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哈喇
2013-11-16满族张伟东
〔满族〕张伟东
我之于故乡
我的故乡有一个很清雅的名字,叫依兰。依兰,清代称“ 依兰哈喇”。在满语里,“ 依兰”为“ 三”,“ 哈喇”为姓。清朝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防御沙俄的需要,在三姓地方编旗驻军,设副都统衙门,修造城池。从此,使依兰成为黑龙江东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并有“ 三姓京”之称。
每每听外地人聊及依兰的历史,称我的故乡为满族的发祥地时,不免让我心底油生出几分身为依兰人的自豪感来。可生为故乡人,不知故乡事,又难免让我在人前觉得有几分羞愧。屈指算来,离开故乡已经有些年头了。梦里的依兰,有如一只温柔的小兽,常常被我在异乡的睡梦中抚摸,且常常把我在泪眼婆娑中唤醒。每每提及故乡,我都是在眷恋与背弃之间纠结着……依兰,我离开时,当汽笛声呜呜地响起,远行的列车载着我莫名的忧伤渐行渐远。微凉的风透过车窗吹着我凌乱的头发,与家人挥一挥手,我便热泪盈眶。故乡,终于在我潮湿的视野里,渐变成灰蒙蒙的色调,最后在我的瞳仁深处定格成一张模糊的老照片……
触动我提笔写一写故乡的初衷,说来竟让自己有些脸红。我从来没想过多了解故乡的历史,我只晓得我的故乡叫依兰,竟淡忘了它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印象中的故乡,就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是每年闹洪灾最凶的地方,多年的贫困县,穷山恶水的,没有值得自己骄傲并向人家炫耀的地方。每每有人问及我的故乡时,我都不敢轻易脱口说是依兰,那是因为惟恐被人误解。记忆中就有那么一次,我跟人家说我的故乡是依兰时,人家便惊讶着朝我投来羡慕且格外青睐的目光。他误以为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宜兰。
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我感触得到,中国文人的文字,一如他们身体里流动着的血液一样,总是凝集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他们的故乡,也常常因为他们的名气及其作品而声名远播。就如同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凤凰,汪曾祺之于高邮,茅盾之于乌镇,莫言之于高密,王安忆之于上海,贾平凹之于商州,萧红之于呼兰……
然而,我与文学大家之迥异,如同泥土之于云彩,凡夫之于圣贤,萤火之于太阳,三黄鸡之于金孔雀。即便是如此,我仍旧掩饰不住自己那点虚妄的小心思,念着有朝一日通灵入圣,也写出几部以故乡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传世,也如文学大家一样。却又惟恐自己轻薄的文字,载不动故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尽管我对故乡的历史了解不多,有些浮光掠影,可身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不写写依兰的历史,又总觉得对不住它。
依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俗独特、风光秀美的古城。它位于松花江下游的南岸,版图状如枫叶,形似蝴蝶。故乡的水系和山脉分布较多。奔流不息的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的水在这里交汇。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在这里绵延。青山绿水孕育出一条龙脉。有史学家考证,依兰是满清皇室爱新觉罗氏祖宗的发祥地,又是北宋徽、钦二帝“ 坐井观天”的软禁之地。无论阿城的金源文化,还是辽宁新宾的满族文化都是在依兰女真、满祖、北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千多年前的依兰就已成为东北政治、军事、经济重镇。唐代时期达到鼎盛,渤海国在这里建置,设铁利府。明清时期享有“ 东北重镇,遐迩通衢”之称,素有“ 三江锁钥无双地,万里北疆第一关”的美誉。乾隆大帝秘访依兰时,写下了“ 声闻塞北三千里,名贯江南十六州”的佳句。
