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与公共图书馆文化的解读

2013-11-15李金荣

图书与情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维度图书馆人类

李金荣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400)

1 引言

在我国,人们对文化的解释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也是主流的文化观,是把以精神活动为主体的人类活动和产物(成果)称之为文化。如影视创作与作品,美术活动与作品,文学写作与作品,歌舞、戏剧编排与作品,图书馆和博物馆及其活动等等,名之曰“狭义文化”;除此之外的其他活动尽管也充满着精神与智慧的活动及结果,却被排斥于“文化”的范围之外。其次,是部分民众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各类知识与科学技能的代名词,认为能够运用文字符号并以之为工具掌握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有文化的人,其余的人则是没有文化的人。第三种文化观是第二种文化观的衍生物,认为经历了一定学历教育,并取得了各类学历文凭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没有经历过学历教育的人就是没文化的人。第四种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人、团体、阶层,以至于国家和社会,在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所有活动,及这些活动所生成的结果,即就是人类的个体与团体生存发展(生活生产)的方式及其产物。本人认为,准确地诠释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才能有助于人们准确地理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同时,也为解读图书馆文化提供基础,并为之不断进步而努力。

2 什么是文化

文化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所有的个人、阶层、民族、国家,以致更大范围的不同的群体,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各具特色、形式各异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这些被各活动主体所拥有并应用的活动或生活生产的方式及其成果,就是他们各自拥有的文化。

2.1 中国学人心中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十分悠久的词汇。古人的“文化”内涵与今人的“文化”内涵既有关联,又有差异。我国最早具有 “文化”这一含义的文献是《周易·贲卦》,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即观察天象,探讨天气季节的变化,观察人们风俗习惯,引导民众建立一个和谐天下。《周易》中的“化成”一词与今日学界对 “文化”部分功能的表述已无大的差异。汉代刘向 《说苑·指武》载:“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所指的“文化”是占领者用一种怀柔政策和怀柔手段感化被占领区民众的行为方式。晋代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说:“史有文质,辞有详略”。文,即文采,修饰之意,更有今人狭义文化的含义;质,即朴素,本原和本质之意。“文”是本意为人类用符号图画传递精神理念和精神活动产物的工具,后来指事物达到一定的“雅致”程度;而“质”则是一种客观质朴的本原存在,与“文”相对。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精确地提到“文化”的内涵与作用是:“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含义就是把上天、神灵的美好理念推向社会,化育成良好的民情风俗;向天下广布优良的文明成果,培育文明的社会(在古人的意识里,上天和神灵就是普世的公理)。尽管中国古人对文化没有做出学术化的定义,但他们基本确立了“文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纵观古人的“文化”观可知,文化就是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推动自身和社会向着更高的文明阶段迈进的一种活动。用人类取得的“文明成就”,“化成(化育)”出美好的社会和生活,是中国古人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人们认识到了文化及其“文化学”在社会进步中的重大意义,多位先贤展开了对文化的学术研究,使“文化学”在中国成了一门显学。为中国社会文化走上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梁启超先生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人心智思维的内容和产物,梁启超先生十分注重文化的精神能动性和其积极价值。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一直主张用文化复兴来实现中国复兴,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即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经济、政治无所不包。”意指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文化的范畴。一直主张中国走民主宪政强国之路的胡适先生主张:“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生活方式就是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文化。陈独秀先生认为:“文化的内容,是包含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等。”陈先生属于思维、艺术即文化的狭义文化论者。为我国现代文化学建立做出积极贡献的陈序经先生定义文化为:“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生活的努力的工具和结果。”陈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一种工具。另一学者黄文山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类的需求,在交互作用中,根据某种物质环境,由动作、思想,和创造生产出来的伟大的丛体或体系。”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文化者,人类心力所造作以调适于环境之产物也。人类造文化,积文化,传文化,即用文化,行文化,于是人类不能离文化,于是文化为人类之一种势力,一种支配之势力。举人类全体生活各部,莫不有文化贯彻,莫不为文化支配。……由此言之,人类满足需要,解除侵迫,以调适环境而求生存者,其枢纽惟在文化。”郁达夫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则凡一切自然界物,曾经过人力修造改进的东西,都是文化货物。 ”

