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古代民族阅读教育的缺失及启示*

2013-11-14张映芳广东药学院医药经济学院

新世纪图书馆 2013年6期
关键词:读书教育

张映芳(广东药学院医药经济学院)

1 我国古代阅读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阅读教育历史悠久,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看,大概经历了4 个阶段。①先秦及秦的开创时期。代表作如《论语》,提到了“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的阅读方法。孟子也曾提出要“博以反约”的阅读主张。在百家争鸣时期,不同学派对阅读意义都有不同的看法。②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时期。汉初对思想文化采取宽松政策,阅读教育学说又开始大范围复苏。三国时期的董遇曾提出过“三余”阅读法,对阅读时间采用了运筹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道家、佛学、玄学等学派纷呈,出现了我国最早且最完整的阅读专论《知音篇》。晋宋时期的陶渊明提出阅读要采用“不求甚解”法。③隋唐两宋元明的成熟时期。隋唐以来,文献数量较前代激增,而且设立科举制度,极大提高了整体社会的阅读热情,探讨阅读的学问也蜂拥而起。《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类书都标志阅读理论的前进发展。韩愈在阅读品质上提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思想。到了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编撰了两卷《读书法》及其他诸多阅读文论,初步建立古代阅读理论体系,其提出的阅读方法成了很多后来者信奉的经典法则。其他名人,如欧阳修、苏轼、吕祖谦对宋代的文章阅读都在方法、技巧上提出新的见解。元代时期,书院设置渐多,代表作有《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明代因通俗小说、戏曲开始繁荣,文献类型的扩展,促使人们思考如何研读戏曲、鉴赏小说。④清朝的阅读理论总结期。阅读观虽有沿袭旧说的理论拓展,但也因西学思潮逐步传入,使人们的阅读观发生变化。代表性人物有曾国藩、章学诚、王国维、梁启超等。例如章学诚对读书的博与约、学与思都有更为深刻的论述。以上历史轨迹划分,也可参考《古代阅读论》,该书将古代阅读学划分为开创(先秦)、发展(秦汉至南北朝)、成熟(隋唐两宋)、高潮(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

阅读是重要的文化活动,是获取知识、感知外界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特有现象。关于阅读的问题,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发展史,积累了诸多优良传统,古人的经验总结、理论阐述都为丰富我国传统阅读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史料,但是我们在传承古代阅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时,也要反思阅读教育上的诸多不足问题。

2 我国古代阅读教育的缺失问题

2.1 阅读范围禁锢、局限

秦朝时,法家思想得到贯彻,出现“焚书坑儒”事件,阅读什么范围的书籍要受到管制。汉朝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阅读范围亦受到限制,而且讨论阅读方法、方式时,也是围绕经书而争论,如是阅读儒家经典经书,还是阅读今文经学?之后的朝代,随着统治阶层的思想变化,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哪些书,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大体还是以各种形式去限制人们的阅读范围。例如“寓禁于征”而编纂《四库全书》的文化专制活动,以及较为严酷的文字狱历朝皆有。这些文化出版、阅读的管制和恐怖政策,导致人们的阅读视野总是受到局限。虽然,不同时代都有回避统治阶层禁锢的斗争方式,例如私下藏书、制作伪书。但这些反抗方式效果甚微,尤其是为躲避牢狱之灾,以托古传道、沽名钓誉而制作伪书的方式来传播文化反而会造成考据困难,助长了阅读范围的狭隘化。为了迎合统治阶层,社会精英也在诱导社会大众反复阅读所谓的经典图书,因为范围狭隘,阅读的主题也就单一。被推崇的阅读读物又多为扬善抑恶的道德说教,同样缺乏适合未成年人早期阅读心理的读物来引导对阅读的认识。

2.2 阅读功利化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孔子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精髓,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这种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使人们的阅读教育也受到影响。例如清代的曾国藩就积极实践经世致用观点来指导自身及其家族的阅读。又如北朝颜之推“谋生”说,认为阅读大可报国为民,小可修业谋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人们反复倡导的“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锁定了国人读书的反抽象、反超越的实用理性目的,使民族的阅读思维受到极大的框限。

