凸显,读者对意识形态冲突过分关注。本文认为,要更加平等客观地看待中美两国的新闻价值取向,应同时选择双方媒体对他国非政治事件的纯新闻报道进行研究。

纯新闻报道(straight news report,也称为客观新闻报道objective news report),指题材比较严肃、时间性很强的客观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带有记者的主观态度,纪实性最强[1][2]。这种新闻报道通常也是硬新闻报道,对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

作为一种特定的语篇类型,纯新闻报道是一国媒体在新闻专业、媒体定位等诸多因素的集中体现,也是最能反映新闻客观性的新闻报道类型。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讲,纯新闻报道的写作有着较强的规约性,无论是信息的选择还是倒金字塔结构的组合,各国新闻记者和编辑都遵守着一定的写作规律。但与此同时,新闻界也存在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即使是客观新闻报道也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公正。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新闻媒体在面临同一突发事件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与新闻处理方式。

近些年来,世界各地突发灾难频繁发生,对这些灾难事件的纯新闻报道成了新闻媒体的主要报道内容。本研究选取中美两国的代表性报纸《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2005年以来发生的20起国际重大突发空难事件(不涉及中美两国)的第一时间报道各20篇为代表,对纯新闻报道这一特定语类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这种被新闻界定位为最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否具有主观性以及中美双方的新闻文化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日报》以英文出版,它是由官方创立的最具权威性的英语报纸,作为“中国的声音”和“中国的窗口”,它给全世界的读者提供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让全世界的读者了解它所代表和传达的中国文化。虽然该报雇佣了大量的西方记者和编辑,但受新闻把关人的把关,该报最后所呈现出的新闻产品体现的仍然是中国的立场和文化。

一、理论基础

1.语类理论

Genre是许多学科使用的一个术语,从文学研究、电影研究到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都有关于genre的讨论。在语言学中,一般翻译成“语类”,Bhatia[4]、Swales[5]及 Matin[6][7]等 的 有 关 研 究 较有影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Martin认为语类是一个有阶段的、有目的的一个文化成员参与的活动,它表明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完成一件事或一项社会活动,这种活动要经历几个“段”(stage)。他用图式结构描述了语类所具有的阶段性的、有步骤的组织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语类中“段”以下更小的单位,Martin[7]75-76又提出了一个更小的语类概念 “相”(phase)。“相”包含一个或多个信息,而一个“相”或多个“相”构成一个语类“段”。

为了探讨语篇的结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另一代表人物Hasan[8]曾提出了语境配置的概念,它是实现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情境语境变量的一系列的值。Hasan认为,语境配置的特点可以用来预测语篇的结构,尤其是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而这两者使一个语类的语类结构潜势(GSP)成为可能。方琰[9]16用下图总结了Hasan的思想。

图1 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GSP

Hasan认为,一个关于GSP的公式应该描述出一个语类中必须出现的成分、能够出现的成分、必须出现成分要出现的位置、可能出现成分要出现的位置、它们出现的频率。也就是说,GSP公式必须标明一个语类的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以及它们出现的顺序以及重复出现情况。

GSP指同一语类语篇的原型,因为它能表明一系列语篇的结构实现的最明显的特点[10]131。能够决定一个语篇的语类地位的是出现在这一语篇里的必选成分,而可选成分可以造成一个语类中不同语篇的结构多样性。

2.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由Martin及其同事发展而来,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的新拓展,它为研究文本或话语中的评价性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评价理论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其中态度涉及人们的感情,介入与态度的源头有关,可以分为单声和多声两个子类。级差是有关态度的等级,包括语势和聚焦。

态度主要是指说话者通过情感反应或文化价值体系对参与者和过程的评判,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情感,它是说话者或写作者从情感上对人、物、事进行反应;第二是判断,是根据行为规则和惯例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性的判断;第三是鉴赏,是通过美学和其它社会价值体系对作品、事物、个人的形式、外表、组成、影响等的评判。这三个方面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指向。

评价理论自提出后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领域,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说话者或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已经成为一个有效的话语分析工具。本文在探讨灾难纯新闻报道的语类结构之后,将从评价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各结构成分的态度表达。

