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述略

2013-11-14国家图书馆

新世纪图书馆 2013年6期
关键词:借书陈列流通

王 昭(国家图书馆)

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是民国时期第一个以“流通”命名的图书馆,其图书借阅方式多样且灵活多变,针对社会公众和社会状况及时调整服务方式,使读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该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倡导和培养公众阅读兴趣,是民国时期具有研究价值的图书馆。对于现代图书馆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培养公众阅读兴趣和习惯等具有借鉴作用。

1 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概况

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由邮局职员陈独醒于1925年3月创办。陈独醒(1899—?),通过自身的求学经历,认识到开办流通图书馆的必要性,并想以办图书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初名为“私立浙江邮区流通图书馆”,1926年改称“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馆址初设在杭州城北湖墅邮局内,1928年迁至杭州市区皮市巷新开弄木业会馆。1932年杭州市政府将荒芜已久的鼓楼划归给该馆使用,经修缮,于1933年4月竣工开放。抗日战争期间该馆停办,藏书大部分被损,仅存23 304 册。1946年元旦恢复开放,仅办理到馆借阅和陈列图书服务。解放后以民办公助方式,成为浙江图书馆鼓楼流通站,继续开放至1958年止。

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创业于湖墅之际,相关费用均由陈独醒先生承担和筹措。除由其出资400 元及好友捐助300 元作为购书、印刷及添置设备经费以外,还以其业余时间教学所得作为经营费用。为了维持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他经常去劝募图书和经费。自民国十八年(1929)3月至民国十九年(1930)2月,从全国各地劝募办馆经费3 400 余元,大部分用于修缮鼓楼馆舍。该馆也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民国十五年(1926)发起组织临时维持会,加入者各认月捐1元或3 元。由于该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在开办过程中服务广大民众,为读者和政府所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民国十七年(1928)开始,杭州政府每月拨经费大洋30 元。之后两年(即民国十八、十九年),市政府补助费用增至35 元,民国二十一年(1932)经申请,增至56 元,民国二十二年增至70 元。该馆工作人员也采取多种劝募方式向社会各界募集图书和经费,以维持该馆的正常运转。

在藏书方面,该馆在自购图书的基础上,倡导社会机构和个人广泛捐赠图书,并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和鼓励大众捐书。该馆在馆刊《中国出版月刊》上刊发鸣谢,公布赠书者姓名或机构名称及赠书数量,如“裘吉生先生赠送零星杂志1 004 册、上海儿童书局赠书297 册、马文元先生赠儿童书210 册”。通过这种方式向捐赠者表示感谢的同时,也鼓励更多的机构或个人向图书馆赠书。1933年馆藏图书6338 部11 055 册,杂志53 种3799 册;至1937年6月藏书总计94 519 册,其中普通图书56 798 册,儿童图书7 851 册,成卷期刊27 562 册,报纸合订本2 308 册。

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服务方式多样,并根据读者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该馆除提供读者到馆图书借阅服务外,还提供通信借书、巡回文库、陈列图书、车送书等多种非到馆文献借阅服务。在注重文献流通的同时,积极开展阅读辅导、宣传推广和文化教育活动,满足读者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除提供读者服务外,该馆还有期刊、图书出版业务。民国二十一年(1932)11月起,创办《中国出版月刊》,报道有关该馆的各项工作动态,新到馆图书目录和对读者赠书的致谢,同时还系统地介绍新出版的图书。发行杂志专号、儿童图书专号、国医图书专号,每年6 期。另外,编辑出版“流通图书馆教育小丛书”共四册:《怎么叫做流通图书馆》(1931年出版)、《图书馆为什么要劝人读书》(1931年出版)、《图书为什么要流通》(1932年出版)、《怎样办理流通图书馆》(1932年出版)。该套丛书系统地介绍了流通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文化教育工作和读者辅导工作,读者通过此书可以了解流通图书馆,学会利用流通图书馆,图书馆界同仁也可参考此书开展各种图书流通服务。

2 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的特色

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受当时图书馆思潮的影响,具有民国时期图书馆的普遍特征。同时该馆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文献借阅服务、加强推广宣传、重视社会教育,为其主要特色。该馆采取多种措施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使读者不受性别、年龄、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方便社会公众借阅图书。

