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X”类与“X来”①类时间副词的功能搭配和表义特征

2013-11-19田家隆

关键词:谓语副词形容词

田家隆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引 言

目前,学术界对“一X”与“X来”两组时间副词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著作与辞书[1]131[6][7]、共时与历时、个体与聚合。各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出发或注重对两组词的时体再分类,或注重分析成员间的内部差异,或注重其语法化过程。如:陆俭明、马真[8],李少华[9],张谊生[10],唐为群[11],陈昌来、张长永[12]等。然而,各家讨论也存在许多不足,尤其体现在深层表义特征的分析方面。笔者认为,讨论这两组时间副词的深层表义特征不能无视其与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的内在关系,它们究竟重在表时,还是重在表态?强调时间性还是侧重情状类型?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句法分布和功能搭配

(一)基本功能

当前语法学界的共识之一是,“一X”类与“X来”类两组时间副词的典型分布是在句子中作状语,最常见的是出现在形容词性谓语句和动词性谓语句中。有时可出现在句首,此时前提的副词已经具有“话题化”的作用,往往可以带有语气上的停顿,或与“啊”等话题标记组合,提醒听话人注意,起到加强语气、强调状态持续时间之久的主观强化效果。本文就两组时间副词内部成员个体之间分布的共性与差异及其搭配选择加以讨论。

(二)形容词性谓语的搭配选择

1.性质形容词的共现限制

两组时间副词一般都不能直接修饰光杆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谓语,形容词前要有“都”、“很”、“不”等副词,或“这样”、“如此”、“这么”等指示代词的修饰。除“从来”外,各成员可直接修饰双音节或多音节性质形容词。试看以下各例②②本文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人民网。基于语料库的语料在使用分析前进行校对核实和排查,限于篇幅,本文所引例句一律不再标明出处。:

*(1)他下班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一直晚。

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属性,属静态范畴。各成员所在句均可表静态情状①关于“向来”组和“一直”组的情状类型划分,详见第二节。。这也是两组时间副词均可与性质形容词共现的原因。各句在双音节或多音节性质形容词前增加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指示代词等其他成分,起到了增强主观性、加强语气的作用;在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前则同时起到协调韵律的作用。比如,“从来”多用于否定句,因为肯定句中“‘从来’(双音节)+单音节”的使用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语音2+2的音步习惯,因此不能与光杆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共现。

2.状态形容词的共现限制

两组时间副词可以直接修饰状态形容词的AABB式。在修饰AA式、ABB式、ABAB式谓语时,常在形容词前加上“都”等范围副词。如下各例:

AB式的状态形容词做谓语时,“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不能与之共现,“一直”可以与之共现,但不多。这多体现在语用层面,往往可以通过上下文加以区别。

*(8)她的手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冰凉。

(9)她的手一直冰凉。

*(10)打完雪仗回到屋里,她的手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冰凉。

(11)打完雪仗回到屋里,她的手一直冰凉。

我们知道,人是有体温的,手也不可能长期冰凉,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暂时性的、阶段性的发生,在这里“打雪杖”为“暂时性的冰凉”提供了条件。

再如AB式的重叠ABAB式:

(12)他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干瘦干瘦的。

(13)他一直干瘦干瘦的。

*(14)在大西北垦荒的那三年,他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干瘦干瘦的。

(15)在大西北垦荒的那三年,他一直干瘦干瘦的。

有人认为(13)句是成立的,我们认为有一定道理,这与个人语感有一定关系。人的手不能长时间冰凉,但是有些人确实是长时间很瘦,这个“瘦”的程度保持的时间长,但也没什么疾病,所以为(13)句的成立提供了长时段的条件。但在提供了具体的语境时,如(14)、(15)两句,成立与否就很明显了。

因此,我们认为AB式、ABAB式状态形容词做谓语时,两组时间副词能否修饰它,取决于两点:①状态形容词本身提供的语义是否符合实际。如(8)、(12)。②具体语境是否提供了支持语义成立的条件。如(10)、(11)、(14)、(15)。