纵观先贤们的文化观点可以得知,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既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也包括人的物质活动,更包括这些活动的产品,因为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本来就是水乳交融地集合于一体,不可能完全切割开来。在先贤们的文化概念中,尤以梁漱溟、胡适、陈独秀、程序经、黄文山、孙本文诸先生的表述最为精当,万变不离其宗,文化就是人类所从事的所有活动和这些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在一定的时空之内某种文化体具有大致相同特征的同时,不同的个人和群体拥有的文化则存在着内涵与质量的差异,即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所有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个人和团体都有其文化的内涵,差异只在于所有文化的内容结构与文明程度。

近三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高潮迭兴,为中国 “文化学”和文化实践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普及最广、最具影响力的大型辞书《辞海》(1979年版)对文化所做的定义,象征着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学研究的水准和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该书用简略的二十余字对这一显学作了如下定义:“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明确地指出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创造的产物;其次,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一定义的长处是继承了“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及其产物”的核心观念,但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缺陷。首先,认为文化是单一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判断是片面的。文化是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及其结果,活动内容十分庞杂,其结果也是良莠不等,有些活动和其结果对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可以说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有些活动和其结果不仅对人类无益而且有害,“文化即财富”的观点有失偏颇。其二,过于简略,“文化”及其“文化学”在学术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国际大型辞书对该词条都十分重视,予以大量的介绍和描述。《辞海》(1979年版)对“文化”的介绍极度简略,反映了当时国内学术界对“文化”和“文化学”研究的薄弱现状。第三,文化既包括个体、社会活动创造的结果,更包括人与社会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只有文化运动的过程,然后才会有文化的结果。1979年版《辞海》忽略了这一内容。

与此相反,我国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在当时就对文化有着深刻而形象的阐述:“黑猩猩没有,而人类能有的知识和事物都是人类文化。”意即人类所有的活动和这些活动的结果都属文化的范畴。周先生还指出:“人类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在聚合运动中进步的,部落文化聚合成城邦文化,聚合成国家文化,聚合成多国区域文化,聚合成国际现代文化。先进国家行之有效,权威学者一致公认,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知识和事物,就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周先生的文化观告诉人们:(1)文化是人的全部活动和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所有结果,文化是追求文明的人类所独有的内涵;(2)人类是不断生长、发展和变化着的有机体,人们的某些活动既可以使自己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得以进步,某些活动也会导致自己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倒退;(3)不同文化体之间能够彼此沟通与整合,用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和共同需求的文化内容形成具有普世价值的先进文化。

2009年版的 《辞海》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其不足,《辞海》(2009年版)关于“文化”做出的定义和义项陈述有了巨大的进步:

“1.[culture]∶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

2.[civilization]∶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如)中国文化。

3.[literacy]∶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

2009版《辞海》用事实列举和理论概括并用的方式,告诉人们一个立体的文化概念,即文化是人们所从事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及其这些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2009年版《辞海》的文化定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判断。(1)文化是人类的活动和及其活动结果的综合物,思维活动的方式决定文化的基本特征。(2)2009年版《辞海》依旧认为,文化只包含人类活动中具有正面价值的内容,非正面价值的活动和结果则不属文化的范畴。可以看出,从1979年版《辞海》到2009年版《辞海》关于文化的定义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在其核心内容的表述上仍然存在着但凡文化活动都是积极的,其结果都是“财富”的错误认识。

相对于《辞海》关于“文化”定义的以偏概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化的定义则具有很高的科学理性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该书还从理论上阐明了文化具有两面性的原因:“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该书编撰者确认:文化就是人类活动的总和,文化活动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也就不否认任何一种文化既含有积极价值的“成果与财富”,也含有消极作用的“垃圾与糟粕”,这些消极内容会对社会变迁和人类的进步产生消极作用。这是任何类型的文化必然具有的两面性。对此,我国学者王至元、刘大基对此有着精彩的表述:“文化既有天使,又有恶魔。”这种情况既存在于某一文化的内部,也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间。如果文化没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就无法解释人类社会进程中大量人为制造的问题与灾难。