2.1 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服务

尽管民国时期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识字运动,许多民众通过学习能够识字,但毕业后无法继续接受教育,且因自身经济条件所限无力购买图书报刊。鉴于此,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面向社会各阶层民众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使民众读书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读者只需提供所在学校、工厂、商铺等单位的担保书,或缴纳少量的保证金即可借阅图书,使得所有民众都有机会读书。

该馆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文献采访、编目和服务工作。据统计,读者中商人最多,学生次之,农工军警为最少。根据读者比例采访或征集文献,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配备不同层次的图书。流动书车为大众提供一般图书借阅服务,主要放置一些通俗读物或期刊、杂志;为机关团体提供图书陈列服务,根据陈列机构性质的不同为读者提供参考研究型学术类文献。这样就可以根据民众不同层次需求提供文献,满足了不同层次社会公众的需求。

2.2 文献流通方式多样

由于图书馆开放时间有限,许多读者因工作或生活限制不能到馆阅读或借书,且当时图书馆数量相对较少,离图书馆较远的民众到馆极其不便。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到馆服务与非到馆服务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主动为读者提供形式多样的非到馆服务,除阅览、外借等到馆服务外,还提供通信借书、巡回文库、流动书车等多种图书流通服务。

(1)通信借书。1925年10月起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通信借书服务,服务遍及全国。读者预存少量邮资,邮寄通信借书单到该馆,该馆即将所借文献邮寄给读者,读者阅毕,再邮寄回该馆即可。通信借书读者中浙江省最多,达全省61 个县(当时浙江省共75 个县)。通信借书服务打破了读者借书的地域限制,北至绥远、察哈尔,南及云南、广西,虽读者数量不多,但已遍及全国。1930年通信借书者多达7 372 人次。

(2)陈列图书服务。1925年8月起,该馆提供陈列图书服务。将整批图书送往未设置图书馆的公共团体陈列,凡50人以上的团体均可向该馆申请免费陈列图书。按照机构的性质,每月分别陈列图书30~50 册,每月更换1 次。至1934年4月止,在杭州市内设立图书陈列处有私立小学20 处,家庭3 处,监狱2 处,正在筹备中的有教堂6 处,寺院7 处,日均接待读者330 人。

(3)巡回文库。1928年10月该馆举办巡回图书服务。该馆特别制作了陈列式活动书车,放置100 至150 种通俗、党义、文学和科学等类的通俗图书、杂志。每天将书车推到公园、菜市场等热闹的地方,供给社会民众自由选读。后来,因为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等单位陆续开展该服务,该馆于1931年11月停止该服务,改为车送书服务。

(4)车送图书服务。为使杭州全市的农工商军警等社会各界民众可以不离其居,不舍其业,不出其厂而获得读书的便利,自1931年8月起,该馆开始筹备车送图书服务,同年11月1日开始实施。设置了10 个信箱,分别挂在繁华地区借书读者踊跃、道路平坦可以通车地方的电线杆上。借书人将借书单填好,不用粘贴邮票投到信箱里即可。第二天早上,该馆按照借书单上的地址送书到读者家中、工作单位或其他指定地点,读者收到新借书的同时归还上次所借图书即可。开设该服务之初,每隔一天搜集一次借书单,由于该项服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并积极参与,到1931年底时,信箱增加到20 只,到1932年9月1日开始把隔日送书改为每日送书了。1931年借书者达8 474 人次,借阅图书13 747 册。为了开展该项服务,便利读者了解馆藏文献,该馆将原来分门别类的单行本书目汇编成整本的书目,同时增加了关于农工商军类的书籍。

(5)代理借书业务。1934年4月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开办代理借书服务。为推广代理图书服务,降低代理处的设置要求,规定只要有10 个以上的通信借书人,经5 人以上署名申请即可在当地设置代理处。读者填写借书单后交给代理处负责人,由其汇总后邮寄给该馆,该馆再将所借图书邮寄到代理处,读者只需到代理处办理借还书的手续即可。当时开设的代理借书处有浙江邮务工会1 处、军人监狱1 处、第一监狱1 处、市内私立小学20 处,拟筹备私立中学5 处,日均接待读者52 人。