除了阅读思维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功利化外,科举制度也强化了民族的阅读功利目的。科举让全民都意识到读书可摆脱贫困的命运,可借助读书跻身到上流社会。科举入仕价值观主导下的阅读教育,激发了人们的阅读热情,让读书与藏书的地域范围获得空前发展。虽然不同朝代的科举考试内容都有不同的轻重点、不同的考点范围,但普遍选择四书五经和正史来做基本教材。阅读是为了入仕途,为了“耕读传家”,为了光宗耀祖。功利化的阅读,让人们只读考试教材,而无闲暇、无兴趣翻阅更多学科内容。近千年来为人所知的流传俗语,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都在暗示读书人要醉心科举,热衷功名,要期盼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在以上两种主流价值观影响下,民族的阅读教育整体上偏向功利化,因此较难养成如犹太民族、俄罗斯民族那样的提升人生境界为目的的读书习惯。

2.3 阅读苦难化

探讨阅读方法之前,为了激发人们的阅读毅力,民间会传诵知名人士是如何刻苦阅读的故事,如匡衡凿壁借光、苏秦锥刺股苦读、孙敬“头悬梁”、铁杵磨成针、孙康雪地夜读、苏颋马棚读书等等。这些故事固然可激励后人积极利用时间,刻苦攻读。但是,却让阅读成了常人眼中的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似乎必须历经超出常人能力范围的艰难,才能获得成功。部分人可能受到正面影响也投入到阅读,但肯定也有人会听闻后畏难而退。实际上阅读是苦难的教化观并不值得推广。其一,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为了科举成名,甚至有些人早期的不良阅读方式影响到后期的为人处世。例如,匡衡天资聪颖,借邻居家的微弱光亮发奋读书,后升为丞相。但晚年时期,却因贪心,收取了非封地范围的地租,被贬为庶人。其一生因“偷光”而名留青史,但也因“盗窃土地”而身败名裂。其二,故事中的主人公只谈其为了博取功名前的发奋阅读历程,至于功成名就之后是否还会沉迷于阅读,人们大多不追究。实际上,历经苦难阅读的士人,不少是一旦达到预设目的后,就会放弃继续阅读。

阅读教育时,人们会习惯地用感人故事去感化求学之人。但是我国古代的劝读故事,却大多为非人性化、非高效率的读书方法。而且很可能是夸大其辞的传诵。费劲辛苦也只是为了走向不用再辛苦费劲读书的新生活阶段。而古代犹太人对阅读的教育是“书是人生命的东西”。据说在犹太人家里,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2.4 阅读投机化

两宋时期的朱熹非常注重阅读品质,认为要从阅读目的、动机、态度方面进行培养。例如,“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得力!”(《语类》卷十三)晚清的曾国藩在指导自己家人、下属、军队阅读时,也非常注重结合儒家的传统思想,以“进德、修业”、“志、识、恒”等来完善自身的阅读理论及推广阅读。但是,限于阅读是一件艰难的心智活动,也有人提出一些捷径来指导阅读。例如,认为西周时统治者仅靠《易经》治天下;到了明清《易经》也被皇帝当作治国之宝。又如,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论语》还刊载赵普对宋太宗的说辞:“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后人从此引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古代社会,“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普遍的人生理想。元明以来《论语》关乎仕途,重要性扶摇直上,最终摆脱它在上古时代属于儿童读物的本来面目,明清士人著作也屡引“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来自抬身价。同时也误导了社会大众对阅读要求广博的认识,走向投机化的误区。

从阅读国情看,我国有近三千多年的阅读教育史,但是进入民国初年,我国还存在大量的文盲。此外,有人以为会识字就会阅读,有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认为读书无用。文革时甚至有“读书越多越反动”的流毒。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正面梳理历朝阅读理论之外,再深刻地反思我国古代阅读教育存在哪些缺失。