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分布在依兰以下松花江和黑龙江沿岸的“ 生女真人”形成著名五大部族: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和越里吉,通称五国部。越里吉部的驻地位于最西,又为五国部盟城,故又称五国城头城。《辞海》记载:依兰以东至乌苏里江口的松花江两岸有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五国部落,被辽占领时,设节度使管辖,称为五国城。其中越里吉即依兰,称为五国头城。清《啸亭杂录》记载,“ 五国城,古称五国头城,以地距五国总路之首得名,后世沿讹,但云五国城”。《圣武记》 记载,“ 三姓城在宁古塔东北,五国城在焉,即在肃慎故地。宁古塔向东三百里,有依兰哈喇土城,即五国城故地。”五国头城城址呈长方形,周长二千二百一十米,经过近千年的岁月更迭,物换风移,古城昔日的锦绣和繁华,在金戈铁马声中渐渐地远去,一千多年前的兴衰荣辱也早被时间长河荡涤殆尽。
如今的依兰,只有城北还保留着五国城的一段城墙,其余的城墙大多被现代建筑湮没。细细寻觅,废墟中能零星见几片残砖断瓦。因城垣糜毁,断壁上只留下历史文人骚客触景生情之慨叹。有诗曰:“ 万丈城郭糜沙土,鬼魅英灵三界逢。父子昏君充犬豕,夫妻奸佞化蛆蝇。将军遗恨朝天阙,宰相留魂照汗青。论道兴亡黄老诫,山河易改理难更。”游走于古城空旷的原野上,举目苍穹,猎猎风中,遥想着古城曾经的辉煌,苍凉凄婉,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历史的尘埃早在这里落定,古城的兴衰荣辱,被深深刻入两米孤碑之中。石碑的周遭,是绵绵的灰烬。正如黑格尔所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存有余温。我是多么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穿越历史的灰烬,去抚摸故乡深处的那一抹余温。
三姓女真英雄
史学家考证,依兰是女真人的祖居之地。历史上的依兰,曾经历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迁徙,使这里几经沉浮,趋于荒落。一次是在金代,金国为侵宋增加兵力,多次从依兰征调女真人到中原地区作战。另一次是在明代,世居三姓的女真人,在阿哈出和猛哥铁木儿两位部落酋长的率领下举族南迁。女真人南迁之后,生活在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人开始向这里迁徙。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 赫哲”一词有“ 下游”或“ 东方”之意。赫哲族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靺鞨,元明清时称女真。最早迁到这里来的为赫哲族中的葛依克勒氏(葛姓)、卢叶勒氏(卢姓)、胡什哈里氏(胡姓)。三姓之中,葛姓是当时的旺族。本地流传有这样的满族姓氏民谣:“ 三关两赵郎一窝,查来查去没有姓葛的多。”这些姓氏主要来自于今北京、沈阳和吉林的贵族。三姓中的胡姓去了宁古塔之后,又有舒姓加入进来。葛、卢、胡、舒四姓被编入满洲八旗,称为新满洲。入旗后的四姓赫哲人成为依兰最初满族的主体,也是最早的满族。满族的祖先在依兰繁衍生息、世代相延。
清代的依兰,设有三姓副都统衙门,管辖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疆域。三姓的赫哲族人以捕鱼和狩猎为生。他们以鱼肉、兽肉为食,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或鹿皮制成。男子喜欢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爱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所以,受三姓副都统管辖的赫哲人俗称“ 鱼皮鞑子”。他们每年都要向清朝政府进贡。其中有貂皮、野猪、山鸡、鳇鱼、桦木箭杆、麻绳等。《三姓志》记载:“ 三姓东之松花江两岸,直达东海,系赫哲部落。该赫哲部落历年输纳貂皮二千三百七十八张、贸易貂皮二百四十六张。”三姓山里的桦皮沟、太平沟、万鹿沟当时有金矿,把山南海北的采金人吸引过来。这里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自古以来便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当年的人喜欢用“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三姓一带的富庶。
三姓是大清王朝的肇基之地。满族有三仙女吞朱果生始祖布库里雍顺的美丽神话,颇具神秘色彩。传说有三个仙女降凡,到长白山下的布勒库里湖中沐浴,三妹佛库伦因误吞神鹊所衔落的一颗朱果,妊娠后生一男孩,取名曰爱新觉罗·库里雍顺。男孩长大后乘舟顺松花江东下抵斡朵里城(今依兰县马大屯)。当时的三姓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使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库里雍顺来了之后,很快就把各部落之间的纷争平息了。传说库里雍顺力大无穷,抓老虎就如抓猫一般轻松。三姓各部落的酋长特别佩服他,便拜他为贝勒,推举他为首领。库里雍顺平定了“ 三姓之乱”,娶了当地一名叫百里的漂亮姑娘为妻,与她生下了很多孩子。他们在三姓这个地方生息繁衍,库里雍顺便成为了满族的始祖。
