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医道

2013-11-14郁曾全

雨花 2013年8期
关键词:分子病人医院

●郁曾全

父亲的医道

●郁曾全

父亲1199岁挂牌行医,直到9922岁高龄去世前还坚持每天门诊,耳聪目明,读书看报不用眼镜。

父亲郁祖祺的医道在江南一带很出名的。因为中年时就满头白发,当地人都叫父亲“白发神医”。父亲过世已十几年了,而他的医道还留在人间。

父亲19岁挂牌行医,直到92岁高龄去世前还坚持每天门诊,耳聪目明,读书看报不用眼镜。

父亲治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病人开口,只要经他搭脉,他就能讲出病人的毛病。解放前,江阴一位妇女因怀孕打胎,胎儿死在腹中,这位妇女也由此呼吸停止,经当地名医救治无效。第三天正准备入棺下殓时,有人将我父亲请去,说是死马当活马医。父亲去后,见“死者”容颜不变,如活时一样。父亲搭脉后吩咐家属将其衣裤解开,父亲拿起金针在病人的关元穴上猛扎一针,并捻转多时后留针穴位。半小时后,死者下身喷出一股瘀血,竟神奇般地坐了起来。这位妇女现在还健在。父亲的医誉从此日隆。

无锡农村有一女孩,长到16岁时仍不见发育,且经常出现肚子剧痛。吃了父亲开的三副药后,屙出许多怪虫,肚子再也不痛了,身体也开始发育了。我的表姐夫是农民,身强力壮。有一天独自到我家找父亲看病,说是近日感觉有些发热乏力。父亲搭脉后立即让他去医院住院,药也没开,并迅速通知我姑妈到医院准备后事。一个好端端步行二十几里路的壮年,三天后就死在医院了。原来父亲搭脉后知道是死脉,无药可救。我家后院住着一户人家,老人身体日见萎靡,他家人请父亲去诊治,父亲搭脉后也没开方,只告诉他们家人,你们准备哭吧。待父亲回到自己家中刚坐下,果然就传来了他们家人的哭声。真神。

父亲也常为高干看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州军分区谭成章政委得了一种怪病,一个星期没有大小便,腹胀如鼓。急召我父亲面诊。父亲亲诊后了解到病人一周前吃了牛肉,就派人去乡下取鲜稻草作为药引,一副药下去,政委腹中便咕咕作响,随即连连放屁,两便皆通了,鼓胀的肚子就消了下去。原来《本草纲目》有云:稻草能理气消积。父亲对《本草纲目》的研读,虽不能说是倒背如流,但也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只要你报出一味药名,他就能告诉你在第几卷第几页上,屡试不爽,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帅夫人得了心绞痛,每周请八国医学专家会诊一次,依然久治不愈,长年卧床。后来,中央派人请父亲赴京为叶帅夫人治病。父亲开了一张奇特的处方,秘书跑遍京城多家中药房才配齐了药。三副药下去,叶帅夫人竟能下床行走了。为此,中央拟调父亲去中医研究院工作,住房、家具都已准备好,连南方人在北方生活的细节都考虑周全了。但父亲割舍不掉他的乡下病人,在京呆了一个多月还是回来了。在父亲的眼里,无论是高干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请他看病,就都是他的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父亲一辈子不过问政治,也不懂人情世故。凡到他那里看病都要排队候诊,不管是领导还是百姓。当时县卫生局一位领导,到父亲那里看病,因为病人太多,想插个队先看一下,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可父亲还是让他按号就诊。这位领导看完病就到医院领导那里告了父亲一状。不过因为这位领导得的是癔病,每次发病只有父亲才能帮他看好,所以他对父亲也奈何不得。以后每次看病父亲依然是让他排队候诊,当然父亲还是尽心尽责地为他治疗。这就是父亲的医道。

