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年代《手稿》讨论述议

2013-11-14丁国旗

中国文学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手稿人道主义异化

丁国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北京 10073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刚刚度过了一个荒谬的年代,整个民族都处在对刚刚结束的时代的反省中,而文学艺术则以其独特的感性形式作了这场反省的先导。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成为人们唯一确定的理解方式。然而,由于在理论上登峰造极的推动,这一对马克思思想的“唯一确定的”理解和叙述方式,最终对中华民族造成了灾难性的伤害。因此,在人们对刚刚结束的时代进行反思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的反思,也成为反思的内容之一。于是,马克思对于人的问题的关注,就成为这种反思结果的重要收获,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探讨几乎吸引了当时所有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热情。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其早期著作的重要文献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仅1979年至1980年就有近百篇讨论文章。然而,伴随着对《手稿》中“人性”、“人道主义”等人学思想的研究与论争,《手稿》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成熟作品成为理论界探讨的中心问题。因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建立于其上的一切讨论就都会丧失应有的意义与价值,由此所构建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美学思想就会轰然坍塌。

关于《手稿》是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讨论。1978年,蔡仪完成了《<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探》一文,该文指出早期马克思尚未摆脱人本主义的影响,“即使他的人本主义已有了新的内容,也就是表示他的一只脚已向前跨出了一步;而根本上还是人本主义,也就是另一只脚还是牢牢地站在费尔巴哈的观点上。”文章还批评一些人把“人化了的自然”等观点作为美学理论出发点的错误。1982年,蔡仪又在《文艺研究》发表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成熟的主要标志——<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和《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然人化”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下篇)两篇文章,继续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再探》一文从1978年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探》一文所引发的问题谈起,就《初探》一文未尽的话题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主要论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文章认为,只有《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才是“成熟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而《手稿》所表现的马克思当时的思想,是在《德法年鉴》的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有些论述是唯物主义的,可惜没有得到发挥,以致湮没在大量的人本主义的空论中了。”《再探》(下篇)紧承《再探》一文而写,就人们所最关心而有兴趣的三个问题“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然人化”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探求它们同马克思主义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文章始终相信,“《手稿》确是突出地表现人本主义的思想倾向,决不是已经成熟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总的说来,人本主义原则是它的根本思想。”

1983年,蔡仪再发文章,更为详细地论证自己关于《手稿》是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基本看法。《<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吗?》一文针对朱光潜、郑涌、刘纲纪等人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回应。朱光潜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生产劳动引申出人的社会性,又从人的社会性引申出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这条贯串全部手稿中的红线的。”郑涌认为,“‘劳动’、劳动的‘异化’以及异化的‘扬弃’,也是马克思这部手稿的三个基木概念;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原理,正是由这三个基本概念构成的。”“马克思的《手稿》正是把‘劳动’、‘异化’和‘扬弃’三个基本概念放回经济学之中,把它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从而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刘纲纪认为:“在《手稿》中,马克思处处从劳动、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去说明人的本质,这和费尔巴哈处处用‘理性意志’、‘心’、用‘爱’去说明人的本质是根本不同的,这就是《手稿》已越出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最根本的标志。”针对这些观点,蔡仪从“劳动”、“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或“人的本质异化”、“实践”或“实践观点”等概念入手进行分析认为,“这些概念诚然是《手稿》中的基本概念,却没有一个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相反的,它们大致与费尔巴哈的概念在用法和意义上完全一致或非常接近,它们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因而也不能由此论证《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关于 < 经济学- 哲学手稿 > 讨论中的三个问题》一文中,蔡仪认为,《手稿》讨论已经四五年了,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说清,为此他从三个问题展开论述:一,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怎样论述他的基本观点的?二,应该怎样评价《手稿》?三,应该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作者认为,《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著作,无论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或历史观点,都基本上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在世界观的基本观点上是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而在历史观点上则基本上是人本主义的。”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文章认为,想从青年马克思的《手稿》中采取人道主义原则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显然是不妥的。“因为马克思正是在克服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进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现在想要提倡‘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质上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回到人道主义去。这决不是发展,而是倒退,也就是取消马克思主义。”

