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诏安画派”的艺术风格
2013-11-13吴其生
文‖吴其生
诏安书画之风兴于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平蛮戍边,给这里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艺术。宋以来,经历代书画家辛勤耕耘,逐渐增厚文化艺术的积淀,特别是明代张瑞图、黄道周的影响至深。清代,海运事业的发展,使诏安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许多书画家趁商旅之便,拜会各地名家,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技艺。至清末,诏安书画坛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
一、“诏安画派”的源流
唐开元间,“以书画之凤阁”的钟绍京被贬任怀恩县尉,开诏安书画风气之先河。至宋代,陈景肃、翁待举等渐山七贤和应他们之邀来访的丞相陈俊卿、梁克家、知州朱熹、学者陈淳、林用中,以及避祸隐居九侯山五儒书室的江南赵嘉客、洛阳周直言等的诗文书画,丰富了诏安书画艺术。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起,先后兴办的石屏、渐山、丹诏等书院,促进了诏安书画的交流与发展,特别是朱熹在渐山题写“石榴洞”等榜书木匾,艺术精湛,给当时书坛留下巨大影响。明朝三百年间,诏安书画之风鼎盛,先后出了沈起津、徐登弟、方映辰等书画名家,其中较负盛名当推沈起津,其“书画入神品”。而张瑞图、蔡潮、黄道周等书画家对诏安书画的发展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诏安文人墨客崇尚题记碑刻,至今,南诏镇城内石碑坊群的题刻榜书以及分布在诏安各风景胜地、庙宇、寺院的碑记、石刻竟达数百块之多,书风之盛、水平之高,均为我国罕见。这些抹不掉的题匾碑刻成为后人临摹的好“字帖”,无言的“书法导师”。
清代,海运事业的发展,使诏安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许多书画家趁商旅之便,拜会各地名家,交流书画技艺,取经学习。而外地书画家也不断登临诏安交流作画,使诏安书画家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技艺,诏安书坛画苑日见兴盛,名家辈出。书画家们求新求变的意识强烈,当时从北方学成回诏的沈锦洲在继承诏安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北派画风,画出了自家风貌,并影响了周围的画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诏安画派”。后经沈锦洲的学生沈瑶池、谢琯樵的发扬光大,影响遍及闽粤各地,又被称为“闽派”。
二、“诏安画派”的艺术风格
清代绘画受明末董其昌承元代理论的影响,除了用色的大胆外,用笔亦相当开放。“闽派”开创者上官周汲取了五代孟蜀宫廷画家黄荃工细写实的手法,并注入了自己淡泊、空疏、闲逸的情调。其弟子黄慎(师承关系尚存争议)则志在创新,其人物画擅用减笔,用笔具有草书意味,笔法粗犷,挥洒自然,处理人物衣褶时快速运笔,透着笔墨意趣。诏安的画坛受此画风影响巨大,因此“诏安画派”前期以沈瑶池、谢颖苏等画家为代表的画风以冷逸淡雅而自成一格。
图1 《童子献砚图》 设色纸本 沈瑶池 115×51cm
沈瑶池(1810-1888),字古松,福建诏安人,善人物、花鸟。他早年师同邑沈锦州,后学黄慎,特别是人物画,其笔墨极似黄慎,用笔豪放苍劲,题材亦与黄慎相仿,常画道释、历史名人及乞丐等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花鸟画效法华嵓,格调清丽淡雅,他的花鸟画成就不亚于人物画,画风重写实。亦善指画,落墨沉着浑厚,笔迹如篆如籀,足与清初高其佩(指画创始人)抗衡。沈瑶池的画又影响了闽西南一带,特别是台湾画家,如今在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均藏有其传世作品。