2.3 加强图书馆宣传

为了使更多的民众了解并利用图书馆,该馆通过制作标语、登报宣传、露天演讲和举办展览会等多种方式推广宣传,读者不断增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1927年4月,该馆在全浙江省75 个县和机关重镇等地方张贴宣传标语:“浙江流通图书馆是人人的家庭图书馆;印有书目,函索即寄;自己晓得,还请告人;馆址杭州中皮市新开弄。”这次宣传活动效果显著,2 个月内收到各地读者索取章程、书目的信件800 余封。鉴于此种宣传方法非常有效,又于1929年和1930年两次印制宣传标语。另外还采取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在赠送给读者的贺年笺上印制宣传资料,鼓励读者节日期间到馆借阅图书,注明“凡在新年向敝馆借书研读的一概免收邮费。章程书目,函索即寄”。1928年和1929年印制的年笺上注明:“至于阴历新年,也可以请先生照常来借,因为我们早已把阴历废去,所以阴历新年也照常工作的。本馆随时发给借书人的信。”

2.4 培养读者阅读兴趣和习惯

该馆将引导社会大众读书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自1925年4月起,举办多种方式的劝学活动,如印发劝学文及标语、登报广告劝学、举行各种图书馆展览会、演讲等,使读者了解读书的重要性,籍此唤醒民众的阅读兴趣。

为了培养民众读书的兴趣,向全浙江省的民众分发劝学文,在劝学文中详细地阐述了读书的意义和重要性,解释流通图书馆的事业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为了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种方式在报纸、杂志、电影等多种媒体上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如1928年11 和12月,该馆在浙江《民国日报》、《民生报》上刊登广告:“本馆唯一的目的是在乎普及教育”、“阅报诸君!你们空了,要想读书上进吗?”、“诸君呀!年华不再,人生易老,切莫把光阴轻轻松松地放过去呀。”

该馆于1928年10月1日开始提供流动书车服务时,曾被公众误会为租书、卖书的书摊。工作人员便在星期日和节假日随车出发,现场演讲劝人读书和宣传业务。该馆认为为读者提供车送书服务的车夫,不仅需要有体力,同时还负有指导民众阅读的责任。因此,在聘任车夫后还要对其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使其了解图书馆基本业务知识,并掌握培养读者阅读兴趣和引导读到馆借书的技巧。

该馆不仅倡导和培养读者阅读习惯和兴趣,对于读者阅读的内容也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为了引导读者少读小说类书,采取了收费措施,规定自1928年起,读者凡借小说一册缴纳铜元2 枚,读者自己将铜元放到馆门前悬挂的木箱里,月底由两个读者和工作人员共同打开,用此费用添置图书。后因缴费的人越来越少,改为凡专借小说者每年须交纳费用一元,以此来引导读者少阅读娱乐类图书。

2.5 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该馆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多种形式的图书借阅服务的同时,还开展读书会、展览会、识字班等多种文化教育服务。

该馆于1932年11月创设“均益读书会”,入会读者可以借阅读书会的书籍,借书可以不缴纳寄书邮费,同时获得一年的馆刊《中国出版月刊》。此外,读者还可以根据所需请该馆采访所需非馆藏图书。该馆通过组织均益读书会,开展阅读辅导活动,举办演讲会、研究会。先后有800 余人参加。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在1925年和1926年每年10月10日都举办图书展览会,将馆藏全部图书公开陈列,并且配画了许多图表,加上文字说明,藉以指导读者了解馆藏文献资源。1934年3月,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办理民众夜校一级,招收50 名女生。

3 结语

民国时期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服务社会大众,以倡导公众阅读和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作为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组织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使公众了解并利用图书馆。虽然受当时社会环境、民众学识水平、通俗读物较少、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但其不区分读者身份、平等服务的理念和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为今日公共图书馆界拓展服务领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借鉴作用。

1 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图书馆志[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183~184

2 陈独醒.怎样办理流通图书馆[M].杭州: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1932.13~62

3 九年的浙江流通图书馆[J].中国出版月刊,1934,3(1/2):14~18

4 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现行事业概况表[J].中国出版月刊,1934,3(5/6):1

5 陈独醒.图书馆为什么要劝人读书[M].杭州: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1931.9~28

6 均益读书会章程[J].中国出版月刊,1934,3(1/2):31~32

猜你喜欢

借书陈列流通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借书去
出售中
组合与构建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钟繇学书
上海:从书店里借书看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双色镶嵌流通纪念币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