二、灾难纯新闻报道的结构成分

van Dijk[11]和Bell[12]曾对新闻结构成分或范畴有过深入的研究,由于话题不同,本文所发现的灾难纯新闻报道的结构成分与他们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对40篇新闻报道的逐一分析,本文发现这一语类中存在的结构成分包括:“标题”、“电头”、“导语”、“结果描述”(包括“死伤人员”、“灾难场景”、“发现”)、“背景介绍”(包括“当时状况”、“文化背景”、“相同事件”)、“反应展现”(包括“救援工作”、“官员反应”、“亲属反应”)和“记者评论”,可以图示为图2。

上述新闻段和新闻相所承载的信息大都比较容易理解,其中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关于 “背景介绍”,这一新闻段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它们分别是“当时状况”,指灾难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比如时间、地点、天气、驾驶员的情况等;“文化背景”是指和该灾难事件没有直接时空关联的背景,它提供的是有关该航空公司的日常情况、飞行常识以及对有关国家的介绍等;“相同事件”是指历史上发生在同一地点或同一航空公司的类似空难。

图2 灾难纯新闻报道的结构成分

另外,为了考察这类客观新闻报道中记者的态度,本文单独把“记者评论”列出。当然,那些对事件作出反应的官员、亲属等都可能对事件进行评论,但他们是事件的参与者或关联人,属于局内人,而一个客观新闻报道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是记者个人的评价,因此本文把这一成分单独列出。

一篇新闻报道一般包括几段、十几段甚至几十个段落,但一般情况下,硬新闻报道的一段常常只有一句或两句组成[13][14]。在40篇报道中,《中国日报》每段平均为1.34句 ,《纽约时报》为1.71句,因此,本文将以段落为单位对其语义功能进行分析。在一段出现两句以上时,本文将根据第一句的语义功能进行确定。

Hasan[8]67也承认一个句子和语类的结构成分无法做到一一对应。当van Dijk研究国际媒体对黎巴嫩前总统Gemayel遇刺身亡的事件进行报道时,他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他认为,这并不妨碍实际研究,重要的是我们在区分这些结构成分时保持一致和统一的标准[11]91。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主要根据第一句进行判断,因为在新闻报道中,前面的信息总是比后面的重要。

另一问题是关于转述引语。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为了避免自己的态度表达,经常转述别人的言语,这种情况在两份报纸中都占了一半之多。表面上看,带有引语的句子从功能上来说是表达一个言语过程,用来展示某人的观点,但在新闻报道中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引语的使用往往是用来提供信息,比如:

《中国日报》:At least 149killed in Indonesian air crash(06/09/2005)

Rohadi Sitepu,who escaped death by crawling through a hole in the fuselage,said all the survivors were seated at the back of the plane.[第9段]

“The plane had already taken off but suddenly it started shaking and banked steeply to the left and then bang,there was fire everywhere,”Sitepu told Metro TV station from his hospital bed.“The whole thing only took a matter of seconds.”[第10段]

在这里,说话人Rohadi Sitepu是一个幸存者,他是在描述飞机失事时的状况,因此这两段都被归为“背景介绍”中的“当时状况”。

三、灾难纯新闻报道的语类结构潜势

灾难纯新闻报道主要采用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新闻故事的展开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而非事件真实发生的顺序,因此灾难新闻结构中的成分即新闻段和新闻相的出现没有固定顺序且会多次出现。

在对40篇新闻报道的结构成分进行分析后,本文发现该语类的结构潜势可以图示为:

图3 灾难纯新闻报道的语类结构潜势(1)

这个公式可以理解为:灾难纯新闻报道包括以下七个组成成分(新闻段):“标题”、“电头”、“导语”、“结果描述”、“背景介绍”、“反应展现”和“记者评论”。前五个成分是必选成分,它们总是出现在每一篇报道中,后两个为可选成分,它们不一定在每一个新闻报道中都出现。另外,前三个成分位置固定,后四个成分位置可变,但它们只能在前三个成分之后的位置变化,同时它们分别可以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

根据本文的划分,有的新闻段可以包括几个不同的新闻相,而且这些新闻段必须由其中的一个新闻相所实现,这样,本文发现灾难纯新闻报道一个更具体的语类结构潜势为:

图4 灾难纯新闻报道的语类结构潜势(2)

