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县党校“思想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3-11-16许察金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思想库市县党校

许察金

(四川省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四川 宜宾 644002)

市县党校“思想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许察金

(四川省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四川 宜宾 644002)

把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建成地方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是当前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的需要,是“两个条例”规定的法定职能。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市县党校、行政院校“思想库”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应该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寻求多种方法加以解决,以发挥好市县党校“思想库”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思想库”建设;问题;对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两个条例”)的精神,是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按照“两个条例”的要求,党校既是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培训干部的学校,又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还是党委、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智囊团”。这就形成了新时期党校教学、科研和咨政三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从目前情况看,市县党校、行政院校“思想库”建设在三大职能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市县党校“思想库”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思想库”,又称“智库”、“智囊团”。欧美发达国家的“思想库”兴起于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国家乃至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至有些学者把美国的立法、司法、行政称为三种权力,把媒体称为第四种权力,而把“思想库”称为第五种权力。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思想库”的称谓,但一直有“谋士”、“师爷”、“高参”这样的幕僚充当智囊角色。到了今天,随着决策科学化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科研学术机构都成为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党校、行政院校由于社科人才集聚,科研咨政力量厚实而又经常接触实际,成为“思想库”的巨大优势就鲜明地突显出来。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市县党校、行政院校“思想库”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加强“思想库”建设,既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地方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建设的任务更加重要。由于受国内外形势深刻而复杂变化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不确定因素和社会管理的风险性大量增加,区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更为频繁和激烈,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各级党委、政府对决策咨询、对策参考的需求非常迫切。虽然也有政研室、社科联、科协与各职能部门提供咨询和对策,但是,部门参谋绝不可能替代专家决策。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咨政领域,所研究问题的视角、深度和广度,以及提出对策建议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理论性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因此,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加强“思想库”建设,既是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迫切需要,又是地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2.加强“思想库”建设,既是市县党校的法定职能,又是党校、行政院校服从服务于地方工作大局的手段和载体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思想库作用”;而国务院《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中则明确规定:“行政学院应当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部署,跟踪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工作”;“行政学院应当履行决策咨询的职责,提高决策咨询的质量和水平”;“行政学院应当组织教师和学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主动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由此可见,加强“思想库”建设和突出咨政工作,是“两个条例”赋予党校、行政院校的法定职能,必须依照党内法规和行政法规精神加以认真贯彻执行。可是,由于国内外形势和干部教育培训环境的急剧变化,干部培训需求不仅表现出专题化、小型化、个性化、快节奏等特点,而且向着社会化培训方向发展,部分高等院校、境外和社会培训组织机构,参与到干部培训、决策研究中来。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咨政育人的内容和形式,但也使一些地区部分市县党校干部培训和科研工作的任务显得不够充足,其作用与职能也就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加强“思想库”建设,发挥好咨政参谋作用,不仅能更好地体现出市县党校的职责和作用,使党校工作与地方中心工作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有为才有位”,这样才更能增加党校在部门工作中的份量,从而突显出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工作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3.加强“思想库”建设,既能有效地推进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又能极大地扩大党校、行政院校的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

习近平同志2011年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秋季开学典礼上,作了《谈谈调查研究》专题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直指部分领导干部“被调研”的官僚作风,要求大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国情民情。这句话足以说明党校、行政院校在“思想库”建设中,深入调研和实现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新形势下,市县党校、行政院校要做到“党委想什么,党校就研究什么;政府做什么,党校就推动什么”。换言之,就是要为党委、政府分忧,以此形成有创新、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和对策建议,提供给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如果党校、行政院校“思想库”建设抓好了,能够经常“生产”出高质量的咨政科研成果,并及时地被地方党委、政府接受或者采用,那么,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4.加强“思想库”建设,既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党校教师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又有利于通过“思想库”这个平台,整合咨政力量,培养团队精神