父亲医道好,自然也会引起同行的嫉妒。“文革”开始,当时医院负责业务的领导通知父亲去所属派出所开会。父亲不知其中的玄机,就去了趟派出所。派出所告诉父亲以后每月几号都要到这里报到学习。父亲对政治一窍不通,又胆小怕事,总是每月去一次派出所报到学习。而当时去派出所报到学习的人都是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四类分子”。就这样父亲无缘无故地成了“四类分子”。当时“四类分子”及其家属在社会上是抬不起头的,是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文革”中凡是“四类分子”都要在单位门口挂牌示众,父亲当然也在其中了。只是示众的时间比别人短,因为百余号病人早已在诊室排队等候父亲看病了。父亲的病人大多是乡下农民,医院不会去得罪贫下中农,只是让父亲象征性地在医院门口挂牌示众几分钟,就让父亲先回诊室看病。这些也得益于父亲高超的医术和在病人中良好的口碑。“文革”后期,因为父亲表现好,医院为父亲办了“摘帽”,还在医院门口贴了“摘帽”告示。“文革”结束后,我们向医院提出平反,医院复查后,答复说没人给父亲戴过“四类分子”帽子。既然没给父亲戴帽,怎么会在医院门口贴上“摘帽”告示呢?真是奇了怪了!莫非是父亲觉得头上有点冷,自己拿个“四类分子”帽子戴上了?殊不知,“四类分子”的帽子在“文革”期间压得我们全家喘不过气抬不起头。只要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人,都知道“四类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境遇。

父亲92岁时还在门诊,他的长寿得益于他平和的心态。父亲从没与任何人发过脾气,红过脸。他曾经说过,谁要是把口水吐到你脸上,你就自己掏出手巾擦擦。父亲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国事家事从不过问。父亲的习性很特别。午餐、晚餐都要喝酒,酒量很大,但从不喝醉。而且父亲只吃荤菜,基本不吃素菜。除了三餐,不吃任何零食、水果。下午也从不午休,每天看一份《参考消息》,但从不见他发表什么评论,也不知他究竟看进去了什么。但一天两包烟是必需的,看病时一手搭脉,一手拿烟,夹烟的两个指头被烟熏得蜡黄。父亲不喜欢动,喜欢静,静得出奇。他说和尚长寿,靠得就是静功。父亲在家就静坐在沙发上,从不迈出前门后门。就连吃饭夹菜,也只夹自己面前的几个菜,从不伸手去夹离自己远一点的菜。当时中央电视台想对父亲作一次健康专访,听了父亲的情况,觉得父亲长寿的秘诀与现代健康医学完全相左,只能作罢。

父亲的医誉在江南一带家喻户晓。记得有一次我陪父亲去市人民医院看望一位亲戚,得知父亲的到来,整个楼道的病房门口全部站立着病人家属,他们都急切地要求父亲进去为自己的亲人看病。那情景至今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在父亲病重住院抢救时,仍有不少病人天天跑来病房,祈求父亲早日康复,继续为他们治病。而父亲在昏迷中仍喃喃地说着“把舌苔伸出来”等等的问诊的话,令在场的医护人员感动不已。父亲一生治愈了万千病人,而病人给了父亲历久不衰的医誉。

父亲非常善良、仁慈,脾气非常温和。但碰到一些老年病人来看病,讲到子女的不孝时,父亲也会忿忿不平。对贫苦的病人,父亲不仅不收他们的诊金,还让药房不收药钱,由父亲代付。父亲的善良也体现在了对待贫穷学子的身上。当父亲得知街道有一位学生因贫上不起学时,竟然一人不顾自己80多高龄跑到了这位学生五楼的家中,给了他们五百元钱。第二天一早,学生的母亲来我家敲门,当时父亲还未起床,那位母亲径直走到父亲的床前,突然下跪致谢。这时,我们才知道父亲做的善事。五百元虽然不多,但80多高龄的父亲要爬上五楼,悄悄送上自己的关爱,是多么的不易啊。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的人,因此才得到了老百姓衷心的信任。

救苦救难、心无杂念、与世无争,一心只钻研医道,所以父亲的医道长留人间。

猜你喜欢

分子病人医院
谁是病人
走出引力与斥力的误区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对比学习“分子”和“原子”
病人膏育
萌萌兔医院
还能活多久
臭氧分子如是说
认一认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