《童子献砚图》(图1),设色纸本,115×51厘米。署款:“丁丑(1877)夏六月画千章百砚之轩古松”。钤印:“瑶池之印”,篆书阴文;“则征父”,篆书阳文。所作老者人物轩昂,富有气势,以狂草笔法写衣纹,泼墨粗笔劲扫,运笔凌厉,气势磅礴。人物行笔迅疾,笔锋跳跃,纵逸泼辣,衣纹劲利带方折,抑扬顿挫,节奏感很强。整幅以工笔画为基础,糅合写意笔墨,以孤冷、淡雅自成一体,于迷离疏朗中见神韵。
图2 《墨荷轴》 水墨纸本 谢颖苏 118×64cm
图3 《墨竹轴》 谢琯樵水墨纸本 136×35cm
图 4 《花鸟图》 马兆麟
谢颖苏(1811-1864),嘉庆十六年生于漳州府诏安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辈及兄、姐等皆擅诗文,一门风雅。他幼承家学,酷爱丹青,并拜当地画家沈锦洲及外来画家方琴等为师,弱冠即噪画名。他初字管樵,30岁以后因恐被人误为姓“管”而更字“琯”樵,号懒樵、懒云山人、北溪渔隐等,以字琯樵行世。谢氏擅书画、精诗文兼工篆刻,时有“三绝”之誉,他的画擅长写意,用笔奔放,随机触发,不受技法所束缚,兴尽而致,极尽能事地表现了笔势运动,体现了画家的胸襟气度。
漳州市博物馆藏的《墨荷轴》(图2),水墨纸本,118×64厘米。画中的水墨塘荷浓淡相间,参差交错,笔墨豪放写意,墨色淋漓,并在画的一侧题有诗句,这种诗画相配正是“诏安画派”的艺术风格之一。谢琯樵尤其精通画墨竹,他的墨竹画是在学习扬州画派郑板桥的风格上演变成自己的个性和面目的。他的《墨竹轴》(图3),水墨纸本,136×35厘米,画中意境清新,运笔坚挺有力,墨色浓淡相宜,一丛墨竹从左下方往右挺拔而上,枝叶参差交错,风篁成韵,好似有闻风来戛击之声,画的下部及上方见新篁数竿,落墨淡雅,整幅画以行云流水、流畅的笔调一气呵成。
清末,以任伯年(1840-1895)为代表的海派画风冲击福建画坛,于是“诏安画派”后期以马兆麟为首的几位画家,积极汲取海派画风清新轻快之长处,使诏安画派与海派画风汇流,从冷逸淡雅演化为鲜明妍丽,迎合新兴工商阶层的大众化审美需求,形成“后期诏安画派”的新格调。为体现当时当地市民的审美情趣,画家将通俗的绘画语言与高雅的文人画风相汇合,即市井文化与士大夫文化融为一体。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以往书画艺术专为贵族所占有,此后则“走进寻常百姓家”了,于是画风更具浓厚的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域色彩。这是闽画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异常亮丽的小花,由于作品流传全省及省外,故一时称为“闽派”。
马兆麟(1837-1918),字竹坪、瑞书,号子般,诏安东山人(1916年,东山由诏安县分出独立建县)。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早岁习画,擅花鸟,继承前期诏安派画风。40岁左右趁赴京会试的机会,顺道至上海向任伯年求教。此后,马兆麟把任氏画风融入自己的花鸟画中,面目焕然一新。原有冷逸格调,顿时趋向艳丽明朗,丰富了诏安画派的绘画技法。马兆麟还工行楷,又善诗文,著《吹剑轩诗集》刊行,故有“诗书画三绝”之誉。
马兆麟的传世作品颇多,如其《花鸟图》(图4),色彩鲜明妍丽,审其画风已是后期“诏安画派”的风格。
“诏安画派”虽然主要指道光至民初的诏安籍画家群,而不是标示某种统一的风格或一脉相传的宗派,但在八闽大地仍处封闭落后之时,它能崛起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品位的画派、并为世人所称道确属不易。“诏安画派”兼工带写,雅俗共赏,从道光、咸丰年间,以谢颖苏、沈瑶池、汪志周等的艺术创作活动为起点,至清末民国初以马兆麟及其弟子等的艺术创作活动为终点,近百余年间,其绘画艺术对福建、粤东、台湾以及东南亚等一些地区颇有影响。
[1]黄丽冬.打造书画品牌 提升文化品位[J].神州民俗·教育科技,2008(5).
[2]梁桂元.闽画史稿[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