关于满族的发祥地,有人说是阿城,有人说是依兰。后经史学家考证,确认依兰既是金代完颜部祖先勃兴之地,又是满清皇室爱新觉罗氏祖宗的发祥地。文献记载,依兰的行政设置早于阿城。当时的依兰水系分布较多,常年遭受水灾之难。于是,后金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六世祖,猛哥铁木儿率部南迁,沿江而上,途经阿城定都,后定居于今辽宁省新宾县的赫图阿拉。
在东北历史上,有“ 风刮三姓”的谚语。由于依兰地处三江口,自古以来就是处于季风性气候的地区,冬天时间较长,西北风持续长达五至六个月之久。每到冬季西北风便顺着松花江与牡丹江交汇处,直扑三姓古城而来。江口便是风口,所以当地女真人称之为斡朵里(女真语风口之意)。猛哥铁木儿,便是在三姓古城风口出生的一位女真英雄。他骁勇尚武,粗犷刚健,史书中形容他“ 上下崖壁如飞,徒手搏熊缚虎”。《三姓志》记载,猛哥铁木儿世居斡朵里(今日依兰县马大屯)。元代曾任万户职,女真语称依兰豆漫。依兰女真语译为三,豆漫译为万,即三个万户职,猛哥铁木儿是其中之一。
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三姓女真的另一部落酋长阿哈出率领族人沿今天的牡丹江(旧时称胡里改江)南迁到珲春江以西、图们江以北、邻近朝鲜的地方居住。明永乐元年十一月,阿哈出到明都南京朝贡,明廷就在胡里改部设建州卫,位于今绥芬河流域。阿哈出被明廷委任建州卫指挥使,主要工作就是积极协助明廷招抚女真各部。同时,朝鲜也采取相应的招抚措施,笼络女真人,为其所用。永乐十年,在阿哈出的引荐之下,猛哥铁木儿接受了明廷的招抚,率部众加入到了阿哈出统领的建州卫。明帝任命猛哥铁木儿为建州卫左卫的总指挥。在此之前,朝鲜曾多次试图招抚猛哥铁木儿都遭到拒绝,对其接受明廷的招抚极为不满。朝鲜以女真人抢掠为名,派出大军剿杀女真人,制造了震惊一时的“ 豆门惨案”。豆门惨案中,朝鲜军杀死毛怜卫女真酋长把儿逊及其部众数百人。又杀死了斡朵里部女真人酋长哈儿非、加时仇二人,掠去部众数十人。被朝鲜军杀害的哈儿非、加时仇二人及所属的部众,都是建州左卫属民,为猛哥铁木儿部下。猛哥铁木儿异常愤怒,决心以血还血,与朝鲜军交战,报豆门惨案之仇。女真人善斗,复仇欲望强烈的民族属性,被朝鲜军滥杀无辜的豆门事件激发起来。女真各部不时向朝鲜军发起进攻,攻掠次数有增无减。为了逃避女真人的侵掠,朝鲜不得不“ 移庆源府于镜城”。朝鲜移府造成了朝鲜镜城等六座府镇相继一片混乱。朝鲜臣民,畜户举家北迁,而道路又常遭遇女真侵扰。朝鲜军民不得不将镜城以北的土地放弃。此时女真人复仇的目标,最终锁定在了朝鲜将军赵涓身上。为了斩杀赵涓,女真人突入朝鲜中原,不惜性命,冒死追杀,整个朝鲜,举国震动。
猛哥铁木儿就此与朝鲜军结下血海深仇。双方你来我往,战事频发。在此期间,明廷又招抚了一位名叫杨木答兀的女真小部族酋长。明廷于开原授其千户职,令其统管部众,居于开原关外。不料,杨木答兀率部众屡次侵犯开原,背叛明廷。明廷对其叛逆行为极为不满,遂命猛哥铁木儿率部征服。猛哥铁木儿与杨木答兀结下梁子。宣德八年十月,杨木答兀联合了各地的野人女真百余人,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了猛哥铁木儿营地,放火烧杀。猛哥铁木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拼力冲杀,终因寡不敌众,与其长子阿古在激战中负伤阵亡。其弟凡察在这场仇杀中侥幸逃脱,幸免于难。猛哥铁木儿的次子董山,还有长子阿古的妻子被杨木答兀掠走。
猛哥铁木儿遇难后,明廷于宣德九年,任命其弟凡察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掌领左卫。后经明廷干预,猛哥铁木儿的次子董山等人得以从野人女真部族中赎还,返回了建州左卫,并掌领了卫事。
后金政权建立后,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追尊猛哥铁木儿为泽王,入太庙祭享。同时,为泽王及其妻子在兴京陵内设立了衣冠冢。顺治五年,爱新觉罗·福临下诏封尊猛哥铁木儿为肇祖原皇帝,其妻为肇祖原皇后。顺治十二年,修建了肇祖皇帝神功圣德碑楼,以满、蒙、汉三种文字刻写了碑文。
“ 坐井观天”之谜
依兰,是一座物宝天华、人杰地灵的神秘古城。
依兰北门外的五国城遗址,至今仍有辽金时代的遗迹可寻。就在城墙以北的一片荒草地里,孤零零伫立着一段约二米高的石碑,碑的正面写着“ 北宋徽钦二帝幽禁遗址,坐井观天遗址”几个大字。碑后面的文字则详细记录着“ 徽钦二帝”被幽禁的过程。
