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组团跟进式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13-11-12张宁新
摘要: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新教师的发展速度、成长质量作为决定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受到各校的高度重视。新教师组团跟进式培训模式,以青蓝工程为基础,按照为期两年的新教师培训方案,通过组建培训者团队跟进式指导新教师团队,科学设计内容并有效组织实施,极大促进了新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了一大批发展势头强劲的后备优秀教师。新教师组团跟进式培训的实施有利于打造教师团队,有利于培训者团队与新教师团队互助成长,有利于完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的校本教师研修体系。
关键词:新教师;校本培训;组团跟进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68-02
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其发展的速度、成长的质量决定了学校的未来发展,因此,各校都十分重视新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青蓝工程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培养手段。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8年起每年有近20名新教师上岗,对指导教师的需求量逐年增多。由于优秀指导教师数量有限,加上每个人的教学工作量较饱满,以至于有些人的“贴身”指导时间不足、力度不够,造成同年进校的青年教师之间胜任教学的能力差异显著,新教师成长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制定了为期两年的《新教师专项培训方案》,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了新教师组团跟进式培训模式,有效促进了新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极大缩短了新教师从新手到合格教师的过渡期,培养了一大批发展势头强劲的后备优秀教师,为学校持续优质发展提供了优秀人才梯队保障。
一、培训团队的构成
学校教学科研部负责统筹规划,并实施新教师组团跟进式培训模式。培训者团队由三个层面的团队构成。一是策划团队。由学校分管教学科研、教师培训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科研处、督导室和专业系部负责人组成。策划团队负责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科学配置师资培训资源、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组织考评奖励,激励新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二是实施团队。实施团队为新教师培训小组,其中三名主要成员均为高级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教科研能力较强。组长为英语学科教师,校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兼职教研员、江苏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一等奖、省示范课获得者。两名成员:一为教务处副主任,专业教师,有较强的教学常规管理能力;另一为系支部书记,语文教师,有中等师范教育工作经历,有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培训小组负责制订并具体执行新教师培训计划。各人根据分工负责若干个模块的培训,同时也分别对6-7名新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全程跟进指导。有时,他们也会根据需要选聘其他教师参与某个模块或项目的培训。部分表现突出的新教师,在继续参加第二年培训外,被选为助教加入培训小组,参与下一轮新教师的第一年培训。三是指导教师团队。在新教师培训的第二年,培训小组在征求系部意见和新教师本人意愿的基础上,为每2-3位新教师配备一名班主任工作导师,具体跟进指导班主任工作,配备一名本专业或学科指导教师,负责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和专业教学法培训。
二、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近年来,受综合化办学思路的影响,教师职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来自于工程类普通高校,在受聘为教师前没有经过师范教育,在岗培训尤为重要。更有效的校本研修是紧密结合岗位的教师培养培训。在岗位工作情境中,在培训者的外来帮助下,教师主动学习,把集中的培训学习和随后的工作岗位的应用相结合,把思考、行动和交流并列在一起持续地互动,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要让新教师在入职起始就能明确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标准和核心能力以及学校文化内涵,尽快完成从新手到合格再到胜任的跨越,就必须有新思路、新方法。
我们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针对入职期、幼苗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期等教师职业发展五个阶段,拟订了培养培训计划,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培训对象、内容和要求,并以在岗实践体验式培训为重点,把教师培养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我们修订了《新任教师培训方案》,在完善原有教学、班主任培训模块基础上,增加了活动设计、资料管理、对外联络、团队组织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具体做法为:
