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统一授信模式下融通仓质押物风险及控制
2013-11-16杨琳琳朱东红
杨琳琳,朱东红
(福州大学 八方物流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02年,朱道立等创新性地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融通仓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统一授信模式下融通仓,物流企业直接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简化了贷款程序,但也加大了物流企业开展融通仓业务的风险。其中,质押物风险是企业开展物流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对所选质押物的风险管理对有效降低物流金融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 统一授信融通仓概论及运作方式
融通仓是指以周边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传统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融”指金融,“通”指物质的流通,“仓”指物质的仓储[1]。融通仓是融、通、仓三者的集成、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所以融通仓是一种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的创新。统一授信模式融通仓是指银行根据第三方物流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等,授予第三方物流一定的信贷配额,然后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配置其信贷额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受保企业滞留在其融通仓内的货物作为质押品或反担保品确保其信用担保的安全[2]。其基本运作如图1所示。
在此运作中,银行向规模较大、收益较好、较有实力的物流企业授信额度;中小企业将货物抵押并申请融资业务;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和申请的业务进行审核后发放贷款;中小企业偿还贷款后,物流企业解除质押并归还,最后注销合同。金融机构基本不参与贷款和结算项目的具体运作。这样一方面可简化贷款银行的贷款程序,同时减少了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给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提供更多、更便利的信用服务。
对物流企业来说,开展统一授信业务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更稳定的客户,扩大物流服务的品种和规模。但物流企业对银行的贷款承担无限责任,因此,物流企业开展统一授信模式融通仓业务比其他业务承受着更大的风险。而对中小企业质押物的选择以及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物流企业对质押物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质押物的品种选择、价值评估以及监管等环节上。物流企业只有加强对质押物的风险防范、控制和管理,统一授信下的融通仓业务才能顺利的开展,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
2 统一授信模式下的质押物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任何风险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统一授信融通仓业务中,质押物风险管理的分类根据所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质押物风险业务风险产生的诱因上,可以将质押物风险分为三类:质押物选取风险、质押物管理风险、质押物安全风险[3]。下面,将对三类风险影响因素及其对应指标分别进行讨论。
2.1 质押物选取风险
(1)质押物的品种选取风险。质押物品种选取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的风险大小。如质押物的稳定性不够,则有可能在货物保管的时候损坏,也会导致其他货物被影响。若物品流动不便,则会给物流操作带来诸多的风险[4]。
(2)质押物的市场价格风险。由于质押物是动产,所以市场价格不可避免总是处于不断波动中。市场价格下跌就会造成质押物缩水,可能出现质押物价值低于贷款本金的现象,这时,企业面临的风险就会随之而来。
(3)质押物的变现能力风险。一般来说货物形态越原始的质押物,变现能力越强[5]。同时,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和金融汇率的变化,会造成动产质押物的价格和质量随时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动产变现能力的改变。
2.2 质押物管理风险
(1)质押物的监管能力风险。监管产生的风险主要产生于不正确的保管方式,遭遇自然灾害或人为的事故,从而造成了质押品的监管风险[6]。质押物监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物流公司的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
(2)质押物的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在实际操作工作的不得力而产生的风险。主要由于工具的安全性、设施的先进性、操作的规范性。
(3)质押物处置风险。当债务人不能如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处理处置质押物。由于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融资企业可能通过内部交易,使物流企业蒙受损失。
2.3 质押物安全性风险
(1)质押物的所有权风险。由于质押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的纠纷。而我国相应地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完善,因此很有可能会带来法律上的纠纷风险。
(2)质押物的合法性风险。物流企业要严格审查货物的合法性,是否为走私货物。即中小企业应该具有相应的物权,避免有争议的、无法行使质权的或者通过非法途径取得的物品成为质押物。
(3)质押物是否投保风险。质押物是否投保对物流企业未来所面临的风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可能因为质押物没有投保而遭受巨大的损失。
3 统一授信模式下质押物风险评价
本文遵循系统性、可比性和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对质押物风险因素的所有要素加以归纳整理,得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质押物风险进行衡量,得出相关评价结论。