“ 坐井观天”遗址,也称“ 五国城”遗址。北宋徽、钦二帝被流放五国城“ 坐井观天”的一段历史遗事,让小城依兰蜚声中外,遐迩闻名。一个朝代的悲剧变成了今天人们寻奇览胜的地方。一年四季,前来这里的探秘者犹如过江之鲫。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北宋,这是个被人戏称为“ 史上最不争气”的朝代。北宋的不争气,是因为出了一个不争气的皇帝。史书记载,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他酷爱奇花异石,书法绘画,尊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私生活荒淫无度,纵有后宫“ 三千粉黛,八百烟娇”也不满足。民间自古便对这位皇帝的风流艳史津津乐道,说他挖地道幽会色艺惊人、技压群芳的青楼名妓李师师。帝王风流不算罪过,罪过莫过于一国之君政治上的昏庸无能。宋徽宗的罪过,就在于他宠信奸佞,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免等人。大宋王朝,奸臣当道,内忧外患。万里江山,岌岌可危。宣和七年,金军灭辽后南下攻宋,宋徽宗慌忙禅位于长子赵桓(宋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攻占北宋皇都汴梁(今日开封)。靖康二年,太上皇宋徽宗和当朝皇帝宋钦宗,连同二帝的后妃、宗室、王公大臣、宫女、匠役一万四千余人被押上北去的囚车。徽钦二帝沦为阶下囚,被金人当作“ 战利品”分两路掳往北方。
北行途中,宋徽宗偶见路边有一处杏花,开在瑟瑟风中,便悲从中来。于是他有感而发,赋了《宴山亭》:“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 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这首词如泣如诉,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卒读。此词后来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 血书”。
徽钦二帝悲悲切切,惨惨凄凄,风里雨里,百转千折,被押至金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停留。最后,金帝只允许徽钦二帝及其后妃、直系王子、驸马都尉、近臣等一百四十余人,于南宋建炎四年流放依兰五国城,开始了漫长而屈辱的囚禁生活,史称“ 靖康之变”。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刻画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全真道道士叫丘处机。他为郭啸天和杨铁心未出世的孩子起了含意颇深的名字,一个叫“ 郭靖”,另一个叫“ 杨康”,俩人名中尾字合在一处便是“ 靖康”。可见在宋朝百姓的心里,“ 靖康之耻”始终是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
正是因为有了依兰,这样一个令当时中原遥不可及的狄荒之地,困住了徽钦二帝,断绝了他们与京都汴梁的一切联系,真龙天子从此变成了井底之蛙。从中原到塞北,天遥地远,万水千山,鞭长莫及,这才让抗金名将岳飞抱恨无穷。他怒发冲冠,写下了脍炙人口,激越高亢的《满江红》。词中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诗句。贺兰山,是在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北边。而依兰却是在东北。看来自己的主子究竟被金兵掳往哪个具体方位,岳将军也不十分清楚。至于囚禁主子的那口枯井会是个什么样子,怕是岳飞想爆了脑袋,也想不明白。因为在民间传说中,徽钦二帝是坐在枯井中度过囚禁生活的,当时的中原人,并不熟悉北方的环境和气候,只听说他们的皇帝被金人掠到北方后,关押在五国头城,坐在井里望着天空,所以就有了徽钦二帝“ 坐井观天”的传闻。《说岳全传》 第十九回有这样的情节:“ 老狼主”(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令人给徽钦二帝穿上女真人服饰,在烧得滚烫的火炕上乱蹦乱跳,引得众人阵阵狂笑。李若水见此气愤已极,突然上前咬住“ 老狼主”的耳朵。那“ 老狼主”气得哇哇乱叫,令人传旨:“ 将徽钦二帝发下五国城,拘在陷阱之内,令他们坐井观天。”
一直以来,两位蒙难皇帝在五国城“ 坐井观天”的流放生涯以及他们最后的命运,史学家们的说法,不尽一致或大相径庭,遂成种种不解之谜。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认为“ 坐井观天”就是把“ 徽、钦二帝”困在井中或者说是被关在一个类似于井的牢房中。许多到依兰旅游的人都纷纷打听囚禁“ 徽、钦二帝”的那口枯井,听说没有那口枯井无不大失所望。宋徽宗在“ 坐井观天”的日子里倍受屈辱折磨,亡国之痛,难以言状,感慨万千,赋了一首《在北题壁》(思断肠):“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从诗中所描写的环境来推断,其被囚禁之处,应该是个很偏僻的地方,寒风整夜敲打破门,还能看见大雁南飞,应该不是困在井里。