与蔡仪看法基本一致,何国瑞从马克思当时的思想和以后的自我评价、《手稿》对于人的实际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对待《手稿》的态度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也得出了《手稿》并非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这一结论。文章认为,“《手稿》中所理解的人并不是现实的、历史发展的人;《手稿》并没有批判、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因而《手稿》对于人道主义的肯定,根本不能作为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论据。”孟宪鸿撰文也表达了相近的看法,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在创立新理论时,第一次试图从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角度,对共产主义理论基础作出系统论证的著作。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首创了一个崭新的劳动异化概念,以表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即人剥削人的现象,由此进而引出异化理论(人的本质及其丧失和复归),并把它作为决定自己理论一般结构的方法论的原则。虽然《手稿》包含有许多马克思已初步形成的新的原则和见解,但受着严重的旧世界观的影响,特别是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对于蔡仪的观点,郭因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美学》一文中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文章首先就“异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手稿》中“劳动的异化”所包含的四层意思: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类的异化、“人从人那里的异化”。然后,文章就“异化理论是不是马克思成熟的思想”发表了看法:“我们认为,从《手稿》到《资本论》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手稿》的思想,是成熟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关于《手稿》与美学的关系,作者认为,不妨把《手稿》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础”,而《手稿》与美学的关系可以集中在这样三个问题上:第一,“人的对象化”“自然人化”的观点解决了美在哪里的问题。第二,关于共产主义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的论点解决了美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劳动创造美”,“按美的规律来造形”,人性的异化与复归这些论点则实际上是对美学的对象、任务、体系提出了要求。文章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证与说明。对于蔡仪和郭因的观点,刘志洪《也论<手稿>的异化观——与蔡仪、郭因同志商榷》一文,认为蔡、郭的观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观”,认为,第一,马克思的异化观主要是政治经济学范畴与意义上的异化观,尽管它含有一定的哲学意味。第二,异化现象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文章不同意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异化观是所谓“空洞抽象而毫无意义”或“不切实际而根本错误”(蔡仪)的说法,也不同意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成熟的思想”或“成熟的马克思主义”(郭因)的看法,而认为“《手稿》的异化观是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

随着讨论文章的不断增多,关于《手稿》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了。康电认为,《手稿》自从1932年全文发表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就极不一致。有的因其不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予以贬低,有的则尽力拔高,借青年马克思以反对老年马克思。还有的同志认为《手稿》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马克思一贯的思想,主张只有一个马克思,没有青年和老年之分。康电认为,贬低和拔高都是不对的,认为一个马克思没有早期和成熟时期的区别,也是值得商榷的。作者认为,“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一贯的思想,但在成熟时期,他不再从人道主义的观点(即人性异化及其复归的观点)来论证人的解放,而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来论证人的解放,把人的解放的条件归结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黄克剑在《巴黎手稿和<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截然不同”么?——就童星对薛德震文章商榷的商榷》一文与童星就以下问题进行商榷:一,从马克思的总的思想发展进程看,巴黎手稿和《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是相通的,还是“截然不同”的?二,巴黎手稿的异化劳动范畴,是建立在“完全经验的分析”(马克思语)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以高度完善化了的人作为人的原型”的基础上?三,巴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范畴,是“直接接过了费尔巴哈的异化武器”,还是对费尔巴哈的异化范畴的扬弃?童星认为,巴黎手稿中的异化范畴同《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截然不同”或有“质的差异”,认为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论述的异化劳动范畴是以费尔巴哈为出发点,“以高度完善化了的人作为人的原型”的,因此同这种异化范畴相适应的共产主义学说还只是“逻辑的产物、伦理的要求和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直接延伸”。对此,黄克剑认为,童星的文章虽对于“巴黎手稿”及其所提出的异化劳动范畴不无善心,但留给人的疑窦却实在难以尽释。文章就此展开论述,对童星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樊篱《论<手稿>中的人道主义问题》一文主要区分了马克思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与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不同之处,即:对于什么是人的本质的看法不同,人性异化的内容不同,消灭异化的手段不同,追求的目的也不同。由此,作者认为,那种认为《手稿》中所说的人道主义等同于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当然,在作者看来,《手稿》也还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对于《手稿》问题的探讨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以上所论之外,还有以下问题值得一说。首先,对《手稿》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探讨。张志忠、孙恭恒在承认《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手稿》中的具体论述,得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看法。“马克思是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考察人,他在《资本论》中说,首先要考察一般的人性,然后才能考察具体地变化了的人性,在《手稿》中所进行的正是这种一般的考察。不但是从人的发展过程去考察,还从人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人与生物、动物的异同比较中去考察,因而更具有科学的抽象性。”针对围绕《手稿》所展开的讨论,叶林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本学和人性论争论的实质,《手稿》中的人本学思想内容,必须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理论三个方面对《手稿》中的人本思想进行了论述。此外,该文还从词源学和翻译学角度,谈了应该如何区分对于“人本学”、“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解问题,阐明了《手稿》中值得肯定的人本学思想。另外,王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一文论述了《手稿》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

