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型方向选择研究
2013-11-16李彦洋
李彦洋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煤炭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拥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物流资源,但随着可开采资源逐渐枯竭,生产能力下降,企业对物流的需求量减少,物流服务能力逐渐富余而闲置[1]。充分利用煤炭企业逐渐闲置的物流资源服务于城市居民和产业,将煤炭企业物流逐渐转型为社会物流,不仅能减少城市物流产业的重复性建设,还可依托煤炭企业原有的物流设施、业务基础、客户资源和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不断进行物流服务的改革和延伸,拓展新的物流服务市场,发展资源型城市的物流产业。本文试图在现有关于资源型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型研究的基础上[2-4],通过对转型指标耦合度和关联度的研究,提出煤炭企业物流向某一类社会物流企业[5]转型的方向选择决策方法,期望对煤炭企业实施产业转型战略提供相应借鉴和参考。
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煤炭企业产业转型实践的不断增多,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相关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研究的对象逐渐从矿业城市、区域经济向煤炭企业层面拓展,包括转型环境的评估分析、转型的模式选择、转型过程中后续主导产业的选择、转型的支撑系统构建等方面。
国内对资源型企业转型的方向选择方法作了如下研究:刘杨[6]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主导产业选择数学模型,对大庆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进行了比较分析。张宏军、高志刚[7]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克拉玛依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影响克拉玛依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其产业结构的单一化。许立全、李秀生[8]运用波特的“SWOT”理论,对处于稳步发展期的石油城市进行了相关分析,指出产业延伸模式更符合稳步发展期石油城市产业转型实际情况。郭丕斌[9]等用“SWOT”模型分析了太原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王如松[10]认为,产业转型的方法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产业生态管理将为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提供方法论基础和新的生长点,以促进煤炭企业的转轨升级,创造新的社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扭转产业发展中的被动局面。吴春莺[11]运用层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和因子分析法对转型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评价。姜琳[12]应用产业转型环境评价体系,评估了目前西部产业转型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汤天滋[13]构建了转型主体定位和转型储备资金积累的数学模型。汪克夷[14]等建立了煤炭产业及其替代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所做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煤炭产业转型的数学模型及相应的两阶段求解算法。
从现有针对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研究来看,主要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煤炭企业产业转型时机、产业转型模式及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对煤炭企业产业转型作用、转型机理以及转型的方向选择方法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2 煤炭企业物流向某类社会物流转型的方向选择机理
2.1 产业转型机会分析[15]
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并建立竞争优势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艰难过程,发现和利用可能打破原有竞争格局的外部机会是煤炭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成功转型的重要前提。
(1)产业的关联性。煤炭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拥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物流资源,转型后的社会物流企业可以利用原有煤炭企业的物流资源和客户关系网络等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减少在企业转型发展初期的投资成本,从而在物流市场竞争中获得协同效应,提高转型成功的概率。
(2)产业组织结构。我国物流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组织结构较为分散,行业内部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者,且物流行业对必要资本量和特有资源的需求较低,企业进入物流市场特别是中低端物流市场的阻碍很小[16],煤炭企业物流若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可以较快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成功实现向社会物流企业的转型。
(3)转型政策机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采取措施干预资源在不同产业、区域和集团之间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市场准入、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等诸方面。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指出为鼓励物流业的发展,政府将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若煤炭企业能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机会和自身优势,必将实现价值增值和向社会物流企业的成功转型。
