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公在上

2013-11-15□缪

福建文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寿宁徽州黄山

□缪 华

黄公在上

□缪 华

任何东西一旦成为信仰,你就不可能用正常的思维去看待它。因为,信仰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人有很浓重的感恩意识。当人们在物质层面无以回报时,便会在精神层面给予感恩,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人变成神。物质的付出而得到精神的回报,无疑是最高的肯定和待遇。

站在黄槐湖畔,清风徐徐,花香阵阵。眼前的一湖碧水,在透亮的阳光下一波一波地涌动,仿佛在讲述着黄槐湖的古往今来。

这里是韶托村。湖本是一座水库。在上世纪中期,当地因农业的需要在此修建全县的第一座灌溉水库,便将原先的村庄整体搬迁到附近的高处。这一搬迁,却淹没了寿宁一个赫赫有名、招招显灵的神仙故里。以致在若干年之后,耿耿于怀的当地村民,歉疚地将这水库以这位神仙的名字来命名。

这神仙姓黄名槐,民间称他为黄山公。唐末宋初,黄槐的先祖从江西迁至韶托肇基,当时的寿宁尚末建县,韶托隶属长溪县(今霞浦县)。据《福建通志》载:“黄槐,长溪人。政和间举进士第,授徽州尹。世乱挂冠学修炼术,隐居敛迹垂钓鹤溪。卒,乡人祠祀之,水旱疾疫祷之必应。”这寥寥数语,简明扼要地道出了黄槐的前身今世。

大凡地方神的出现,总有其恩泽于世、施惠于民的特定原因。黄槐从人到神,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韶托是个灵山秀水的好地方,应了“地灵人杰”的老话。“韶”,乃“美”的意思,是一种人们心向往之的美好境界。北宋元祐年间,黄槐出生于此。他自幼就有报国佑民的志向,勤读经史,饱览诗书,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展抱负。在北宋政和的大比之年,他一考成名,中了进士。这光宗耀祖的荣誉在偏僻的寿宁地域扩大了外延,使他成为了寿宁境内的第二位进士,也成为寿宁为数不多被载入《福建通志》的历史人物之一。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黄槐被朝廷任命为徽州知州。徽州,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中国,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他们将那些本来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悄悄引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同时,这里还是徽商的发祥地,之后的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五百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能在这样的地方上班,契合了黄槐以民为本、自觉自律的人生信条。

偏偏事与愿违。丹青皇帝宋徽宗生性倦懒,昏庸怠事,将朝廷大小事务一骨碌打包托给了蔡京等奸佞之辈。这厮们竟创“丰亨豫大”之说,瞒上欺下,大兴土木,这让我想起了《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押运的花石纲,那就是为皇家修建乐园从全国征调来的建材。皇帝的荒淫无度和奸佞的贪得无厌,致使百姓徭役繁、赋税重。更要命的是,徽州蝗灾和旱灾接踵而至。本该是物华天宝鱼米之乡的天堂,却成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地狱。黄槐忧心如焚,表奏朝廷,恳请开仓赈灾,宽徭薄赋。朝廷非但不允赈灾,反而愈加横征暴敛。黄槐作为一个地方官,是根本无力对抗中央的,但百姓的生死存亡时时揪着他的心。考虑再三,他做出了一个胆大妄为、足以断送自己前程的决断,下令徽州的一府六县开仓济民。此举使百姓在最危急的情况下获得一线生机,咬紧牙关度过了饥馑的艰难年月。

徽州百姓的危机缓解了,但黄槐却大祸临头。未经批准私自动用国库存粮赈灾济民,是要被革职查办甚至依律处斩的。黄槐想做冯谖,但宋徽宗绝不是孟尝君。无奈之下,他遣散家人,吩咐他们另谋出路,谁也不准跟他,以免连累。

在一个月朦胧鸟朦胧的夜晚,惶惶不安的黄槐挂印弃官,更名黄山,只身经江西遁回了老家韶托村。黄知州走了,而且走了千年,但徽州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一首与他有关的民谣:黄知州,挂冠印;赈粮谷,救万民……

黄槐以黄山的名字,出现在远山远水的韶托。

黄山是徽州境内的一座名山。以山为名,说明他对朝廷和功名已不敢再有奢望。作为一名隐士而不是进士,他努力效仿晋人陶渊明的淡泊名利与寄情山水,临溪钓鲤,举杯邀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整理自己的思绪。等到心完全静且净的状态时,黄山感觉到眼下的生活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境界,散淡、逍遥。

从民到官,再从官到民,虽然身份换转,但“民为贵”始终都是黄山的“民本”理念,即使回到家乡,他也还是不忘为百姓谋福祉。

黄山归隐后济民的事迹首先是除兽害,护家园。山深林密的寿宁,虎豹横行,豺狼出没。明末的知县冯梦龙在任职期间曾率兵丁、猎户围剿老虎。黄山为保一方平安,组织了狩猎队,设阱陷虎豹、张弓射豺狼。至此,山村兽迹消遁,人畜安泰。同时,他还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到鹤溪,带领村民筑坝、修渠,将望天田改造为旱涝保收田。

其次是设学馆,授学业。他游猎至鹤溪(今托溪乡境内),见村前溪水清澈,鱼翔浅底;村后峭壁如削,岩峰凌云,更有祥云缭绕,瑞气蒸腾,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于是,黄山从韶托迁徙至此,在鹤溪畔结庐,潜心修炼神仙术。