Carlson[13]进一步把全部谓语分为个体性谓语和阶段性谓语两类。个体性谓语表达个体的相对持久的性质,阶段性谓语表达暂时某一阶段的性质。这与我们上面分析谓语或整个句子是否提供了或长或暂的语境相契合。

(三)动词性谓语的搭配选择

1.光杆动词的共现限制

单音节的光杆动词作谓语时一般都不能与两组时间副词共现使用,这是由于汉语“双音+双音”的音步韵律制约。只有在这些单音节光杆动词前加上“都”、“就”等单音节副词,韵律上得以配合,句子才能成立。如:

*(16)这些器材,实验室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一直有。

(17)这些器材,实验室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一直就(都)有。

“从来”常用于否定句,因此如(17)句中并不常用,而经常用在“从来没(有)……过”的框架内,可接受程度更高。如:

(18)这些器材,实验室从来(就/都)没有过。

有人认为“一直”在句(16)中成立,但我们认为将话题“这些器材”后置做宾语时可接受度更高。如:(19)实验室一直有这些器材。能够出现在这样的句子中的单音节动词数量并不多,且为“有”、“会”、“懂”、“信”等几个表关系、属性、心态的静态动词,并不常用。“一直”句在适当语义环境中,可以直接修饰光杆的单音节动作行为动词,其余成员则不行。如:

双音节光杆动词做谓语的肯定句不能与“从来”共现使用,但可以在动词前加否定副词“不”或出现在“从来没(有)……过”的框架内。“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则没有肯否限制。如下各例:

*(22)最后他喊道,“我以前读过你的事迹,但我你可真行啊!”

能够出现在这样的句子中的双音节动词多为心态、状态动词,典型的有:了解、支持、反对、记得、识得、同意、关心、怀疑、拥护、知道、相信等。

“一直”除上述情况外,还可以与动态行为、心理活动等双音节光杆动态动词谓语共现使用,这也与其表活动情状契合。如:

2.谓词性结构的共现限制

两组时间副词在句中做状语修饰光杆动词谓语的情况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修饰带有宾语、补语或其他状语的复杂动词性谓语。

由于表示状态延续、属性、领有的关系动词、心态动词、状态动词本身表达静态义,因此它们后加宾语等成分构成复杂谓语后,一般都能够与这两组时间副词配合共现。如下例:

(29)文纨如梦方觉,自惊自叹道:“原来又是一位——方太太,你香港的,还是这一次从外国回来经过香港?”

双音节动词复杂谓语对“从来”的限制相对较小,像“具有”、“属于”、“认为”、“相信”、“重视”等关系动词、心态动词与“从来”配合时,有时可以不带“都、就”等范围副词。但“从来”句由于韵律、语义限制等原因常用于否定句,所以肯定句中这样的用法毕竟少。如:

(30)舆论从来具有盲目性、传染性和摇摆性,并且从来不对后果承担责任。

(31)只有艺术中凝结了大自然那么多的隐秘。所以我认为光荣从来属于那些最激动人心的诗人。

龚千炎指出:“谓语动词虽然是决定句子情状类型的主要因素,但还有其他句子成分的参与作用,因此划分句子情状类型仅仅限于动词是不够的。”[14]13因此,“向来”、“从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等表示状态情状的句子,其谓语并不必然由静态动词担当,当某些动态动词出于某种条件、或由于某种语义限制并使句子具有静态义时,也可以与其共现使用。

按照龚文的动词分类,“坐”、“躺”、“站”、“挂”、“蹲”、“藏”、“穿”等兼属状态动词的动作动词后加“着”构成存在句,“向来”、“从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等时间副词修饰整个表存在的谓语,便具有静态义。如下例:

以上各例“向来”、“从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等时间副词修饰整个加粗部分的谓词性结构,都表示习性、状态的静态义。

“看”、“抢”、“安排”、“发挥”、“吸引”、“开展”等动作行为动词在受到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目的、原因等语义色彩的状语修饰或在动词后带上表结果、状态等各种补语后,在具体语境下其动态性往往会减弱,转化为静态义。试看以下各例:

此外,也可在行为动词后加“着”表示动作的长期持续,带有习性义,使句子具有静态义。

(四)特殊句式的搭配选择

我们发现两组时间副词常出现在表判断的“是……(的)”结构、“被称为(视为/看作/当作等等)……”、“以……著称(自居/闻名等等)”等构式中。例如:

这主要是因为这类结构的主观判断性较强,反映说话人的态度、观点,往往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通过绝对的肯定或确定无疑的否定来表明观点或展现事实,与两组时间副词结合后强调说话人所阐述事件的长久持续和相对稳定性。

存在句与这两组时间副词的共现使用是有条件的,这取决于两种不同结构意义的存在句。存在句的不同结构意义,叶蜚声、徐通锵[15]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证,如:

A: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台上唱着戏。

A类结构表示“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点是空间。B类结构表示动作的“持续”,着眼点是时间①A类结构的存现句中的动词我们用V1表示,B类结构的存现句中的动词我们用V2表示。。“向来”、“从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等时间副词所在句只能出现在A类存在句中,“一直”可以出现在A、B两类存在句中。

“向来”、“从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强调状态情状,从事件外部考量,与A类意义相容,共用表示“存在”的长久静态持续。可用在“NP+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V1+在+N”的变换中,不可用在 “N+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在+V2”的变换中。

“一直”强调状态、活动两种情状,可从事件内部、外部考察,与A、B意义相容,共用既可表示“存在”的静态持续,又可表示动作的正在持续。既可以用在“NP+一直+V1+在+N”的变换中,又可以用在“N+一直+在+V2”的变换中。

(五)句类的搭配选择

两组时间副词都能够用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中,但主要集中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较少。“从来”句中的陈述句中,以否定句居多,肯定句较少。如:

“一直”能够用在祈使句中,其余不可以。如:

(45)~(48)句中的“一直”都不能被“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替换。因为,“祈使句是向说话人提出要求,希望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16]既有肯定形式表强烈语气的命令句,如(45)、委婉的请求句,如(46);又有否定形式表强烈语气的禁止句,如(47)、委婉的劝阻句,如(48)。由于各种语气的存在附加,说话人表达的并非重复、持久的习性态,而是从某事件内部考量,是事件未发生时或动作进行时的命令、请求、劝阻,与“一直”句的活动情状相容。

二、时体特征和表义倾向

前言中已经提到,研究“一X”与“X来”两组时间副词,绕不开其与时间系统三元结构[17]的关系。本节试图从两组时间副词与不同过程结构的动词共现所表达的情状类型、反映的时体特征以及表义倾向来探讨深层语义。

(一)基于时相的情状类型

根据两组时间副词与动词的结合能力,我们对“一X”与“X来”内部成员分为“一直”组(成员只包括“一直”)和“向来”组(成员包括“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贯”)。

我们将研究对象与单个动词的结合能力举例列表1如下:

表1 “一X”“X来”与动词结合情况

然而我们也确实发现了这样的例句:

(49)他(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直)坐着吃饭/敲打着梆子卖豆腐。

(50)他(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一直)没离开过他那一亩三分地。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与句子的情状类型和各家不尽相同的情状分类方法有关。

陈平提出,汉语的时间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句子的时相(phase)结构、句子的时制(tense)结构、句子的时态(aspect)结构[17]。其中,句子的时相结构是体现句子纯命题意义内在的时间特征,主要由谓语动词的词汇意义所决定,其他句子成分的词汇意义也起着重要的选择和制约作用,其中宾语和补语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根据句子的时相结构特点而划分出来的类别,称作为情状类型(situation type)。据陈文考察,具有代表性的情状分类方法主要有马庆株,邓守信,陈平,龚千炎四家。总结来看,关于情状分类方法,存在着范围限于单个动词、包括时制和时态标记的整个句子、撇开时制和时态因素的句子等三种形式。