3.1 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准则和依据,结合质押物风险因素分析,可以初步创建风险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3.2 构造判断矩阵
在建立判断矩阵之前,通过两两比较法,需要对重要多少赋予一定数值。这里使用1~9的比例标度,标度含义如表1。
3.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对各层建立了判断矩阵后,首先求解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后求各因素的权值当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认为矩阵的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之内。A—B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见表2,B1—C的判断矩阵权重及见表3,其他排序同表3,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1 标度的含义
表2 A-B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表3 B1-C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确定某层所有因素对于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过程,称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指标为:认为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A—C的总排序如表4所示。
表4 A—C的组合权重
所有影响因素中,质押物选择风险的影响因素是最大的,其下属指标中,质押物的品种选取的权重是最大的,是0.38。其次是市场价格和变现能力并列。质押物管理的风险是排在第二的指标,其下属指标中,监管能力而产生的风险权重为0.1885,远远高于其它两个下属指标。质押物安全而引起的风险估计值最小。其所有权、合法性、是否投保的风险分别为0.0592、0.0340、 0.0130。
4 统一授信模式下融通仓的质押物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经过评价后所采取的具体风险控制手段,风险管理中运行的主线是风险控制过程。为了控制风险,应采取多种相应的控制手段,确保相关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以下对三类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
4.1 质押物选择风险的控制
质押物的选择风险是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是比较突出的一种。对它的处置可采用风险规避和风险控制的策略。对质押物的选取主要以好卖、易放、投机少为原则,必须以物理、化学性质相对比较稳定的质押物,以及价格稳定、容易变现的品种。即使质押物的品种在规定的范围内,仍要加强对质押物风险的控制。具体措施有: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加强对质押物质量的检查和评估。
4.2 质押物管理风险的控制
管理风险是所有企业都不能避免的风险之一,所以对其的处置主要以控制为主。具体措施有:第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定内部管理规范、操作规范,从组织结构、权重分配制度、监管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二,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监管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快信息化的建设,开展协同作业,通融资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方便物流企业对质押物的管理。
4.3 质押物安全性风险的控制
质押物的安全性风险作为所有企业的共有风险之一,对其的处置主要有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策略。风险控制其措施有:第一,加强对合同的审核,而后,通过签订补充合同的方式保证企业自身的权益,以减少质押物所有权的法律纠纷;第二,加强对质押物的审核,物流企业应当对质押物进行合法性检验,防止非法货物成为质押品。对于安全性的风险转嫁,物流企业应当要求货主为货物购买保险。保险是物流企业处理风险的有效财务手段,可将某些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补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提供质物的安全性[7]。
5 总 结
控制好质押物风险是物流企业开展统一授信模式融通仓业务的重要环节。在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统一授信下融通仓质押物的风险因素架构:质物选择风险、管理风险以及安全性风险。运用层次分析法,针对质押物的风险属性,建立了质押物风险指标体系,得出风险权重。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质押物的风险测评、预警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物流企业在开展统一授信模式下的融通仓业务之前,应当要与融资企业进行协商、谈判,确定业务的具体操作,明确各方的权力、义务、违约责任等。在权责分明的情况下签订合作协议,将各环节的分工和协作进行程序化、制度化。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对质押物管理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协调和监控,保证质押物的安全性,提高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1]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11-14.
[2]郑绍庆.融通仓——第三方物流架设银企桥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25(127):43-45.
[3]何娟.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融通仓风险因素研究评价[J].南京社会科学,2008(7):30-38.
[4]李晓晶,段欢,胥丽莉.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的选择与管理研究[J].江苏商论,2011(4):81-83.
[5]杨浩雄,鲍寅丰.物流金融业务中质押物选择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1):88-93.
[6]杨春亮.供应链金融的现状、模式、风险及其防范问题[J].企业导报,2011(4):29-31.
[7]包耀东.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物流金融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物流科技,2011(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