一流的党校要靠一流的师资来支撑。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多样性,决定了党校、行政院校教师的多层次水平与多类型专长。在水平层次上,有高、中、低多个层次。事实上,党校、行政院校教研人员的专长也有多种类型,比如战略型、对策型、研究型、知识型、教学型、复合型等。加强市县党校“思想库”建设,一方面不仅仅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科研与咨政一体化发展中,促进师资队伍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切实提高他们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思想库”建设,把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专家学者整合在一起,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咨政科研团队,发现和挖掘咨政资源,共同攻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这样,党委、政府就会更加看重党校、行政院校的工作,那么,市县党校缺钱缺人、职能弱化、地位虚化等老大难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

二、市县党校“思想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县党校、行政学院作为“思想库”所发挥的咨政作用,虽然过去也存在,但随意性很大。真正成为法定职能并开始走向规范化,是在2008年《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之后,迄今仅三四年时间。因此,各地对市县党校、行政院校“思想库”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一致,咨政工作开展也不平衡。有的市县党校已经成立了咨政专门机构,安排了人员和经费,而有的地区则还处于酝酿甚至等待之中。

1.市县党校“思想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咨政职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发展的硬约束日益增多,要求越来越高,科学决策、“借脑”执政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的做法和潮流。在国外,“思想库”是以影响政府公共政策为目的、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的研究机构。“思想库”与大学、一般科研机构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以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为己任,而是以影响政府公共政策选择为存在价值,从事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研究。政府是否采纳“思想库”的政策建议,是判断“思想库”影响力大小的主要标准。比如美国的兰德公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和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高参团等,都是世界级著名智库。在我国,中央领导也非常重视“思想库”的作用和专家决策。然而,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借脑”执政,尤其是对市县党校、行政院校“思想库”地位作用认识还不足,对发展的风险性和决策的不可预见性因素估计不够。同时,由于市县党校自身对“思想库”建设和咨政职能认识不充分、定位不清晰准确,这也造成了咨政成果不多、效果不明显和影响力不强的局面。

(2)咨政活动少,成果质量不高

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县党校、行政学院的干部培训、科研工作开展要充分一些,已经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而咨政工作则刚刚起步,很多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咨政制度建设、考评体系、咨政项目库设立、咨政渠道畅通和成果转化等等,都没有定型,咨政与科研、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理顺。与此同时,已经产生的咨政成果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精品力作非常少,很少进入决策者视野,也就谈不上转化和应用,更无法影响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咨政工作也就引不起党委、政府的重视。

(3)师资力量薄弱,咨政渠道不畅

毋庸讳言,科研成果如果不能作为咨政转化应用,其作用和意义就要大打折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厚实的科研咨政力量。从部分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首先是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尤其缺乏战略型、复合型的师资。其次是视野不开阔,信息不对称。由于市县党校教师大多没有主政经历,接触主要领导的机会又不多,很多重要会议没有资格参加,再加上受党校经费短缺的制约,很多时候下基层调研都成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教师视野不开阔和信息来源狭窄。而这恰好是咨政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条件。最后,咨政成果传递渠道也不畅。按职责所在,党委政研室、政府政策研究室和社科联、科协等部门都具有咨政职责,但目前因缺乏联系机制,致使咨政力量处于分散割裂状态,形不成合力。而党校、行政院校“思想库”成果也因缺乏必要的载体和渠道,进入不了决策程序,当然也就无法得到验证和应用了。

2.市县党校“思想库”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所谓市县党校“发展改革困局”,指的是由于外部形势的急剧变化,党校、行政院校函授学历教育结束,党校作为地方党委干部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也受到各方面的挑战,经费收入来源减少,师资建设严重不足,削弱了党校、行政院校正常功能的发挥;而正常功能发挥不出来,政治效果和社会效益就不明显,因而也就更不受重视,要钱要人干事成为困难,自然就出不了成绩、成果,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如果这个“困局”不能破解,别说咨政工作做不好,就连教学科研工作也要受影响。