笔者认为,从句子情状类型的角度来挖掘“一X”与“X来”两组时间副词的深层语义,首先需要讨论其与单个动词的共现情况,其次讨论范围是整个句子(包括包含与不含时制和时态标记)的情况。

前文已经列举了诸多动词与“向来”组与“一直”组的共现情况,为了便于下文论证,在此讨论两家动词分类的情况。

郭锐根据六条标准将汉语单个动词的过程结构分成五大类十小类[18]。按郭文标准,结合两组时间副词与单个动词共现能力的研究列表2如下:

就单个动词而言(如表1、表2),能与“X来”组成员自由结合的动词多表状态的延续,属静态动词,表示静态(state)情状;与“一X”组自由结合的动词既可以表状态的延续,也可以表动态的持续,既可以表示静态(state)情状,又可以表示活动(activity)情状。

龚千炎认为各种句子成分都参与决定句子的情状类型,但谓语动词有其核心作用,据此将动词分为八类[14]30。按龚文标准,结合两组时间副词在整个句子①这里所说的句子可以含有时制或时态标记,也可以没有时制或时态标记。的共现能力的研究列表3如下:

表2 “一X”“X来”与单个动词共现能力

表3 “一X”“X来”在句子中的共现能力

关系动词 心态动词 状态动词 动作行为动词 心理活动动词 动作动词 终结动词 瞬间动词最具静态 次静 静中涵动 无限持续 有限持续 非持续静态动词 动态动词“历来”句 + + (+) (-) (-) (-) (-) (-)“素来”句 + + (+) (-) (-) (-) (-) (-)“一向”句 + + (+) (-) (-) (-) (-) (-)“一贯”句 + + (+) (-) (-) (-) (-) (-)“一直”句 + + + + + + - -

就句子而言(如表3),“向来”组成员虽然不能单独和“坐”等状态动词、“看”等动态动词自由组合,但可以共同出现在“向来”组句子中,如例(49)—(51),但这是有附加条件的:在(49)中,“向来”组并非修饰单个动词,而是修饰整个谓语,如:“坐着吃饭/敲打着梆子卖豆腐”。在(51)中,表面看上去“向来”组修饰“看”,但这里将谓语中的“吃饭”作为话题提前,可以还原为“向来看着电视吃饭”,情况与(49)同。其他动作动词与“向来”组共同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往往也有限制,如:出现在“没/没有……过”的框架内,例(50)。

“向来”组属于状态情状,而“一直”组则可属于状态、活动两种情状;同时,从意念上,“向来”组句子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或行为的惯常、规律,与“一直”句表达的动态性不同。

请看以下各例:

(54)优美的求婚舞,用嘴捡起各种精致的珍品让客人观赏。这种求爱表演一进行到赢得雌鸟的爱慕。然后双双进入“洞房”。

通过“向来”组的(52)例不难发现其共现动词的静态性以及句子的静态情状;(53)说明了“一直”组共现动词的静态性及句子的静态情状,而(54)说明了与其共现动词的动态性及句子的活动情状。

(二)基于时制的语义表达

我们发现,“向来”组和“一直”组所在句的成句与否取决于其本身在句子环境中所表达的时制,包括能否与时间词语共现,可以与哪类时间词语共现等问题。例如:

(55)他向来/历来/素来/从来/一向/一贯不喜欢出国旅游。

(56)他一直不喜欢出国旅游。

龚千炎[14]34-35归纳出了9种时制结构方式。按照龚文的分类方法,从语义上我们能感受到(55)(56)两例“不喜欢出国旅游”这件事至少是在说话前曾经发生过,并且这种“不喜欢性”带有一种一贯义,而不是单指某次“不喜欢”,“能够表达过去的事情”这一论证争议不大。但有人认为,两句从语义上均可表达现在甚至将来这种“不喜欢出国”的习惯仍会持续,认为表达了现在时、将来时的意义。事实果真如此吗?经过一定的研究,我们认为不然。