(4)行业的饱和度。行业饱和度通常是指城市或区域内某类企业的饱和程度。物流企业饱和度反映的是区域内某种类型物流服务的供给和消费者需求的关系,当物流服务供给等于或超过消费需求时,行业的饱和就会出现,从而导致行业的整体福利将会很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当区域内某类型的物流企业行业饱和度低时,煤炭企业可抓住时机,实现在此领域的竞争优势。
2.2 煤炭企业物流特征
煤炭企业物流部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流体系,为建立现代物流系统打下了良好基础;煤炭企业本身具备一定规模的仓库、车辆等物流资源,建立了辐射企业区域的物资配送网络,为开展物流配送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年的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经验,形成了一支市场意识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物流服务队伍,为建立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具备一定的信息管理优势,大多数煤炭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内部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了物流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初步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2.3 转型关键指标匹配矩阵的构建
2.3.1 转型指标耦合度计算[17]。耦合原本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统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由协同学知,系统在相变点处的内部变量可分为快、慢驰豫变量两类,慢驰豫变量是决定系统相交进程的根本变量,即系统的序参量。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
煤炭企业物流转向社会物流是一种转型方向,由此,可以把煤炭企业物流系统和转入的某类社会物流企业系统之间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影响的程度定义为煤炭企业物流向某类社会物流企业转型的耦合度,它的大小反映了煤炭企业物流向某类社会物流企业转型的难易程度和成功机率。
式中,uij为变量xij对转型耦合系统的功效贡献大小。按照(1)、(2)式构造的功效系数具有如下特点:uij反映了各指标达到目标值的满意程度,uij趋近于0为最不满意,uij趋近于1为最满意,所以0≤uij≤1。由于煤炭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是处于转型耦合系统中两个不同而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对子系统内各个序参量的有序程度的“总贡献”可通过集成方法论来实现,一般情况下采取几何平均法和线性加权和法,在这里采取线性加权和法:
在(3)式中,UA(ui)为子系统对转型耦合系统有序度的贡献,λij为各个指标的权重,λij可通过层次分析法予以确定。关于耦合度的计算要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广得到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即:
对公式(4)而言,耦合度值C∈[0,1]。当C=1时,煤炭企业物流系统与社会物流企业系统的耦合度最大,说明这两个系统之间能够达到良性共振耦合,煤炭企业物流向此类社会物流企业转型的难度相对较小,成功的机率较大;而当C=0时,煤炭企业物流系统与社会物流企业系统整体耦合度最小,说明煤炭企业物流向此类社会物流企业转型的难度较大,成功的机率较小。
2.3.2 转型指标关联度计算。转型关联度是衡量转型产业关键指标与转入产业行业标杆指标之间关联的程度,它可以反映出转型产业系统在关键指标领域中的差异,为转型产业在向转入产业转型时强化和完善自身系统关键指标提供决策支持。
在基于市场规则的前提下,根据煤炭企业市场规则和社会物流企业市场规则的不同,选取与煤炭企业物流转型关联的关键性指标,主要包括物流设施及装备的自动化程度、运输装卸设备拥有量、仓库数量及面积、客户满意度、业务辐射区域、企业物流从业人员高学历比例、物流信息技术利用率等方面。
然后按下式计算两个系列中各对应值绝对差的最大和最小值:
式中:ρ(0<ρ<1)为分辨系数,通过设置其值,可以控制ρΔ(max)对数据转化的影响,ρ取较小值,可以提高关联系数间差异的显著性。
由上式可看出,关联系数越大,说明煤炭企业物流系统和相同规模城市的社会物流系统行业标杆两个系列之间的差距越小。计算出来的灰色关联系数可以反映煤炭企业物流系统在物流设施及装备的自动化程度、运输装卸设备拥有量、仓库数量及面积、客户满意度、业务辐射区域、企业物流从业人员高学历比例、物流信息技术利用率等方面与相同规模城市的社会物流行业标杆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定量出煤炭企业物流系统在不同方面的差异程度,从而为煤炭企业物流改进和优化物流系统,实现向社会物流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2.3.3 转型关键指标匹配矩阵。根据上述的转型指标耦合度和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可计算出煤炭企业物流向某种社会物流企业转型的转型指标耦合度和关联度,得出煤炭企业物流向某类社会物流转型的关键指标匹配矩阵(图1)。
Ⅰ区:耦合度高,关联度高。转出与转入产业属性一致性强,转出企业竞争力高,转型成功率大,适宜向此类物流企业转型。
Ⅱ区:耦合度低,关联度高。转出与转入产业属性的一致性差,转出企业竞争力高,则宜选择竞争力强的领域转型。
Ⅲ区:耦合度高,关联度低。转出与转入产业属性一致性强,转出企业能力与转入产业标杆企业之间差异大,则宜选择培养竞争能力并注重转型的策略。
Ⅳ区:耦合度低,关联度低。转出与转入产业属性的一致性差,转出企业的竞争力差,则宜选择其他转入产业。
3 某煤炭企业的实例研究
3.1 该煤炭企业物流现状
该煤炭企业的物流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企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京沪、兖石、兖新铁路纵横穿越矿区,东靠渤海,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距离中国第二大煤炭港口日照港约300公里;拥有2个自有铁路专用线的仓储配送基地,总库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年均物资吞吐量达600多万吨,仓储管理采用了“物资超市”的仓储运营模式;7个驻矿物资供应站以及6个分别驻贵州、山西、陕西、山东、北京、上海的物流分支机构;初步建立起采购、储备、配送的ERP信息系统,并拥有物流信息网站;由于长期的物流实践和市场磨练,已经具备资金、市场资源、营销网络、专业人才、物流服务经验、物流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各级政府对物流产业的重视,为该煤炭企业物流向专业型的物流企业转型提供了机遇。