2.2 国际学术界对于文化概念的认识

相比于中国学科化的文化学百余年的研究历程,西方的文化学研究则有着悠久的历史。17世纪,德国法学家普芬多夫(Pufendorf,Samuel von)首次提出“文化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的观点,在三个世纪前就确立了文化概念的基本框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Fran ois-Marie Arouet) 认为:“文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德国哲学大师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文化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是一个过程,一种转变,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人类文化学的奠基人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德国法学家斯塔姆勒(Rudoif Stammler)认为:“文化不外是在正当的途径上发展人类的能力。”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尔(Clark Wissler)认为所有的文化以一种模式的状态存在,这种模式“包括语言、物质特质、艺术、神话、科学知识、宗教、家庭、社会制度、财产、政府、战争”等等。罗斯(Edward A·Ross)认为:“文化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物质文化易于传播,制度与社会组织较难以传播,因为这些东西会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权力结构。”

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文化是集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于一体的创造行为与结果。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在其《人论》一书中认为:“人的本性就在于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人的本质就存在于不断地创造文化的过程和结果之中。”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及其这些活动的过程、结果和遗存构成了文化的全部。

权威的辞书既是优秀学术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更是那些优秀学术成果的结晶,是最高学术水准的代表。集现代文化研究成果之精华于一身的《韦伯斯特大辞典》对“文化(culture)”一词做了如下定义:

1.cultivation, tillage,养成、培育。

2.the act of developing the intellectual and moral faculties especially by education,通过系统教育使智力和品性得到发展。

3.expert care and training专业化的照顾与训练。

4.(a):enlightenment and excellence of taste acquired by intellectual and aesthetic training,通过智力和情趣的训练使人变得聪明而优秀;

(b):acquaintance with and taste in fine arts,humanities,and broad aspects of science as distinguished from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kills,人文、艺术和科技等广泛领域内的学问和技能。

5.(a):the integrated pattern of human knowledge,belief,and behavior that depends upon the capacity for learning and transmitting knowledge to succeeding generations,人类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形成的知识、信仰、能力和行为模式;

(b):the customary beliefs, social forms, and material traits of a racial, religious, or social group; also :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everyday existence (as diversions or a way of life}shared by people in a place or time(popular culture)(southern culture),种族、宗教团体、社群约定俗称的宗教信仰、社会形态和构成特征;一定地域和时空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特征(如大众文化、南方文化);

(c):the set of shared attitudes, values, goals, and practices that characterizes an institution or organization<a corporate culture focused on the bottom line〉,制度或组织所拥有的态度趋向、价值观、行为目标和具体实践;

(d):the set of values,conventions,or social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field,activity,or societal characteristic,某一系统、机构,或某种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价值观及运作规则。

6.the act or process of cultivating living material(as bacteria or viruses) in prepared nutrientmedia,培育生命的行为和过程。

7.a particular stage, form, or kind of civilization(ancient Greek culture),特定形态和阶段的一种文明(如古希腊文化)。

有“自由百科全书”之誉的维基百科认为:“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维基百科的观点是对所有文化论者关于文化观点的高度集萃,准确而又简洁是这一定义的最大特色。

2.3 关于“文化”的心得

纵观古今中外学者们关于文化概念的论述可以知道,尽管他们基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认识立场阐释了自己关于文化的定义,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梳理他们关于“文化”的纷繁言说,可以看到“文化”清晰的轮廓。

2.3.1 给文化一个定义

通览、综合古今中外学者有关 “文化”的定义,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谓文化就是特定时空范围内个人、团体、阶层、社会或国家所进行的,具有一定目的的自主活动及这些活动所产生结果的综合体。

文化是人类在自己主观意念指引下进行的各类活动及结果,文化既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及精神产品,也包括人类所从事的物质活动和其物质产品。文化是一种由十分庞杂的人类个人、团体和社会所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组成的综合体。文化主要由精神维度、制度维度和器物维度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三者之间又水乳交融地聚合在一起,使文化成为内容繁复神秘的聚合体。

精神维度是一种文化核心和灵魂,决定着该文化的拥有者及该文化本身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其内容指该文化及其拥有者赋予文化活动的价值判断与理想追求,即他们拥有的宗教理念、哲学观及对该文化主体未来的预期目标。文化的精神维度也决定了该文化的拥有者和该文化的文明程度和生命活力。

文化的制度维度,即一定时空特定的个体、团体、阶层、国家,甚至大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不同文化体之间关系的规则体系。文化制度维度的作用是序化和调节人们开展文化活动的范围和方式,其目标在于为实现文化本身和文化拥有者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提供可行的路径和社会保护,即制度是实现文化主体精神目标的体制保障。