实现新闻段“背景介绍”并使其成为一个必选成分的新闻相是“当时状况”(BIc)。也就是说,在所有的灾难新闻中,必须至少出现一段用来介绍灾难发生时的状况,而其它关于“背景介绍”的如“文化背景”或“相同事件”就不一定在每个报道中都出现,因此它们只是可选新闻相。同样,实现新闻段“结果描述”的新闻相是“死伤人员”(CDc)。这样,灾难纯新闻报道作为一个语类必须具有标题、电头、导语、对当时状况的背景介绍以及对死伤人员的结果描述这些成分,有了这些成分,我们就可以认定这是一篇灾难纯新闻报道。而各种灾难纯新闻报道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具有这些必选成分,但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可选成分,如对灾难现场的描写、对有关公司或国家的介绍、对以往所发生的相同事件的介绍、灾难后各方的反应、记者的评论等等。

四、两份报纸的态度对比

1.“记者评论”中的态度

以下是两份报纸新闻报道的各新闻段的信息分配对比。

图5 两份报纸空难纯新闻报道中各新闻段的信息量对比

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是客观,这就意味着新闻中不能带有记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它只能包含事实,其叙述者应该是一个不带偏见的独立观察者[13]54。因此,从理论上说,新闻段“记者评论”在该类新闻报道中就不应该出现,但是在本文所考察的新闻报道中确实有这样的信息,不过数量极少。两份报纸只有两段的差异,但是从这些微量的信息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两者的主观程度差异。

首先看一个关于俄罗斯空难的报道。

《中国日报》:Plane crashes on landing,122 dead(10/07/2006)

However the crash was the second involving a regional Russian airline this year.[第13段]

《纽约时报》:At least 122dead in Russian plane crash(10/07/2006)

It was the third major aviation disaster in or near Russia in less than four months,reviving concerns about air safety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第2段]

The crash was the second involving a Russian airliner in less than two months,leaving anguished families gathered once again at airports awaiting news.[第14段]

在这里,两份报纸都提到了该空难的严重性,但是《纽约时报》用了两段且评价词汇明显。它使用了两次评价性极差资源less than表达了空难事故的频发程度,同时通过使用两个表达结果状语的现在分词短语reviving concerns about…和leaving anguished families…记者指出了俄罗斯航空业存在的严重安全问题,另外,使用concern和anguished这两个情感资源表达了人们的担忧和罹难者家人的气愤,而时间短语once again则隐含地表达了记者对事件的指责。

《纽约时报》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评价,有时还会对有关国家进行自己的评判和预测。比如对2006年尼日利亚空难的报道(Nigerian plane crash kills 98,including top Muslim leader,30/10/2006)

The death of the sultan leaves Nigeria’s Muslim population without one of its most prominent voices against interreligious conflict as the country enters a contentious period leading up to elections next year.Mr.Maccido was crucial in calming religious tensions in 2002,when deadly riots broke out over a beauty pageant in northern Nigeria, and in 2004, when interreligious violence killed dozens in Plateau State.[第13段]

The 2007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likely to fan these flames again as the largely Muslim north and the largely Christian south battle over which region the country’s next president will come from.[第14段]

这里,记者充分利用该空难事件表达了他对该国政治走势的态度。表示鉴赏的消极资源contentious告诉读者这个国家未来将会处在无序的状态。在第14段即最后一段,作者甚至使用一个表达可能的情态词likely做出对尼日利亚宗教问题的并不确定的判断,暗示该国家将因为宗教冲突而产生问题。

Bovee[15]128认为,客观新闻报道应该引导公众关注记者以外的人、事件和情境,但是,上面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到进行评论的记者的存在。

当然也有一些情况是《中国日报》提供了评论和预测而《纽约时报》没有。比如对亚美尼亚和巴西空难的报道,《中国日报》各有一段:

It was the worst air disaster in Armenia’s recent history.[第2段]

If the death toll is confirmed,it will be the worst aviation accident in Brazil’s history.[第4段]

第一个报道中的记者简单告诉了读者空难的严重程度。在第二个报道中,记者非常谨慎,使用了一个条件句,没有急于做出判断,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性。

总之,两份报纸都没有在“记者评论”这一语类结构中提供太多的笔墨,但在对这类新闻的结构成分进行逐一的详细分析后,本文发现,两份报纸在新闻段“背景介绍”中的“文化背景”的信息提供及观点态度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2.“文化背景”中的态度

从图5可以看出,两份报纸的报道都用了超过一半的篇幅进行背景介绍,但《纽约时报》多于《中国日报》,更明显的差异则体现在其中的“文化背景”之中,下面是“背景介绍”中三类信息的提供对比。