(2)主动性不强,畏难情绪较重

从总体上讲,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地方党委中心工作,是市县党校、行政院校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决定了“思想库”建设和咨政工作的开展,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需要来进行。但是,由于咨政成果形成的复杂性和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致使一部分市县党校不愿主动开展咨政活动,一怕出不了高质量的成果,二怕成果得不到转化和应用,出力不讨好,存在较重的思想顾虑和畏难情绪,因而咨政的主动性、服务性就没能很好地显示出来。

(3)对“思想库”建设的规律性缺乏系统研究

市县党校“思想库”建设,说到底就要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决策咨询。而咨政不仅仅是一种决策技术,而且是一门充满着智慧的学问。它绝不是投机取巧、投其所好的权宜之计,而是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谋略。“思想库”是“思想”和“库”的有机统一体,它要有“思想”可参考,有“问题”可咨询,有“对策”可比选,所以“思想库”才受到重视。凡是咨政,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从特点上来说,它具有前瞻性、时效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集体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党校主动提供,也可以是上级交办。从文体上来说,既可以是课题、科研论文,更多的则是调研报告、问题研究、工作研究、经验总结、对策建议,甚至是提案意见建议等。它不只注重发表与否,更强调转化应用,以及如何实现转化应用等。而对这些理论,目前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也缺乏这方面的师资培训。

三、市县党校加强“思想库”建设的对策分析

我国的国情特点决定了市县党校要加强“思想库”建设,强化咨政作用,既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更离不开党校、行政院校的主动作为。

1.增强主动性,找准“思想库”建设着力点和切入点

(1)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深化咨政目的的认识

一般国土资源所档案管理员都是兼职的,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档案管理培训,缺少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对土地业务档案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影响了国土资源所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存在想存则存、不存也无所谓的情况。同时,大部分基层所档案工作还处于“重藏轻用”的被动,单一封闭式状态,对外服务作用发挥不大。坐等利用者上门,仅限于原始资料的查询,主动介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意识较差,由于档案台帐不健全,借阅制度未建立,只存不用,档案的利用程度低,难以体现和发挥国土资源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毛泽东曾说过:当领导,一是决策,二是用人。西方管理学大师西蒙有一句名言:领导就是决策。可见,领导和决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市县党校、行政院校“思想库”建设,要转变目前就咨政谈咨政的思想观念,不断深化对咨政目的的认识。其目的有二:一是要解决地方党政领导因决策过程中遇到的发展无限性、变化无限性与知识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提高预见性和前瞻性,以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地方“发展第一要务”;二是要为地方党委、政府追求组织绩效服务,也就是实现政绩服务。在市县党校、行政院校职能中,咨政能出谋划策,教学能培训干部,对地方绩效的作用是直接的;而科研则要间接些。“思想库”建设一定要紧扣这两个目的进行,做到顾大局、识大体,有的放矢地开展咨政。

(2)按需咨政,增强咨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按需咨政,是市县党校、行政院校“思想库”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据调查,地方党委、政府有六个方面迫切需要提供决策咨询:(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性战略问题;(2)地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案分析;(3)区域合作与竞争性分析;(4)国家规划及政策体系创新运用分析;(5)制定地方公共政策可行性分析;(6)典型个案问题研究。

2.用好法定职能,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想库”

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思想库”,就没有高水平的咨政工作。“思想库”是咨政可持续开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也是市县党校、行政院校用好法定咨政职能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建设起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想库”呢?

(1)打造好一支高素质的咨政师资队伍

有“思想”是建设“思想库”的前提。而“思想”从哪里来?它只能存在于高素质的师资中。而高素质的师资又从哪里来?一靠引进,二靠精心打造。引进只能一个两个,最终还是要精心打造。一是要给实践机会,让教师在实践调研活动中反复摔打磨炼,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素质和能力。二是要给舞台练习。让教师到各种岗位挂职锻炼,亲自参与决策活动,参加重要会议,接触各个层次的上级领导。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没看过文件的给看过文件的讲文件精神,没出过国的给出过国的讲国外见闻,没当过领导的给当领导的讲领导学”的尴尬境况。三是要给物质激励。我国古代君侯都非常倚重文韬武略人才,并待为“座上宾”。比如战国时有孟尝君礼遇冯谖、三国时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等等。当然,这些仅是封建社会的个案,不能拿来同今天党校建设师资队伍相比。但是,调动教师从事咨政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咨政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率,离开了必要的物质激励,效果一定很差。因此,打造高素质咨政团队,培养一流的师资和咨政领军人物,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作保障。