文化的器物维度,指动态文化的物化产品,既是文化活动的物质工具,也是文化活动的物质产品。文化的器物维度除彰显文化活动的成果之外,也是文化精神理念和制度体系运行的物化结果。文化的器物维度是支撑和保障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发达充足的器物维度彰显着文化主体所开展文化活动的有效性。

文化体三个维度的内涵职能各有侧重,它们处于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的状态。即文化的精神维度、制度维度依托于文化的器物维度得以存在和运行,器物维度又体现了精神维度和价值维度的目标追求与活动结果。即精神维度的追求在于建立符合自身愿望的制度与器物体系,制度与器物的身上充满着精神理念的内涵,文化的任何一个侧面都充满着文化体自身的特点。

2.3.2 文化存在的两种状态

就其存在状态而言,文化呈现出运动和静止两种类型。动态的文化即指一定的文化主体所从事的文化运动,其作用在于塑造和决定从事文化活动者及其所处社会(国家)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结局。成果(静止)形态的文化就是动态文化运动的结果,是文化精神、制度和器物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产物,也是文化活动最直接的目的和后果。

恩斯特·卡希尔指出,“文化就是人们的劳动创造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已有文化成果的继承,又是利用前人文化生产的成果,创造新型文化成果的过程。”文化系统中的运动与结果,构成了文化的完整体系。文化运动的作用是为了提升文化的文明水准,成果态的文化一是满足了人们的创造欲求和物质需求,二是保证了自己的文化在超时空的延续和发展。

2.3.3 任何一种文化既包含“精华”也有“糟粕”

人类创制文化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十分复杂,加之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已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与限制,也就导致了这一文化活动及其结果的复杂和多元。其表现就是人们进行的文化活动既产出有积极意义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也产生具有负面质性的活动和结果。

此外,由于利益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很多时候人们对文化活动中的许多内容属于“精华”,还是“糟粕”,有着截然相反的判断。甚至随着时空的转换,人们对同一文化内容中“精华”和“糟粕”的质性判断也会发生转变。

一种文化创造和包含的,有利于人的个体和团体完善与发展的“精华”越多,则认同、吸纳该文化的个人和团体就愈加广泛。这种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化就是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反之,一种文化创造与包含的对人的完善与发展有害的“糟粕”越多,该文化的文明水准就越低,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反对和抵制,向先进文化学习,取 “精华”,弃“糟粕”是实现文化进步的唯一途径。

2.3.4 人人都有文化,文明程度各有差异

评判文化质量的唯一标准是该文化运动过程及其运动结果所包含的文明程度,即其思想理念先进性和实践行为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在呈现自身特色的同时与人类先进价值观保持一致,尊重并吸收其它文化的先进内容,使自身得以整合与提高;反之,就是文明水准较低的文化,或者说是有着较大缺陷或质量较差的文化。

文化就是人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及其产物,所有处于一定时空里社会化生存的个体、团体都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即自己的文化。基于各自所处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所拥有资源和对这些资源利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最后造成了其拥有文化的质量差异和其拥有文化的文明程度的参差不齐。在社会生活中,只存在人们拥有的文化形态和质量上的差异,不存在什么人有文化,什么人没文化。

3 公共图书馆及其活动是一种文明程度极高的文化

图书馆是文献大量产生之后,人类解决自己知识信息需求的一种活动和结果。图书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构成了图书馆文化的全部。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则是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工不断分化,社会信息需求日益膨胀和复杂的产物。图书馆活动是人类进入了利用自己编制的符号系统记录和交流文化经验和文化成果的高级文化行为,是人类拥有的文化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和标志。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发展程度,标志着这个民族或国家整体文化达到的文明程度,也是这个民族或者国家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

3.1 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了解中外关于“文化”研究的概况,给属于亚文化的公共图书馆文化一个定义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谓公共图书馆文化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有民众 (包括个人)、阶层,所进行的公共图书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结果的总和。公共图书馆文化既指公民个人、公民社会和国家开展图书馆活动的方式和结果,主要表现为一种处于运动状态中的图书馆活动,可称之为动态的图书馆行为,亦或动态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的另一层含义指一定地域、阶层和国家的民众所拥有的证明图书馆存在的物质状态。