史学家认为,塞北边陲人烟稀少,每入寒冬滴水成冰,人无法在枯井里生活。为了彻底弄清这段史实,依兰县有关部门曾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周密的考证,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徽钦二帝“ 坐井观天”中的“ 井”,实际上是指四合院的“ 天井”。四合院是我国最传统的民居形式,它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一般正房面向南,东西有厢房,大门在南侧,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四合院中间的空地,也就是院子,我们称为天井,所以说徽钦二帝坐井观天,应该是把他们囚禁在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里,四周都是高大的房子和院墙,看不到外面情景,只能坐在院子里,眼巴巴地望着天空。
金国皇帝封宋徽宗为昏德公,封宋钦宗为重昏侯。这种封号确实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事实上,二帝在五国城的囚禁生活,并没有野史笔记、话本小说里描绘的那么凄惨。二帝在大金国受到的待遇相当于公侯,有俸禄和丫鬟侍女。他们可与妃嫔同床共枕,生儿育女。来了雅兴,还可以赋诗作画。别看宋徽宗做皇帝不行,在艺术上却极富造诣。他的书法与绘画均可彪炳史册,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艺术大家。他尤擅工笔,画花画鸟、画山画水,精细逼真。如《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瑞鹤图》、《翠竹双雀图》、《池塘秋晚图》等。他独创的“ 瘦金体”书法,笔姿瘦硬挺拔,侧锋如兰竹,极富美感,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宋徽宗能诗善文,流放五国城期间写诗千余首,由于发生“ 二逆”诬告事件,他忍痛把这些诗都烧了,仅剩下十几首。郑皇后病死和“ 二逆”被杀,在精神上给宋徽宗造成了致命的打击。郁闷绝望的心情和身患重病的折磨,导致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绍兴五年,宋徽宗病死于五国城,魂断依兰,风流云散。
清朝初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爱国诗人吴兆骞,在《晓行》一诗中有“ 五国城边月已微,五国城中乌未啼”的名句。他在《赠少年》中写道:“ 君不见徽宗埋骨空江曲,遗冢苍茫做鹿麋。”这显然是说,宋徽宗不仅是死在依兰五国城,而且是埋葬于松花江或牡丹江边的。尽管对宋徽宗赵佶的死地有不同说法,但《金史》、《宋史》与《续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相同,可以认定是死在黑龙江的依兰,葬地是浙江的杭州。
北宋徽钦二帝在五国城“ 坐井观天”的历史遗事,给依兰平添了不寻常的文化色彩。为了见证这段悲惨的皇室蒙尘经历,体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南北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当地政府以这段历史遗事为背景,在五国头城遗址处修建了“ 坐井观天园”景观群,以招徕中外游人。
走进复古的五国城城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向后依次为洪皓传书亭、韦贤妃南归亭、二帝塑像、碑廊及浮雕壁墙……碑、雕、亭、廊,布局得当,结构紧凑。高大的古牌坊,顶端是三个井字结构,中间是园名,两侧刻有囚龙,最上方是金国人尊崇的猎鹰——海冬青的浮雕,颇具美感和象征意味。美中不足的是,园内地上铺就的不是仿古青砖,而是水泥板,古城墙也似乎是用的劣质水泥勾缝,而非粘土、石灰、石膏或火山灰等无机胶凝材料……细微之处,经不起推敲与琢磨,斧凿之痕,涂鸦之迹显而易见。少了几分造景艺术家匠心的锤炼,也便少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滚滚红尘中浮现的复古情怀,有明显的历史割裂感。堆砌于遗址之上的任何物件儿也都略显突兀。巍峨的城门楼倒是颇为壮观,又怎敌旧城池废墟里那几片残砖断瓦来得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