对《手稿》中美学问题的探讨是这场大讨论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因为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生活和生命本质、人所特有的生产特征等方面出发,指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一重要论断;同时也因为,手稿中所提到的“异化劳动”、“感性”、“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等概念,对于理解与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前所论,蔡仪关于《手稿》的几篇讨论文章,还有郭因的文章等,就是从美学的角度对《手稿》的主要部分和基本倾向所进行的考察。蔡仪还专门写过一篇长文《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具体探讨《手稿》中的美学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评了以苏联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所谓实践观点的美学,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客观事物的美及美的规律的思想。蔡仪的这篇文章,同样引起了学界的争论。朱狄针对蔡仪不同意用实践观点来解释美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回应。一,蔡仪同志究竟要“清理什么”?二,“人化了的自然界”还需要寻找么?三,被蔡仪同志“异化”掉了的“对象化”概念。四,关于“美的规律”。在同期《美学论丛》杂志上,陈望衡的《试论马克思实践的美学——兼与蔡仪先生商榷》一文,就如何理解“自然人化”和“人的对象化”、自然人化与审美的关系、自然是怎样“人化”的、关于“美的规律”、“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最终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精髓。实践不仅是人的一切认识的源泉,也是美的源泉。”另外,张弼《马克思是这样论美吗?——与蔡仪同志商榷》一文也对蔡仪的《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展开讨论。文章指出,蔡仪对原著的解释,不少地方有悖于马克思的原著。为此,作者从四个问题展开论证,反驳了蔡仪的看法。这四个问题是:马克思的著作中能得出私有制基础上的劳动不能创造美的结论吗?能得出美只在自然界事物本身的结论吗?能得出艺术美是纯客观的结论吗?能得出美的规律是典型的结论吗?

针对朱光潜、李泽厚、蔡仪等比较一致地“反对异化劳动能够创造美”以及一些青年学者用大量事实证明“异化劳动能够创造美”的看法,蒋孔阳提出了自己的“二点论”,以区别于以上两种观点。这两点是:“第一,我承认异化劳动能够创造美;第二,异化劳动与人类的自由劳动毕竟不同,它创造美的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阻碍。”文章对这两点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证与说明。

除以上所论及的文章外,王善忠的《也谈“美的规律”》(《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2期)、鲍昌的《<巴黎手稿 >紬义》(《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毛庆其的《论马克思“美的规律”的概念涵义》(《学术月刊》1982年第10期)、刘纲纪的《关于马克思论美》(《哲学研究》1980年第10期)、陆梅林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崛起——<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文艺研究》1982年第5期)、周来祥的《关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学说和美的本质》(《学术月刊》1983年第3期)、冯宪光的《异化与美的创造——再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思想》(《四川大学学报丛刊》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文集第十六集,1983年3月)、赵宪章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美学发现》(《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等,也都从《手稿》研读出发,对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80年代初,关于《手稿》中美学思想讨论是热烈的,这还可以从国内组织的几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表现出来。如1982年8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在哈尔滨召开的年会,就着重探讨了《手稿》中的美学思想问题;1982年9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天津美学学会等联合主办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问题学术讨论会”;198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南宁师范学院等单位在南宁联合召开马克思美学思想讨论会,会上着重就《手稿》的评价、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化自然、实践与审美的关系、美的规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等等。

