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素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2013-11-13杨绍鹏天津市河西区康复医院天津300200
杨绍鹏(天津市河西区康复医院,天津 300200)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灯盏花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本院的住院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40~65岁,平均(52.4±4.8)岁;病程10~18年,平均12.4年。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36~75岁,平均(46.8±4.5)岁;病程9~21年,平均12.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年美国会议确定的2型糖尿病标准,并符合Mogensen糖尿病诊断分期标准,即3次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200 μg/min(30~300 mg/24 h),同时尿蛋白定量<0.5 g,血肌酐<132 μmol/L。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按糖尿病常规治疗,如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对照组口服缬沙坦(50 mg/片),80 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粉针剂50 m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每3个月给予1个疗程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用药前后分别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餐后2 h血糖(2 hPG)、血肌酐(Cr)、尿素氮(BUN)。
1.5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UAER下降50% 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UAER下降30%~5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UAER下降30%以下。
1.6 安全性评价:观察胃肠道反应、皮疹、血常规、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UAER、2hPG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r、BUN则无明显变化。故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糖、尿白蛋白排泄率方面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生化指标比较()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生化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Cr(μmol/L) BUN(mmol/L) UAER(μg/min) 2hPG(mmol/L)治疗组 38 治疗前 91.62±15.80 8.43±1.62 153.42±33.40 10.02±2.30治疗后 88.45±16.19① 8.32±1.98① 75.49±21.58① 7.65±1.57①对照组 38 治疗前 89.85±14.77 8.38±1.86 158.82±26.87 9.97±2.35治疗后 90.61±15.62 8.42±1.53 102.07±23.70 8.53±1.4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早期的发生过程隐蔽,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常不可逆转,表示进行性肾功能不全的开始,因此积极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是防治重点和关键所在。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现代医学认为,糖脂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多种炎性反应物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是导致DN的基本机制[1]。在治疗方面,主要有合理饮食控制、强化血糖控制、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脂、选用治微量白蛋白尿的药物[2]。
灯盏花素能改善红细胞活性,降低红细胞凝集,抑制体内凝血功能及促进纤维蛋白原活性,对肾小球基底膜屏障作用有保护性,从而减轻通透性蛋白尿,有效延缓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选择性与AT1结合,可使出球小动脉扩张,降低肾小球内高滤过、高灌注,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起到保护肾脏作用。两者的联合应用既互补又协同,能更好的改善患者高凝状态,降低血黏度,减轻蛋白尿,减轻DN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抑制系膜细胞DNA合成,延缓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系膜细胞增殖,从而减轻或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程。
[1] 李 娜,孙 汇,王 拓,等.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2012,13(1):68.
[2] 施进宝.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2011,1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