3.2 该企业所在区域物流需求及现有供给分析
该市物流服务需求种类繁多、涵盖范围广,物流服务需求总量大、物流服务需求构成复杂,专业化物流需求与自营物流同在、一般性需求与个性化需求并存。目前一般性物流需求发展不均衡,运输、仓储等活动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快递、配送服务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个性化需求主体以大企业为主,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来说其个性化物流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该市工业化程度较高,即有生产企业间和商业配送需求,又有城市内快递需求,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货物周转量达1 265.9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达85.2亿人公里。
该市专业物流企业共计192家,其中,综合型物流企业3家,可提供较全面的专业物流服务;规模较大的本土物流企业有15家,这类企业既拥有一定数量的车队,也有一定的仓储能力;经营货运代理有43家,这类企业一般没有自己的运输和仓储设施;经营货物运输配送有75家,全市有货运车辆15 957辆(含个体运输车辆7879辆),很多小企业规模很小,有的仅拥有1辆货车;经营仓储类有21家,仓库以一般性仓库为主,仅有2家设有现代化立体式仓库;快递服务类19家,拥有多家全国连锁的快递公司,如邮政EMS、宅急送、申通、圆通、韵达等;其它类型的物流企业16家。
3.3 转型方向选择过程及结果分析
基于对该企业所在矿城物流需求的分析,该煤炭企业物流可转向以下类型的物流企业:货运代理型、综合物流服务型、公路运输配送型、铁路货运型、专业航空运输型、集装箱航海运输型、同城快递服务型、仓储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根据我国《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中设立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设立航海运输企业的条件以及《投资铁路货物运输业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中设立铁路货运公司的有关规定,该煤炭企业物流并不具备发展铁路货运、航空运输和集装箱航海运输的条件,而转向同城快递服务业和货运代理企业又不能充分利用煤炭企业现有的物流资源,结合该矿业城市对物流业发展的有关促进政策和该煤炭企业现有物流能力的特征,初步拟定出该煤炭企业物流转型的3个备选方向:综合型物流企业、运输配送型物流企业及仓储型物流企业。
根据实际调研数据,可计算出该煤炭企业物流与3个拟转向社会物流企业间转型指标的耦合度和关联度,进一步得出该煤炭企业物流向某类社会物流转型的关键指标匹配矩阵(图2)。
通过关键指标匹配矩阵可知该煤炭企业物流的核心转型方向是向运输配送型物流企业转型,向该方向转型成功的概率最大。选定转型方向后,该煤炭企业应有效利用国家现有对物流业的扶持政策,把握好煤炭资源型行业主业与物流发展的关系,依托企业自身的物流优势,承担起区域物流配送中枢的功能,细化社会物流市场服务,紧紧围绕物流需求客户群,使其物流功能能够服务于所在区域的相关企业和客户。把企业打造成为集运输、储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服务功能为一体,以多式联运为手段,拥有“路、港、航”互相衔接配套运输网络的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的运输配送服务,使企业成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物流配送中枢。
4 结 论
本文对国内已有关于煤炭企业转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现有关于煤炭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转型关键性指标耦合度和关联度的研究,提出煤炭企业物流向某一类社会物流企业转型的方向选择决策方法,并结合某煤炭企业的转型实例,对转型的方向选择决策方法进行了实证运用,以期对煤炭企业实施产业转型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1]李蕊.资源型企业物流能力向城市物流转移之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2]崔雯,穆东.资源枯竭型区域产业转型及转型模式的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7,9(5):1-5.
[3]李蕊,穆东.矿业企业物流向城市物流转型的可行性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7):9-12.
[4]孙文哲,张可明,穆东.资源型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型的成本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12(3):9-11.
[5]陈思云,陈娟.国内物流企业分类及发展方向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8):2-3.
[6]刘杨.大庆市的产业转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张宏军,高志刚.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3):409-413.
[8]许立全.李秀生.稳步发展期石油城市产业转型初探[J].山东经济,2005(6):91-92.
[9]郭丕斌,张复明,聂锋.通过产业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太原市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2-24.
[10]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125-138.
[11]吴春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2]姜琳.产业转型环境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3]汤天滋.我国煤炭产区产业转型新论——借鉴法国洛林和我国辽宁经验,开拓煤炭产业转型新路径[J].中国软科学,2000(10):75-79.
[14]汪克夷,王雪华,王彩虹.煤炭产业转型问题的数学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2):236-240.
[15]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6]秦子龙.煤炭物流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4(11):16-19.
[17]曹明秀.资源型城企物流耦合系统模拟与评价[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