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亚文化成因的分析

2013-11-12方元务巫新建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成因高校

方元务 巫新建

摘要: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亚文化对师生思想和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更好地进行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整合,文章从经济差异、压力源、文化冲突、个人特质等四个方面对高校校园亚文化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校;校园亚文化;成因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96-02

按照构成元素的不同特点可以将高校校园文化进一步划分为高校校园主文化、高校校园反文化、高校校园亚文化。相对于高校校园主文化和反文化,高校校园亚文化处于次属地位,多属少数人构成的群体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文化,具有边缘性,与反文化的区别主要在于政治色彩的浓淡。高校校园亚文化从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态高校校园亚文化、观念态高校校园亚文化、行为态高校校园亚文化等三个层次,具有表达、凝聚和抵抗的功能。在廓清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内涵基础上,对其生成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经济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在高校同样存在,随着高校改革力度的加大,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内部存在的收入方面的差距导致特定群体的出现。一是高校教师收入在社会上的情况。社会上普遍认为,高校教师的工作好,轻松,收入也不错,与企业相比,虽然企业比较忙,但是企业的收入确实比学校教师收入高得多,而近几年“年薪十万聘教授”、“年薪百万聘院长”的新闻也比比皆是,但被忽视掉的是刚刚工作几年的年轻教师群体。二是高校之间的差异。不同高校之间,由于地理位置、办学层次的差异,收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三是高校内部存在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课时费是分等级的,助教、副教授、教授每课时的收入是不同的,职称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一收入层次的群体由于趋同的经济问题、消费倾向、心理落差,从而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形成相类似的文化观念,这种文化往往对主文化既有补充作用,也有抵抗作用。

经济收入的差距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家庭背景的差异导致学生经济方面的差异。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加上国家的贷款及资助政策,很多学生都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尤其是来自于偏远地区的学生,家庭遇到较大变故,以及来自遇到较大自然灾害地区的学生。另外,在收入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家庭收入的差异不断扩大,生活在同一个校园、班级、宿舍中,言行举止、消费习惯方面的差异,攀比的心态,都导致了不同群体的形成。

二、压力源

1 教师的压力。社会上以为做教师轻松,尤其羡慕教师有两个假期,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上课实际就是个体力活,一天四节课上下来,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不想做,大部分教师每周要上15-20节课,平时还要批改大量作业,备课,写教案,出改试卷,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刚放假,又得准备下一学期的课,不认真,不花时间,很难把课讲好;很多高校出现“量化管理”模式的泛化,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试卷,如承担班主任,还要写班主任记录,与学生谈话的记录,是党员的平时还要写学习体会和学习笔记,这些低效、重复性工作占据教师大量时间,减少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时间,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当前受尊重的程度并不高;人际关系的压力,与领导、同事、同学之间的关系;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很多教师把工作与生活混在一起;青年教师的压力极大,尤其是评职称的压力,教授平时的压力要小得多,青年教师要交各种材料,还经常被督导听课,对于成家有孩子的年轻教师而言,压力最大的莫过于孩子生病,大家都说:孩子生病,大人着急,干啥都没劲。

2 学生的压力。当前,大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习、生活、情感、就业、家庭关系及人际关系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一些特殊学生,例如:常旷课、外租房、多门课程不及格、网瘾、身体疾病、家庭困难学生的压力更大。

三、文化冲突

美国文化学者阿尔伯特·库思(Albert Cohen)认为亚文化产生于文化与结构的冲突之处。教师文化与学校的管理结构之间的冲突与裂隙,容易被部分教师及青年学生改造成为他们的群体亚文化。比如,某高校周一下午4:00本来应是系部开例会的时间,某周一上午突然接到通知,通知下午3:00开反腐倡廉会议,要求系部领导参加,系部领导以为此反腐倡廉会能在下午4:00结束,结果会议从3:00开到5:00,系部领导干部在会场不宜离开,那边普通教师还在等待系部领导来开会,结果等了一个小时,大家怨声载道。学校经常召开类似的政治性会议,开会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考虑到下属单位的实际情况,学校主文化不能对系部的亚文化进行粗暴的干扰。会议的时长和内容等信息应该提前告知,以有利于系部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

1 高校主文化阵地的衰微。为建设公共文化,高校也会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但现在不少高校在传播主文化时,显得信心不足,弊端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重形式轻内容,形式很好看,但是具有内涵的、能打动人的东西很少;二是追求简单快乐,一味追求快乐而忽略了理性的思考,过度强调视听语言给受众感官上的刺激和快感,造成了观众的精神美感和反思能力的逐渐衰减;三是形式呆板,习惯于板着面孔说教,没有把理念通过丰富的感性宣传表达出来,不能从情感上感化人;四是主文化中的一些强制性的东西让师生感觉不舒服,如开会必须到,问卷必须填等,造成师生的逆反心理;五是主文化不能面面俱到,存在盲区,这也为亚文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2 高校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当人同时面对两种主流文化或主流行为规则时,这种文化冲突就会发生。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在生活方式上,存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追求享受;青年学生更趋向时尚和潮流,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他们几乎每天都使用手机短信,网络是年轻人的生活空间,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较大,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自我中心主义”在“80后”、“90后”大学生身上也不少见;“偏激主义”的倾向,当青年大学生面对主流文化关于金钱、学习、生活产生的“地位挫折”时,他们会进行反抗,他们要冲破日常刻板化生活的束缚,反常规、反传统,洋节非常受他们的欢迎,甚至超过中国传统佳节,名为过节,实为狂欢。在围绕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教师与长辈之间存在代际冲突,如老一辈用自己的筷子为孩子夹菜,还说过去在农村也是这样,孩子不也长得挺好。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成为影响教师夫妻之间及与长辈之间关系的因素。

四、个人特质

1 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职业倦怠,一种工作时间干长了,往往会热情消退、倦怠产生,滋生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在主文化地位不牢固的情况下,一方面会抵抗主文化的效用,另一方面容易形成亚文化的群体;不能顺势而为,社会有社会的发展趋势,学校有学校的发展趋势,这个“势”实际就是规律性,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校也有很多问题,大家可以指责,背后可以骂,但这些问题改变不了社会、学校向前发展的趋势,谁要是与这种趋势作对,就会碰得头破血流,有些师生反感某件事,背后大家骂,消极心态在小群体内弥漫,造成不好的影响,对集体、对自己都不利。比如,有些教师认为评职称、教研、科研不公、虚伪,很反感,于是就不去争取,其实,实践需要总结,通过发文章、做科研、教研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达到提高职称的目的,不去争取,永远没有可能。“一根筋”型的学生也不少,实际上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矛盾和挫折,可有的学生总是不能正确处理,一条路走到黑,不懂得灵活调整,不能主动地适应社会,老想着让社会来适应个人,比如,有的学生嫌现实生活中烦恼太多,想寻个清静地方,甚至有出家的极端想法,有这些想法的学生容易形成团队,在团队中大家找到了较强的归属感。

2 非科学的行动模式。不能按统筹的方法去做事,在现代社会,师生都很忙,只要结合着做,时间总是会有的,事情也很好做。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结合这些思考去做科研、教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有选择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多赢的效果;有些教师处理不好闲暇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过多占用休闲时间去做工作,家校不分,减少了与家人的沟通和共处,进而影响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1][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3

[3][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5]夏小华,反思、借鉴与创新: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6

猜你喜欢

成因高校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