(2)整合咨政力量,建设好咨政项目库

一方面,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和地方党委、政府不断产生的咨政需求,倘若单凭党校、行政院校内设咨政机构和人员是根本满足不了的,必须整合咨政师资力量,构建大咨政体系。对内部,应该理顺各方关系,整合教学科研力量,推进教学、科研和咨政一体化发展,形成共同调研、共同选题、共同形成成果的新格局。对外部,应该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室、社科联、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经常的沟通联系,共同商讨咨政课题,组建课题组,依托集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另一方面,市县党校、行政院校要尽快建立咨政项目储备库,通过项目储备,对校内外具备咨政能力水平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项目招投标,并组织实施好咨政项目研究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形成高质量的咨政成果,尽力促进咨政决策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提高咨政成果转化率,不断扩大影响力

实现咨政成果转化,是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加强“思想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促成了咨政成果的转化应用,咨政工作才真正有了意义和价值,也才能产生巨大的政治效果和社会影响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咨政成果的转化应用率呢?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探寻咨政规律,创新咨政方法。咨政既是技巧又是学说,是谋略学、韬略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它要研究决策对象的变化、决策者心理、决策需要、决策过程、决策方法和决策方案形成等问题,及时发现新问题并提出比选方案。而且,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咨政,要能有效地填补地方党委、政府调研的空缺,并搜集制定公共政策的社情民意。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咨政的需要,不断创新咨政方法。调研要全面细致,材料要真实可靠,对策要具体可操作,文体要符合政府习惯,文字要观点鲜明、简洁明白,等等。

二是畅通咨政渠道,让成果进入决策者视野。可以说,高质量的咨政成果,如果进入不了主政决策者的视野,是对咨政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市县党校、行政院校“思想库”建设,要搭建多种形式的渠道,寻找合适的咨政载体,让咨政成果能够准确及时地进入主政决策者视野。首先是要与地方党委政府保持经常性联系,沟通传递信息;其次是尽可能列席有主要领导参加的各种座谈会,用建言献策的方式引起注意;再次是通过各种媒体或自办刊物,刊载咨政文章,进入决策者视野;最后是要实施名师计划,通过名师效应宣传咨政成果,树立咨政品牌。

三是积极推销咨政成果,不断扩大影响力。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加强“思想库”建设,发挥好咨政作用,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自身的话语权,而且还能够扩大社会影响力。咨政科研成果一旦被地方党委、政府签批和采用,党校、行政院校的地位随之得到提升。而地位重要了,软实力和巧实力也就显露出来,说话就有了分量,咨政科研工作就更好做了。因此,市县党校、行政院校在加强“思想库”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咨政成果的宣传推销力度,千方百计为咨政造势,并且通过实施教学的“名师计划”、科研的“名家计划”、咨政的“名校计划”,发挥出“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咨政是支撑”的综合作用,从而打造起新时期“教学立校、科研强校、咨政名校”的发展改革新格局。

[1]谢煜桐.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解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16.

[2]《行政学院工作条例》[EB/OL].http://www.china.com.cn/new s/txt/2009-12/24/content_19128587.htm, 2009-12-25.

D 261.41文

献标识码:

A

2095-0829(2013)01-0032-05

2012-07-25

王晖,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婚姻家庭法;池中莲,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刑法。

猜你喜欢

思想库市县党校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市县传真
市县传真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市县动态
市县动态
党校网站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中国民间思想库的发展思考
美国思想库人才管理机制及其启示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