运动之中的图书馆文化属于行为文化 (文化行为),现存的图书馆文化属于结构文化(文化结构)。图书馆的行为文化与结构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一般情况而言行为文化创造结构文化,结构文化制约行为文化,更多时候,二者则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状态,只有二者的相互结合,才能推动图书馆文化健康而快速地发展。

3.2 公共图书馆文化的结构

文化论者认为,文化是一种有机的体系构成,任何一个层级的文化都有其分支结构。文化的分支,亦或某种文化亚系的结构受到其主体文化结构的强大制约,二者呈同构关系。公共图书馆文化是个人、社会、国家文化体中的分支结构,受到所处环境中整个文化体的制约与保护,同样与整体文化呈现出同构关系。这种同构既有结构上的同构,也有质性上的同构,导致了图书馆文化与所处环境的文化结构有着相近,甚至相同的发展状态。

(1)公共图书馆文化的精神维度。公共图书馆的精神维度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公众、社会、国家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职业目标和价值理念。不同时空的“公共图书馆”在其价值理念上有着不同的追求。世界上最早大批量出现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公共图书馆,是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寺庙图书馆,其追求的价值理念是“真主至上,传递真主的声音,把知识传递给每一个想拥有他的人”,对广大民众不分身份、平等开放的同时,且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态度,即使后世,许多公共图书馆仍然深受阿拉伯伊斯兰图书馆的影响,“宗教神圣,读者至上”仍然是自己的立馆宗旨。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基于其主体文化的价值理念,“尊重个体权利,保护信息自由”成为其公共图书馆价值准则。广泛普及、信息自由、方便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具有“牧民资治”悠久传统的东亚地区,始终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与“管理”,公共图书馆从诞生伊始就承担起了“教育民众”的使命。如果社会管理者认为其对民众的“教育”作用不明显时,公共图书馆即告阙如。

(2)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制度纬度。制度是特定社会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习俗、理念、法律、规章及其实施机制的总和。正常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是一种有着特定目标的社会化的活动,强大、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各种文化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公共图书馆制度维度的首要内容是特定区域内民众整体文化中的公共图书馆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既包含民众的公共图书馆需求与认可,也包含民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具体实践。民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与认可的本质是他们对知识信息的认可与需求;敬惜字纸、追求知识与文化文明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也是中国图书馆(藏书楼)的精神理性和无形制度之一种。其次是保障其宏观运作的专业法律,这种法律是立足于宪法精神的下位法规,是宪法关于民众的知识信息权利的专业化的保障措施,其作用就在保障民众与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图书馆活动得以正常健康地进行。再次是支持保护公共图书馆和图其从业人员进行图书馆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它们规范制约着每一个图书馆的正常进行,以使社会的图书馆理念化作具体的现实。

(3)公共图书馆文化的物质维度。图书馆的物质维度是图书馆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各类实物,是民众和社会开展公共图书馆活动的物质基础。公共图书馆的物质维度包括它所拥有的各类文献、设备和它开展活动的建筑空间。这些由图书文献、工作设备和活动空间及其以之为依托而展开的活动,成为体现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存在实体。在图书馆的物质体系中,其骨干与核心是各类承载知识信息的文献载体,设备与空间则是文献得以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公共图书馆各有其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于它们的价值理念、制度法规和职业方法之中,实体物质的设计和形态结构更是形象地展示了它的文化特点。纵观中外的公共图书馆,不同形态文化的公共图书馆不仅其价值观和职业理念有差异,即使物质性的文献载体形态、设备与建筑也呈现出强烈的母体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既是其建设者刻意的文化追求、也是其文化本性的自然流露。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图书馆呈现出的综合状态就是它的文化特色,也就是其文化内涵的体现。

3.3 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功能

文化论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多功能的体系。文化结构的庞大复杂决定了文化功能的丰富而多样。公共图书馆就是整个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整个文化体所需要的特定功能。这些功能及其效率是其文化主体的其它分支体系所不能替代的。做为文化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价值就在于对人类积累的文化精粹文献信息有效的长时间保存与大范围的传递。