当时的鹤溪,百姓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日子,几乎没人会识文断字,黄山觉得要改变就必须有文化。于是,他在鹤溪设馆授业,延请塾师为孩童启蒙开智,自己也倾其所学,将知识传授给四邻八村的寒门子弟,并为村民答疑解惑。从此,文化种子在鹤溪一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黄山还有个悬壶济世的好名声。当地缺医少药,村民因瘟疫或疾病往往束手无策而坐以待毙,他痛心疾首,运用自己所学的医术救死扶伤,而且分文不取。他研读中医病理,收集民间秘方,还根据当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的放矢,疗疾祛病。据说,他尤其擅长医治风湿伤寒病症,一剂简单的中药,就让病人药到病除。

再就是他的堪舆本领。托溪这一带的民众感知到了黄山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凡事皆求教于他。当地建房修墓,请懂堪舆术的他帮助看风水选方位;有人困顿迷茫,请他卜卦测字,指点迷津……黄山仙逝后,村民将其奉为神仙,“乡人立祠,水旱疫疾。祷之必应。”

黄山的好事做了一桩桩一件件,村民有说不尽的感恩,道不完的戴德。当村民看到他还是单身一人时,都祈祷他快点找个知冷知热、洗衣做饭的身边人。一个偶遇,把黄山的婚姻大事给促成了。在黄山修炼处附近有个叫渔村的村庄,住着一姓邱的老太,其夫早亡。老太膝下有两个女儿,一名秀英,一名翠玉,待字闺中,貌美如花。某日,黄山出游经此。正值午时,黄山口干舌燥,便推开邱家的柴扉,讨碗茶喝。邱家姐妹正在舂米,见有客人光临,忙让座上茶。黄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拾起一支竹枝,向石臼连拂数下。姐妹俩回头一看,米已是雪白,惊奇不已。

见多识广的邱老太猜出了眼前这气度不凡、眉清目秀的人,就是远近闻名的活神仙黄山。平时听多了黄山品行高尚、德馨隽永的故事,今日又见到他彬彬有礼、热心助人的举动,满心欢喜,心头一动,遂将姐妹俩一并嫁给黄山为妻。

至此,黄山人生圆满,功德圆满。

随着清明节的到来,圈石村的黄山公墓和遍布各地的黄山公庙又热闹起来了,来自闽东北、浙西南各地的信众络绎不绝到这里祭拜,祈福祉,求平安。八百多年来,黄山公为民请命,积德行善,扶正祛邪的精神被社会普遍认同,成为具有特殊内涵的地方文化遗产。

黄山由人成神,成为了黄山公。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的传说。说他修炼仙术,得道升天,成为了人们供奉祭拜的一尊地方神。

数十年来,黄山在鹤溪苦修不掇,当他自知修炼即将圆满时,便嘱咐妻子,在其逝后用石棺坐西朝东葬于圈石村的七星岩下。话毕,溘然长逝。两位夫人含悲忍痛,遵嘱备好石棺,择定九月九日午时安葬。重达数千斤的石棺则由山神、土地神施展神力运至七星岩下,并将黄山生前所用拄杖插于墓旁。那拄杖发芽抽枝,长成为两株紫薇,至今仍生机勃勃、花团锦簇。

相传出殡这天,岩山之巅彩云飘飘,仙乐袅袅。正午时分,一声巨响,只见黄山破棺而出,飘然升天登上金舆,在金牌彩旗簇拥下,渐渐隐入天门。如今岩山石壁上那块形似脚印的痕迹,传说就是他破棺登天时留下的。当地村民将岩山命名为黄山仙岩。那无形的精神透过这有形的物质,反映出地方神的独到色彩。黄山,这位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已然成了村民们“水旱疫疾,祷之必应”的地方神而久久留存。每年的九月九,村民都会不约而同到黄山仙岩点烛焚香,供献三牲五果祭祀。

黄山羽化成仙后,在民间成为一尊显神。于是,闽浙边界的村民为他修建庙宇,广大信众到黄山公庙求祈福祉、求取功名、求医问病、求财求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构建乡土社会和谐向善的重要基础。据统计,浙南温州、浙西丽水、闽北建阳、政和及闽东各县已知的黄山公庙宇就有三百多座,信众两千多万。

每年的九月九,托溪等村都要举行隆重的黄山公祭典巡游仪俗。巡游仪俗包括起驾安奉、请神献供、起马回銮等程序。每村接神仪队都要备神舆、銮驾执事、开路旗、锣鼓、龙伞及供品等。在鼓乐声中,将乘坐八抬大轿的黄山公金身神像迎进村里,信众沿途焚香跪拜。八百多年来,村民们承前启后,乐此不疲。由此可见,其民间信仰的影响十分深远;其民俗文化的内涵极其厚重。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和联想。闽东几乎各县都有由人到神的地方神,周宁有林公,古田有临水夫人,福鼎有太姥娘娘,屏南有车山公,柘荣有马仙,蕉城有斗姆娘娘……这些神的出现,都与当地多发的灾害、瘟疫等有关,在无力抗拒的情况下,人们便将希望寄托在那些为民除害、救民脱难的高人身上。一旦他们仙逝后,即刻被百姓崇敬为神。这些神最初的指向是单一的,比如黄山公,最初只是狩猎保护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显灵的效果,使这些单一的地方神功能外延,最终成为了无所不能的万能神。这不能不说是民间信仰的根深蒂固与枝繁叶茂。

神,其实是人造的。黄山公由人到神,民众对于他的信仰,表达的正是安居乐业、家庭美满、人财两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

黄公在上。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黄山公民间信仰,正是人类祈求美好愿望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 林芝

猜你喜欢

寿宁徽州黄山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徽州绿荫
黄山冬之恋
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
华丽天成的寿宁石雕艺术
行走寿宁
聚焦寿宁 打造生态新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