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实践——系统化融合《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及《设备管理》课程
2013-11-13刘领涛司良群周同英
刘领涛 司良群 周同英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中国 重庆 402260)
1 课程融合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于“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的《针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中要求员工既具备设备维修能力又具备设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及“教育部的《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的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式”的要求,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效果及毕业生的反馈建议,提出了“系统化融合《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与《机电设备管理》课程基于能力本位现场教学”的教改理念。
2 系统化融合新课程的研究与思路
机电设备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管理之一,设备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加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延长使用寿命,才能使企业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特点是从业岗位多、就业面广,往往企业需要的是维修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及《机电设备管理》是该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两门课分开讲授,为使学生能把机电设备维修和管理能力真正融合于一体,促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重庆能源职业学院采取了“系统化融合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课程”现场教学方式对该课程进行了“基于能力本位的理实一体化现场授课”的教学改革,课程的改革思路如表1所示。
表1 系统化融合课程改革思路
3 融合后新课程职业行动领域的研究及确定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本着“岗位导向、注重工作过程、多能并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细化考评标准”的原则,针对《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与《机电设备管理》课程的特点及本校校企合作的模式,确定了该融合课程的职业行动领域,如图1所示。
4 系统化融合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机电设备的好坏,对企业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成本等经济技术指标,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严格按照设备的运转规律,抓好设备的正确使用,精心维修,科学管理,努力提高设备完好率。为此,设置融合课程内容把握了如下的原则:1)可融合性:设置的内容能使学生从中同步锻炼并具备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相关能力;2)普遍性:要涵盖企业常用的机电设备;3)高科技性:将当前科技含量较高的全自动生产线、数控机床等学习情景纳入课程内容;4)社会适应性:学生所掌握知识和能力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
图1 融合课程的职业行动领域
通过对重庆神驰机电有限公司、小康汽车、重庆隆鑫股份有限公司、百事达汽车、西子奥的斯、迅达电梯等联系紧密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校学生实际情况、毕业生反馈建议,我们与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商讨制定了如表2所示的课程学习情景。
5 课程系统化融合后的考核与评价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与《机电设备管理》系统化融合后,学生学习效果、维修与管理能力的提升是评价与考核该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经过毕业生建议的反馈、教研室老师们的经验总结、企业专家经验和建议的认真贯彻,我们改变了原来“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单一的考核方法,制定了系统过程综合化的考评方式,如表3所示。该考评方式“结合学生实际、突出过程评价”,基于了“理论和实践同步并重、机电设备维修能力与管理能力同步提高”的理念,保证了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
表2 系统化融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表3 融合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方案
6 结束语
系统化融合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与《机电设备管理》课程基于能力本位、同步学习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三个职业行动领域为“企业”,分组形式组织学生,本着“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同步进行、维修与管理能力同步并重、系统过程综合化的考评”理念和方法,经过一个学期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方面锻炼并具备了较强的理论、实践及创新能力,适应了市场需求,取得了较强的竞争力。
[1]张世义.基于新质量观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 21(7):161-163.
[2]郁君平.设备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
[3]于云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冲压模具与制造》课程教学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5-27.
[4]张翠凤.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技术[M].2 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5]吴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