第一年培训以教学能力为主,目标为基本胜任教学工作。培训内容有三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包括了解学校文化传统,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熟悉学校工作环境。本模块为集中培训,一般安排在新学年开学前一周,由教学副校长、教科部主任主讲。二是教学模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立职业教育的专业与产业、行业和企业的“五个对接”关系,由系主任主讲,与基础模块培训同时段进行。第二部分为教学基本能力培训,由培训小组负责,按学期教学进程,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考核等方面,以集中培训、岗位模拟、个别指导、在岗实践、沙龙研讨、反思改进等形式进行。以授课计划表的编制为例,第一步,培训小组先集中培训如何编写授课计划表,有理论讲解,有案例分析;第二步,新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编制某专业某课程的授课计划表;第三步,在培训小组指导下,与教研室制定的正式使用的授课计划表对比,找出问题并改进;第四步,新教师研讨总结授课计划表的编制要点,掌握并领会学校的相关要求;第五步,新教师编制新学期任教课程的授课计划表,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程序审核审批后执行。三是活动模块,包括活动设计与组织,新闻稿的撰写与发布,资料的收集与存档等。形式有专题报告、微型讲座、互动答疑、户外拓展等,由新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第二年培训以班主任工作、专业技术技能和常规管理为主,目标为基本胜任班主任工作,专业教师取得与专业相关的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有三个模块:一是班主任模块,包括班集体建设、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等;二是专业技术技能模块,包括所任教专业或学科的技能训练;三是管理模块,包括参与社团管理、教研室或系常规资料管理。形式主要以在培训小组指导下的新教师团队互助学习为主。
在两年培训期内,每位新教师按要求建立自己的业务成长档案,用于记录培训与实践成果。每学期每人必须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上一堂汇报课、写一份教学反思、组织一个活动、写一篇新闻。我们把参加第一年培训的新教师戏称为“一年级生”,参加第二年培训的为“二年级生”。“二年级生”的“毕业作业”是根据各人特长和学校需要,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制订教师职业成长三年计划,同时进入学校教坛新秀三年培养期。之后,校级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或学科带头人直至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的“五阶梯”平台,为优秀教师快速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三、培训的成效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2011年实施新教师组团跟进式培训模式以来,新教师组团跟进式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大成效。
1 有利于凝心聚力打造教师团队。目前,我国正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在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关注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这些都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不能是“孤独的旅行者”,应该是在不断的自我修炼中,寻找团队中的合适位置,寻求团队支撑与配合下的共同成长。培训者团队由于设计与实施新教师培训项目的需要,经常性地调研、交流、讨论相关工作,原本各司其职的各行政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以项目为纽带逐渐形成了相互合作、协调共进的团队。新教师由于年龄相仿、兴趣类似,同为新进人员在工作中、生活上面临的困难也相似,定期的团队活动既是学习的过程,也能纾解压力、释放不良心情,逐步形成了互相鼓励、共同成长的新教师团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青春的力量。
2 有利于培训者团队与新教师团队互助成长。在新教师组团跟进式培训模式中,培训者与新教师不仅仅是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关系,而是跷跷板式的相互合作的关系。培训者不再像传统的青蓝工程中的指导教师一样拥有绝对权威,新教师快速吸收新技术与新文化的能力也能“反哺”培训者,活跃的思维与青春的活力也能不断为培训者补充正能量。培训者团队成员在策划和实施培训的过程中,与时俱进,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树立“我也是新教师”的观念,与新教师一起学习,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对自己无疑是一次充电、一次更新,是一次思想与综合实力的再升华。团队培训中跨地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跨部门的交汇融合,拓宽了新教师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有助于他们明确培养目标、整体把握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培养交流合作、资源整合等非专业素质,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3 有利于完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的校本教师研修体系。以新教师培训为例,过去我们采取各校都实行的青蓝工程,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了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指导。“一老对一新”的方式,优势是青年教师有老教师的言传身教、随时指导,但缺点也显而易见。新教师的成长极度依赖于指导教师的经验与责任心。也容易使新教师一味模仿,忽略自身的优势,成为老教师“复制版”,不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现代的教师在岗培训应是凝练经验、固化而成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培训,应是系统化、规模化、高效率的基础培训与针对性、特色化的提高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应是可复制、可移植、可推广的培训。因此,我们将培训内容固化为集指导书、研修手札、成果记录等为一体《新教师培训手册》,既可用于下一轮的校本新教师培训,也可以为其他学校新教师培训提供案例示范。
参考文献:
[1]赵浩军,师能是教育发展的最大“能源”[N],中国教育报,2013-01-24(5)
[2][英]迈克尔·厄劳特,教育机构与工作场所之间的知识迁移[C]//[英]海伦·瑞恩博德,艾莉森·富勒,安妮·蒙罗,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24-226
[3]张宁新,论青年教师的成长[J],继续教育研究,2013,(2):68
[4]雷正光,构建体系还需凝聚哪些共识[N],中国教育报,2013-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