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企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2013-11-16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人类绿色

吴 凯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00)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企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吴 凯

(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00)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是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资本主义生态矛盾的加剧、绿色运动的兴起、“苏东”模式的弊端及其衰落是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基本主张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绿色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对我国企业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树立生态道德观念;转变增长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自我教育,提高企业职工生态道德素质。

生态社会主义;企业;道德建设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虽然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它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与“绿色运动”的兴起和“苏东”模式的弊端及其衰落,共同成为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态矛盾的加剧

始于19世纪中叶,以电机的发明为起点、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随之而来的是垄断与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无限扩大再生产与追逐剩余价值同自然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加深,这一矛盾直接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不惜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进行全球经济、资源的扩张,甚至借用武力控制世界的主要自然资源。其对全球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进一步恶化了全球的生态环境,使得全球环境变暖、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生态出现失衡,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威胁。

新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危机虽然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是,归根结底,它们都是生态危机:资源衰竭是人类滥用自然资源的结果;环境污染是人类向生态环境中肆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的结果;人口过剩是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结果;能源短缺是人类过度开发环境中的矿物燃料的结果;城市环境恶化是城市发展、城市结构、城市功能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结果;贫穷与饥饿也部分地起因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不协调。”与此同时,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骨痛病事件、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等,则更进一步说明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症结所在。资本主义生态矛盾加剧,加速了工业文明的衰败,也为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前提。

2.“绿色运动”的兴起

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K·博尔丁在其《组织革命》(1953年)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革命”的主张。“生态革命”主张的提出,使正在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物质利益的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意识到人类对自然采取的这种盲目的无节制的索取给生态所带来的严重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人类“生态意识”开始觉醒,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各种公民组织,诸如“环境保护——绿色行动”、“争取充分就业和环境保护”、“第三条道路行动”等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组织都主张实行生态经济,反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掠夺,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运动”。“绿色运动”从本质上说,是一场抗议资本主义制度,旨在防止生态灾难、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群众性运动。“绿色运动”组织对内要求“恢复生态平衡,实现社会公正,实行基层民主和采用非暴力”,主张建立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并能“充分保障人权和民主权利”的社会制度。对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消除各国间冲突,实现缓和,要求解散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谋求建立无核区、无化学武器区,谴责工业化国家对第三世界的掠夺和剥削,呼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到20世纪80年代,“绿色运动”发展到西方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方社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运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全球经济扩张中的反人道和反自然的倾向,主张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摆脱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和资源掠夺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并诉诸于一种新的社会模式来解决生态危机,即生态社会主义。

3.“苏东”模式的弊端及其衰落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也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矛盾问题。“对社会主义国家环境问题的任何真正理解都必须被放置在自20世纪早期以来主要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所发动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斗争的语境之中,同时,还必须被置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冷战的语境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生态危机问题采取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在这一时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尤其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时期,为了使社会主义阵营获得竞争优势,唯一的途径就是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以此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对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的渴求下,为了赢得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峙和竞争,这些国家必然不计代价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发展理念必然带来深层次的生态危机,如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13万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在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发展的关系,这种盲目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随着资本主义生态矛盾的加剧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社会主义对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存、发展危机提出了新的独特的见解,其逐渐成为社会主义运动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绿色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在:

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与自然界应该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又受到自然的制约,这不仅表现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更表现在人类应该认识到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生态社会主义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想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行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去剥夺他人、自然、社会资源的一种阻挡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就会做出一些对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行为,以牺牲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换取财富的无限增长。马克思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中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这正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伤害,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自然的本性。一言以蔽之,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以“人的尺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要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考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做一个社会问题去解决。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这样的一个生产目的就决定了资本家在扩大再生产和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为了获取自然资源必将对自然采取野蛮的掠夺和索取,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建立在损害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美国的维克托·沃尔斯认为:“当前全球严重的生态问题完全是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节制的生产和无节制的消费造成的。”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法克服其无限扩张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异化”的生产,“异化”生产的出现导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性的破坏,浪费了自然资源,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严重失衡,生态危机不可避免。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而选择牺牲自然环境的结果,为了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不可能牺牲企业利润而去保护环境,那么这种生产的成本只能转嫁给社会,转嫁给自然。

3.绿色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社会的设计理念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正确把握,根据这一理念,绿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人类一切物质生产劳动都按照理性的方式,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全面发展。这样的一个社会才是一个具有生态化的绿色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都处在一个和谐发展的关系之中,而绿色社会正是这一理念的理想选择。生态社会主义所构建的绿色社会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这个社会克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第二,这个社会是有条件的绿色社会,它对自然生态和生物物种的珍视或道德意识最终是出于人类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社会的利益;第三,这个社会是人类物质与社会自由充分实现同时又符合生态原则的绿色社会。”这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模式,与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存的社会主义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所强调的绿色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绿色社会的实现又紧紧依赖于社会主义。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态先于一切,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遵从自然和生态法则。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企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新时期,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社会主义的相关理念对我国企业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1.树立生态道德观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变革自然的能力得到飞速的增长,在“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支配下,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可以不计成本和代价地向自然过度索取资源,以致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要想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摆脱生态危机的困扰,就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树立生态道德观念。所谓生态道德观念,就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中所具备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杜绝环境恶习、具有正确的自然观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自觉地把企业利润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序。

2.转变增长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来的却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企业在转变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利润增长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这种理念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其次,企业必须使利润增长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转变以往的重发展、轻环保的倾向;最后,企业在生产发展中除了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之外,更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引导,树立科学的生产和消费理念。

3.自我教育,提高企业职工生态道德素质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一生活方式的实现必须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充分挖掘自我的潜力,从而推动自我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法治观念,提高职工自身生态道德水平。一方面,企业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自1982年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企业要认真学习并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首先,企业要通过各种形式对职工进行环保教育,提高职工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其次,生态道德素质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的培养是离不开教育的。正如麦金太尔所说“我们是通过公正或勇敢的行动而变得公正或勇敢的;但我们在理论或实践中变得聪明却是系统教育的结果。”

[1]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32.

[2][9]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1;199.

[3]王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评价绿色运动引发的两种思潮[J].教育与研究,1986,(6):40.

[4][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19.

[5]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6][8]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679.

[7]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96.

[10][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95.

D 61文

献标识码:

A

2095-0829(2013)01-0012-04

2012-11-18

李艳芝,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人类绿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绿色低碳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再造绿色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