图6 两份报纸空难纯新闻报道中“背景介绍”各新闻相信息量对比

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在“文化背景”的提供上比《中国日报》多出约10个百分点,高出一倍的信息量。

从理论上说,“文化背景”对一个突发性灾难新闻并不是必要的,因为这类新闻告诉读者有关该灾难的基本信息即可,比如灾难造成的结果尤其是死伤人员、灾难发生时的状况等。但是在新闻实践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整个状况以及该事件所牵涉到的国家和人民,记者还是会提供一些文化背景。比如在对2005年10月23日发生的尼日利亚空难,两份报纸在“文化背景”上提供了几乎同样的信息。但是总的来看,《纽约时报》不仅在信息总量上比《中国日报》多,而且单从报道篇数也大大多于《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只有两篇报道没有提到文化背景,而《中国日报》有6篇没有文化背景。《纽约时报》中的文化背景大多用来介绍航空公司存在的问题,比如飞行故障、飞行安全甚至一些财政问题。

和“文化背景”信息量相关的就是其中所包含的态度。从图5可以看出,为了使这类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两份报纸都尽量避免“记者评论”,但本文发现,《纽约时报》正是通过“文化背景”这一可选成分较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Mitchell也曾揭示出,记者的主观态度往往隐含在背景中[16]97。我们分两种情况来分析。

(1)当信息量基本相同时,态度不同。

下面是两份报纸对2005年12月6日伊朗空难的报道。

《中国日报》:Iranian plane crashes into 10-storey building(07/12/2005)

The C-130was bough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he Islamic Revolution nearly three decades ago.[第4段]

《纽约时报》:Iranian plane crash kills at least 115people(07/12/2005)

The C-130is built by Lockheed and has four turboprop engines.The plane may have been sold to the Iranian Air Force when the United States had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Iranian monarch,Shah Reza Pahlavi,before the Islamic revolution in 1979.[第14段]

关于伊朗空难,两份报纸都用了一个段落来介绍该失事飞机的历史背景,即该飞机的购买情况,但是我们发现这两段表达的意义有明显的不同。《中国日报》使用了一个肯定句式陈述了一个事实:该飞机从美国购得,同时它还在时间状语three decades ago使用了一个评价程度副词nearly表达飞机的老化状态。相反,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介绍中,《纽约时报》使用一个含有情态词may并省略施动者即行为人的被动句式表达出美国出售给伊朗飞机的不确定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对飞机维修的责任,也掩盖了责任的承担者。

Halliday[17]指出,在词汇语法层面的人际意义可以通过语气、情态和态度词汇来进行分析,而表达评价的维度就反应了情态化的语法差异。在Martin评价理论的判断系统中的几个维度正好对应了情态的维度,其中veracity对应于probability[18],即诚实性和可能性的情态相关。《纽约时报》使用may来表达一种可能性,其陈述的诚实性就有了一定问题。

(2)信息量不同,态度也不同。

对2006年7月俄罗斯的空难事件,两份报纸提供的信息量差异很大。《中国日报》(7月10日报道Plane crashes on landing,122dead)只用第9段一句话提供了关于飞机的服务时间和飞行纪录信息,而《纽约时报》(7月10日报道At least 122 dead in Russian plane crash)共用了11到16共六段,提供的信息远远多出前者,而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在The number is not particularly high by Western standards,although aging aircraft require more inspections than newer planes这一句中,作者用西方的评判标准指出俄罗斯飞机的飞行时间不够达标这一问题。

对另一个2008年俄罗斯发生的空难处理,情况也大体一样。《中国日报》(9月15日报道Plane crash kills 88in Russia’s Ural areas)没有提供文化背景,而《纽约时报》(9月14日报道Russian plane crashes,killing 88on approach)提供了两段,并且也有明显的态度表达。比如第10段Russia and the other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have some of the world’s worst air traffic safety records,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在这里,记者通过引用国际航运协会的观点指出了俄罗斯和其它前苏联国家存在的严重的航空安全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引语是记者用来增强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所采用的突出手段,但是美国著名新闻学家Mencher[13]曾指出,当使用匿名的新闻源时,新闻的真实性并不能得以保证。我国著名学者辛斌[19]和张健[20]也对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可信度最高的是提供真实姓名的信源。上述信源虽然是一个国际组织,但是信息提供者的具体名字并没有给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真实客观性。