(1)图书馆的文化精萃的累积功能。居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理念和保障其精神理念实现的制度,是整个文化结构中的精萃。使这些精萃得以在较大范围的时空里保存,使今人和后人从同侪和先人的文化活动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工具,就是种类与数量十分庞杂的各类文献信息及其载体。图书馆就是最合理,最有效率地让人类创造的文化精萃得以长期保存与积累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装置。历史的经验多次地证明,每一次以记录知识信息为使命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即标志着人类社会发生全面进步的工具的产生,更标志着人类文化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图书馆是人类信息活动的主要工具之一,人类在信息领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在图书馆得到应用,反过来图书馆又为人类的文化进步做出自己积极而独特的贡献。

(2)图书馆文化的文明传播功能。与作为其母体的文献一样,作为文献机构的公共图书馆除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精萃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功能就是纵横传递、广泛散布人类创造的文化精萃,为人类持续不断的文化创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图书馆文化的信息传布方式有两种类型:首先,是图书馆在相同时空对文化信息的横向传布。图书馆文化对母体文化精萃的横向传播,既有在同一文化范畴内部的传播与发散,也有在不同文化体之间开展的文化精萃的交流与传播。横向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快速及时地传播各类文化精萃,加快文化交流与创造的速率,使更多更新的文化成果得以问世,提升和丰富文化的文明质量和发展水准。其次,是图书馆纵向传播文化,其职能主要体现于不同时空文化体之间的文化传布,属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范畴,其目的在于让人类永远记住前人在创造文化过程中得到的成功经验和痛苦教训,使人类未来文化创造的道路尽可能地变得平坦。

(3)图书馆文化的文化昭示与文化引导作用。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文化、推动文化进步的历史。从以往和即时的文化体中吸收文化养分既是一种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向往文明,接受文明熏陶的光荣和标志。利用图书馆、普及图书馆既是文化创造者吸收文化精华的实际需要,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文明水准达到较高状态的标志,对此具有较高文化文明的个人与种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发达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就是国民和国家文化发展状态的重要证明。

[1]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EB/OL].[2011-12-13].http//www.newsmth.net/bbsanc.php path.

[2]晁天义.论《春秋》的性质[EB/OL].[2011-12-13].http://www.17k.com/chapter.

[3]曾艳兵.“文化”是什么[EB/OL].[2011-12-13]..http//www.ndcnc.gov.cn/datahb/opus/datalib.

[4]老雷.文化是个时代感很强的动名词[EB/OL].[2011-10-26].http//club.sohu.com.

[5]《辞海》编辑委员会.文化·辞海[M].《辞海》出版社,1979.

[6]周有光.人类文化的结构形式[J].群言,2003,(5),38-41.

[7]《辞海》编辑委员会.文化·辞海[M].《辞海》出版社,2009,9.

[8]李志平.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化[EB/OL].[2011-12-13].http://art.tze.cn/Refbook/entry.aspx bi=.

[9]王至元,刘大基.文化学与文化概念[J].北京社会科学,1986:(2),12-24.

[10]林坚.文化学研究现状和理论框架[EB/OL].[2011-12-13].http//isbrt.ruc.edu.cn/rwlh/html.

[11]恩斯特·卡希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2]The Merriam-Webster Unabridged Dictionary.culture[EB/OL].[2011-12-13]..http//www.wordcentral.com.

[13]维基百科.文化[EB/OL].[2011-12-13].http//zh.wikipe dia.org/wiki/%E6%96%87%E5%8c%96.

[14]林坚.文化概念演变及其文化学研究历程[J].文化学刊,2007,(4):7-18.

[15]白岩松.体验美国的公共图书馆[EB/OL].[2011-12-13].http//blog.sina.com.cn/baiyansong.

[16]里比·穆斯塔法·伊莱亚.李金荣译.阿拉伯—伊斯兰图书馆史(公元7-14世纪)[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2,(3)

[17]张层林.《中国大百科全书》与《大美百科全书》的专业对读[J].图书与情报,2003,(3).

[18]肖希明.先进文化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J].图书馆,2004,(4):6-9.

[19]贺子岳.图书馆组织文化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16-20.

[20]王子舟.图书馆产生特点与演进路径[J].图书馆论坛,2007,(6):37-42.

[21]范并思.图书馆精神学习札记[J].图书与情报,2006,(6):7-9,16.

猜你喜欢

维度图书馆人类
如何促进我国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基于FSO框架的分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图书馆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