进入新时期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有两次比较大的讨论,一次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不是“有体系”的讨论,另一次就是这场关于《手稿》问题的讨论。在这场关于《手稿》的讨论中,马克思的“人性”、“人道主义”等人学思想、关于“美的规律”问题等内容,以及“异化劳动”、“感性”、“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自由”等这些关乎马克思对美的理解的重要概念,都得到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综合来说,这两次讨论厘清了许多过去含糊的问题,大大丰富了中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认识,对“后文革”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的起步,对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新的转折性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应该说,80年代对《手稿》的研究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本文以上所论只是就《手稿》在马克思学说中的位置、《手稿》中的人学思想以及美学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粗略考察,所述捉襟见肘,还很不全面,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进行更为系统的论述与研究。

[注释]

①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文在国内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由何思敬译、宗白华校,1956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标题为《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个是由刘丕坤译,1979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标题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79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系根据刘丕坤译文校订而成。

②黄克剑《巴黎手稿和<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截然不同”么?——就童星对薛德震文章商榷的商榷》,《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4期。另薛德震的文章是《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童星的文章是《具体分析马克思早期和后期的异化理论——对薛德震文章的商榷》(《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黄克剑《巴黎手稿和<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截然不同”么?——就童星对薛德震文章商榷的商榷》,《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4期。另薛德震的文章是《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童星的文章是《具体分析马克思早期和后期的异化理论——对薛德震文章的商榷》(《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

〔1〕蔡仪等.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论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蔡仪.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成熟的主要标志——《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上)〔J〕.文艺研究,1982(3).

〔3〕蔡仪.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成熟的主要标志——《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探(下)〔J〕.文艺研究,1982(4).

〔4〕朱光潜.美学拾穗〔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5〕郑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J〕.文学评论,1982(2).

〔6〕刘纲纪.正确评价《经济学-哲学手稿》〔J〕.江汉论坛,1983(1).

〔7〕蔡仪.《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吗?〔J〕.江汉论坛,1983(6).

〔8〕蔡仪.关于《经济学-哲学手稿》讨论中的三个问题〔J〕.学术月刊,1983(8).

〔9〕何国瑞.《手稿》肯定的人道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的〔J〕.江汉论坛,1983(9).

〔10〕孟宪鸿.关于《手稿》的评价问题〔J〕.江汉论坛,1983(10).

〔11〕郭因.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美学〔J〕.文艺研究,1982(3).

〔12〕刘志洪.也论《手稿》的异化观——与蔡仪、郭因同志商榷〔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3).

〔13〕康电.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问题——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社会科学研究,1982(2).

〔14〕樊篱.论《手稿》中的人道主义问题〔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增刊).

〔15〕张志忠、孙恭恒.《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读书札记〔J〕.山西大学学报,1983(2).

〔16〕叶林.人本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学思想内容〔J〕.文艺研究,1983(4).

〔17〕王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J〕.玉林师专学报,1983(1).

〔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9〕蔡仪.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J〕.美学论丛.第一辑.

〔20〕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理论编辑室合编.美学〔J〕.第3期,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1〕张弼.马克思是这样论美吗?——与蔡仪同志商榷〔J〕.北方论丛,1982(4).

〔22〕蒋孔阳.异化劳动能不能创造美?——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J〕.艺谭,1983(1).

〔23〕丁国旗.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论”之争〔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手稿人道主义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作家手稿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跟踪导练(一)5
作家手稿
国际法中的人道主义干涉浅析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