另外关于阿富汗空难,双方的新闻报道也表现出同样的倾向。

除了上述和美国有一定利害关系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和阿富汗之外,《纽约时报》在处理其它国家的空难事件时也会通过文化背景的介绍表达它的观点和态度。下面是关于尼日利亚的空难报道。

《中国日报》:Nigerian plane crashes with over 100aboard(30/10/2006)

About half of Nigeria’s 130million people are Muslims.The country is the most populous in Africa and the continent’s leading oil exporter.[第10段]

《纽约时报》:Nigerian plane crash kills 98,including top Muslim leader(30/10/2006)

Despite its vast oil wealth-Nigeria is the world’s sixth-largest oil exporter-its infrastructure is crumbling,and traveling even a few hundred miles by road takes more than a day.[第10段]

With most domestic fares running at least$100one-way in a country where 60percent of the people live in poverty,the airlines tend to cater to the country’s business and political elite.Politicians,diplomats and prominent business people have been among the dead in recent crashes.[第11段]

两份报纸都介绍了尼日利亚本国的情况,但是两者的视角不同。前者只用第10段,后者使用了10和11两段,前者第10段和后者第10段介绍的几乎是同样的内容,但前者使用简单句大概介绍了该国的人口、宗教和经济情况,而后者通过使用由despite引导的让步状语,把重点放在了该国存在的问题上,表示否定鉴赏资源的crumbling和级差资源的even a few和more than的使用,强调了该国基础设施的落后。

五、结 语

张德禄等[21]曾指出,在语类分析中,人们一般注重某一语类的成分的研究,但很少有人研究在同一语类中不同语篇的不同,而事实上,同一语类中语篇的不同成分,即可选成分和重复成分也有较强的交际功能。

本文不仅探讨了灾难纯新闻报道这一语类的语类结构成分,找出了其中的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挖掘了中美两份报纸在使用这种同一语类时对可选成分的不同利用及其所产生的交际及传播效果。

从理论上讲,纯新闻报道是对事实的陈述与展现,不带有记者的主观态度,但在新闻实践中则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正像社会学家Gans[22]40早就揭示的那样,新闻不只是对事实的描写,它也包含了价值观及带有偏见性的陈述,但这些很少被记者直接明确表达出来。

在本文所考察的灾难纯新闻报道这一语类中,两份报纸的记者都力图避免直接表达观点,但《纽约时报》在使用可选成分“文化背景”时投入了较多的笔墨,同时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虽然这些态度资源相对整体新闻报道的信息来说数量不多,但它们却具有明确清晰的价值取向,因此比较来看,对突发灾难事件的纯新闻报道,《纽约时报》比《中国日报》略带主观色彩。

[1]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 Tuchman,Gaye.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s Notions of Objectivit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2 (Jan.):660-679.

[3] Bell,A.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91.

[4] 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1993.

[5] Swales,J.M.Genre Analysi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6] 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7] Martin,J.R. & Rose,D.Genre Relations:Mapping Culture[M].London:Equinox Pub,2005.

[8] Halliday,M.A.K.& Hasan,R.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 方琰.语篇语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增1):15-21.

[10] Yu Hui.A Systemic-Functional Approach to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A].In Huang Guowen. (Eds.)Discourse,Language,Functions[C].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128-137.

[11] van Dijk,T.A.News Analysis[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12] Bell,A.The Discourse Structure of News[A].In Bell,A & Garrett,P.(Eds.)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 [C]. Oxford & Malden:Balckwell,1998:64-104.

[13] Mencher,M.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Beijing[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14] Itule,B.D.& Anderson,D.A.A.News Writing and Reporting[M].Beijing: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Press,2003.

[15] Bovee,W.G.Discovering Journalism[M].London:Greenwood Press,1999.

[16] 端木义万.传媒英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7]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18] Martin,J.R & White,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19] 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0] 张健.报刊英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1] 张德禄,等.论实用文体语类结构潜势[J].山东外语教学,2002(1):1-5.

[22] Gans,H.J.The Messages behind the News[J].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1979 (Jan.-Feb.):40-45.

猜你喜欢

语类中国日报空难
漫画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语类特征
——语类范畴生成理论》评介
Analysis of Pragmatic Conditions of Null Subject in Mandarin
空难的那些事
空难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