3 启示

3.1 要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审视阅读教育的民族性问题

国际阅读学会曾总结,阅读对于人类的最大益处是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倡导国民阅读俨然成为社会需求。从我国古代的阅读教育历程看,促进民族形成整体阅读习惯的主要驱动力还是源自统治阶层。例如,科举制度让民族的阅读范围不再局限于少数权贵人士,私人书院的设立让社会上有声望的儒家大师可宣传阅读经验,交流阅读心得。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因公民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问题凸显,因此从里根到奥巴马的历届政府都在推动阅读教育改革政策和行动。借鉴古今中外的阅读教育发展历程,我国要推进全民阅读水平,也应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全力推动全民阅读教育、活动的发展,以塑造良好的全民阅读文化氛围,让民众通过阅读体验到精神层面的乐趣和幸福,保持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自信心。而且要从过去民族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吸取教训,制定全国阅读教育规划、活动时,要警惕错误的发展方针贻误全民。

3.2 吸取民族阅读教育缺失教训,才能有效提高全民阅读活动质量

2006年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1 个部门联合发起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至2012年,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群众性读书活动,400 多个城市共举办了3 000 余个丰富多彩、深受群众喜爱的读书活动项目。通过举办全民性质的公共文化活动,可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促进国民阅读的理论研究。但也有人认为阅读活动数量虽多,但实际成效有待加强。另外,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时间受到限制,而且功利性阅读常让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受到挤兑。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来看,2008年我国才首次止住自1999年以来国民阅读率连续下滑的趋势。2012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18-70 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增加0.5 个百分点。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增幅达65.2%。虽然阅读率有所提升,但人们始终无法回避如何破解阅读中存在的功利性阅读以及缺乏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难题。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要对儿童、青少年、在校大学生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外,还需要对我国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阅读教育历史问题进行梳理,找出根植于民族内心的阅读认识弊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找到提升民族阅读水平的有效药方。

3.3 阅读教育始终离不开图书馆馆员的参与

我国古代能对阅读提出独到见解的人,大多知书、爱书,其中不少曾从事过藏书管理、目录编撰等工作。例如,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的老子,提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第十九章),这种阅读态度,可避免对权威概念的迷信。开办过私人图书馆“民办松坡图书馆”,又从事过北京图书馆领导工作的梁启超先生,编撰有《东籍约旦》《读书课程提要》《西书提要》等书,用于指导读者明确需要精读、泛读的图书,以帮助读者快捷阅读到更多更好的书籍。2004年,我国国家图书馆设立“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通过评选可提高公众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普及图书,引导读者对书籍阅读的审美取向。图书馆馆员身处书海,无论是借借还还的基础服务工作,还是平凡的编目、参考咨询,都跟图书亲密接触,无论是对图书的短暂一瞥,还是抽空详阅,都会感受到书籍传播知识的力量。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成的良好阅读环境,身先读者,自觉地多读好书,积累阅读体验,积极开展与阅读教育有关的阅读科研、阅读导读活动。此外,图书馆各个业务环节都是与阅读教育密切关联,馆员对待阅读的态度都会影响到阅读教育的顺利开展。

1 曾祥芹.汉文阅读学在中国的崛起——纪念国际阅读协会成立40 周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1~5

2 朱钟颐,赵岳峰.从自概之道探曾国藩的修身之鉴[J].船山学刊,2008(1):82~85

3 观博海.匡衡从偷光到盗地[J].国学,2011(6):58~59

4 关凤怡,蔡绍华.程焕文做客晚安广州.广州广播电视台[EB/OL].http://www.gztv.com/vod/v81437.shtml,2013-03-16/2013-03-20.

5 张燕.20 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阅读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6 国民阅读率下降 建议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0-02/25/content_130 42682.htm,2010-02-25/2012-03-04.

7 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达77.6%数字阅读增长较快[EB/OL].http://news.163.com/12/0419/20/7VFUPQK800014JB5.html,2012-04-19/2012-10-04.

猜你喜欢

读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题解教育『三问』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一起读书吧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