龚文说:“现代汉语时制的表示一般采用的是词汇手段——时间词语。”于是我们按照其分类方法,利用以下各例来验证。

*(57)上个月,他向来/历来/素来/从来/一向/一贯/待在国外。

(58)上个月,他一直待在国外。

*(59)下个月,他向来/历来/素来/从来/一向/一贯在外出差。

(60)下个月,他一直在外出差。

*(61)上个月他就说,今天会向来/历来/素来/从来/一向/一贯看电视。

(62)上个月他就说,今天会一直看电视。

其中,(57)、(58)表示过去时,(59)、(60)表示将来时,(61)、(62)表示现在时。不难发现,当句子中出现“上个月”、“下个月”、“今天”等表示时制的时间词语时,“向来”组所在的句子均不成立,而“一直”组则表达无误。

那么,“向来”组是否可以与表示时间的词语共现呢?我们认为是可以的,但与(57)、(59)、(60)句不同。例如:

(63)三月份,他向来/历来/素来/从来/一向/一贯/待在国外。

(64)吃饭的时候,他向来/历来/素来/从来/一向/一贯/不喜欢看电视。

这两句中的“三月份”、“吃饭的时候”相对于说话时间来说是不明确的,既可以是“过去每年的三月份”、“过去每当吃饭的时候”都“待在国外”或“不喜欢看电视”,也可以据此推测“按照习惯,将来到了每年三月份,将来每当吃饭的时候”也都会如此,而这种表达不同于那些相对于说话时间而言有明确所指的时间词语标示的时制。因此,我们认为不能据此断定(55)、(63)、(64)类的例句有表达现在时、将来时的功能,而是表达从过去到说话前对过去习惯、状态的表达。

比较而言,“一直”组除了能够通过时间词语表示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外,还可以像“向来”组一样表示过去的习惯、状态的完成,可以表示某一次动作时的状态,同时可以表示某一连贯动作的持续发生。如:

(65)他一直在眨眼睛。

我们在出现50000多条“一直”句的北大语料库中发现,“一直”与“没有”直接使用的有近3000条,占6%,这是因为在可表活动情状的“一直”句中,“一直”可以修饰一个在时间轴上有起始点和终止点的有界动作,沈家煊(2006)[19]指出“‘没(有)’专门否定有界性成分”。通过表2可以得知,“一直”可与过程性动词共现,这与郭锐(1999)“过程成分都用‘没(有)’否定”[20]的论述相契合。但“一直”又与“向来”组中的“从来”不同,在15000余条“从来”的语料中,“从来没有”有近6000条,占40%,而“从来”后加“不/没有”表否定的语料有65%之多。可见,“从来”多用于否定句,从否定角度来说明“一次动作也没发生”,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表1中“从来”与肯定动词结合程度不高的原因;相反,“一直”则多从肯定角度说明具体某次动作的发生。

那么,“向来”组既然在有像“上个月”这样明确的过去时间词的句子中也不成立,那么可以表示过去时制吗?本文认为是可以的,像(55)句这样的句子不在少数,而其表示过去义的论断也无争议。只不过,在前文已经说过,“向来”组表示状态情状,“一直”组表示状态、活动两种情状。龚千炎说,“时制结构在状态情状中最不活跃,在活动情状中最为活跃”,这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所以,“向来”组可表示过去时制,而“一直”组可表示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制。

(三)基于时态的表义倾向

现代汉语中已经有了时态助词“着、了、过”等已经完全虚化了的专用体标记来表示各种时态范畴,而像“起来”、“下去”虽未完全虚化成专门的体标记,但多有学者将其作为准时态助词来做类似专用体标记。我们发现,“起来”、“下去”在与“向来”组和“一直”组的搭配分布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两组时间副词与体标记共现时,也把他们包括进来。

李少华[21]讨论时间副词和“了”的共现情况时指出,所谓的共现条件“是指时间副词和‘了’在同一个谓词性句法结构中同时出现,共同表示整个谓词性句法结构的时间意义,并且时间副词和‘了’都作用于同一个动词。”我们这里的讨论,与李文限制的条件一样,要求作用于同一个动词、属于同一个谓词性句法结构。如:

(69)吃蛋糕的时候,他向来熄了灯点上蜡烛。

这样的例子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66)中“着”是跟“坐”联系的,“一向”不是修饰“坐着”,因为“他一向坐着”不成句。“一向”是修饰整个谓语“坐着看电视”的。(67)、(68)、(69)三句道理相同。

根据这样的限制,我们讨论“向来”组、“一直”组与体标记共现的情况,也就是讨论二者跟“V着/了/过/起来/下去”结构的共现情况。结合表2,我们分别将“向来”组+V、“一直”组+V后可以搭配的体标记的情况列表如下:

表4 “向来”组中V后搭配体标记及“起来”、“下去”的情况

我们发现在“V+体标记”的局部框架结构中,只有“Vc2+着/了/过”,“Vc1+了/过”,“Vb+了”成立,然而将其置于“‘向来’组+V+体标记”的整体框架中均不成立。如:

*(70)向来/历来/素来/从来/一向/一贯(知道/认识)了。

*(71)向来/历来/素来/从来/一向/一贯(相信/喜欢)了。

*(72)向来/历来/素来/从来/一向/一贯(相信/喜欢)过。

*(73)向来/历来/素来/从来/一向/一贯(关心/盼望)着/了/过。

表5 “一直”组中V后搭配体标记及“起来”、“下去”的情况

我们将局部框架置于“‘一直’组+V+体标记”的整体框架中,得到了不同的情况。如:

(74)一直(关心/盼望/躲避/惦记/进行/工作/生产/回答)着。

*(75)一直(认识/相信/关心/躲避/进行/生产)了。

*(76)一直(相信/关心/躲避/进行/生产)过。

*(77)一直(相信/关心/躲避/进行/生产)起来。

(78)一直(相信/关心/躲避/进行/生产)下去。

通过(70)—(78)我们发现在“‘向来’组/‘一直’组+V+体标记”的整体框架内,只有“一直+V+着”、“一直+V+下去”成立。

“着”具有持续性,说明的是句子要表达的事件正处在进行或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向来”组表达静态事件,与“着”冲突,二者不能共现。“一直”组可以表示状态、活动两种情状,与“着”的语法意义是相容的,因此“一直”组可与“着”共现。

“V了”说明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一个变化点,具有动态性。这同样与“向来”组表达的静态事件冲突,不可共现。“一直”表示事件的持续部分,着眼在变化点之后的部分,因此不与“了”共现。

“过”表达经历的事件,该事件已经发生并已终结,内在有一种历时的变化,也具有动态性,同样不可与“向来”组共现。“一直”组可以表示事件正在进行的活动情状,着眼于时间内部的发展,与“过”着眼于事件外部完成性相冲突,因此不可共现。

“起来”表示事件的起始,表示原本不具有某特征或某行为,而从某时间点开始具备这样的特征或行为,存在动态性、变化性,与“向来”组冲突,因此“向来”组也不可修饰“V起来”。虽然“一直”组和“V起来”均可表示事件的发生延续,都可表动态事件,但“一直”强调事件中的持续,“起来”强调起始,因此不可共现。

“下去”表示事件中途的延续性,表达某事在中间中断或不中断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同样具有动态变化,因此不与“向来”组共现。无论中断与否,“下去”都表示的事件的中间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发展下去的活动,“一直”组关注事件内部的发展程度,因此“一直”组可与“下去”共现。

以上我们就两组时间副词与各类体标记的共现情况进行了分析说明,当然这是整体上的情况,个体之间仍有差异和值得讨论的情况,各家也均有不同见地,限于篇幅,将另文讨论。但这里还有几点需要说明,请看以下各例:

(79)句的表达似乎超出了我们的讨论限定,但用“三天”、“整整半年”等表时段的时间词语恰恰表示“一直”的持续时间,说明了动作的完结,表示过去时,这与“了”的语法意义相容。(80)、(81)中框架内部用“没有”来修饰V,强调状态或活动从未发生过,从未发生的事情既可以从外部考察,又可以从内部观察,所以“没有+V+过”的框架与“向来”组、“一直”组相容,表示状态或活动的从未发生。当然由于内部成员语义的个性差异,也存在不同情况,如“从来没有喜欢过”比“一贯没有喜欢过”的接受程度高。同理,(82)句的出现便不难理解。至此,我们列表6、表7总结如下:

表6 “向来”组与“一直”组句同体标记“着”、“了”、“过”的共现情况

从时态的角度来看,“一直”组可出现在“+V+着/下去”的整体框架中,表示进行态;“向来”组所在的句子更多从事件外部来考察,当其出现在“+没有V+过”的框架中时,我们既可以看作外部事件从未发生,也可看作从内部事件来讲从未发生,但这不是典型。所以,本文认为“向来”组并不重在表态,表示的是一种可重复的、持续的惯常义。

三、结论和余论

(一)从句法分布和搭配选择看,1、共现词类方面,(1)两组时间副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光杆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谓语,除“从来”外,其余各成员可直接修饰双音节或多音节性质形容词。(2)修饰状态形容词谓语时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3)除“一直”外,一般不能单独与单音节的光杆动词谓语共现,后加“都、就”等单音节副词,韵律上得以配合,句子才能成立。(4)除“从来”多用于否定句外,各成员可与作谓语的双音节光杆动词肯否句共现。(5)两组时间副词在句中修饰光杆动词谓语的情况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修饰带有宾语、补语或其他状语的复杂动词性谓语。2、共现句式方面,两组时间副词常出现在表判断的“是……(的)”、“被称为(视为/看作/当作等)……”、“以……著称(自居/闻名等)”的构式中。出现在存在句中有差异。3、共现句类方面,两组时间副词都能够用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中,但主要集中在陈述句。“从来”句中的陈述句中,又否定句居多。“一直”能够用在祈使句中,其余成员不可以。

(二)从语义特征和表义倾向看,1、时相方面,“向来”组表示状态情状,具有静态性;“一直”组可表示状态、活动两种情状,动静性兼有。2、时制方面,“向来”组只表过去时,其表时制最不活跃;“一直”组可表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表时制活跃。3、时态方面,“向来”组不与时态标记共现,不重在表态,整体表示的是一种可重复的、持续的惯常义,本文称其为表习惯状态;“一直”组可与“着”、“下去”共现,表进行态。

(三)我们认为,“向来”组的基本语义是表示某种行为、状态从过去到说话时的惯常状态,保持不变。“一直”组的基本语义是表示在一定时间(可过去、现在、将来)里某种动作、行为的无间断持续进行或者某种状态没有改变,始终如此。当然,“向来”组内部还有不少成员,由于历史演化、社会发展、语法化动因、语用环境、使用者习惯等原因相互

作用,个体之间必然存在语义差别,且这种差别往往会在趋于中和的同时又在新的条件下产生新用法,这些都有待研究,限于篇幅,我们将另文讨论。

[1]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 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1.

[3] 芜崧.“从来”、“历来”是副词吗[J].汉语学习,1999(6):38.

[4] 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3.

[5] 李平.长时段恒常态时间副词的多角度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5.

[6]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36-537.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2005:228.

[8]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06-113.

[9] 李少华.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描写[J].荆州师专学报,1996(4):70-74.

[10]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73.

[11] 唐为群.“原来”“从来”“连连”三组时间副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06-187.

[12] 陈昌来,张长永.“从来”的词汇化历程及其指称化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7-127.

[13] 褚晶.“一直”和“一向”的句法语义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2010.

[14] 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5]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8-119.

[16]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17.

[17]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401-421.

[18] 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J].中国语文,1993(6):410-419.

[19]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373.

[20]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J].中国语文,1997(3):163.

[21] 李少华.时间副词与体助词“了”的共现规律[D].北京:北京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谓语副词形容词
非谓语动词
认识形容词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短句—副词+谓语
非谓语动词
副词和副词词组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