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考

2013-11-12保吉春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青海

保吉春

摘要:发展远程高等教育是加快青海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力资源开发进程的重要手段。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方面均存在失衡现象。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学习资源建设、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加强交流合作、多样性发展是实现青海远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青海;远程高等教育;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61-04

远程教育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弥补普通教育发展不足的重要方式。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均,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发展远程高等教育可以加快青海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为构建全省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服务平台。当时代步入知识型社会,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函授阶段、视听教育阶段、进入到网络教育阶段。远程教育的手段、模式都在发展变化,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被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需要进行新的思考,提出应对策略。教育生态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教育生态学以整体论与系统观对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联系的思考,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发展在宏观与微观上的各种问题;以教育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平衡的视角考察教育生态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调控青海远程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生态失衡,从而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学中的诸多原理和机制也为我们在解决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给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启示。

一、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模型

远程高等教育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从生态学角度划分,远程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由生态主体、生态环境构成。生态主体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生态功能。

(一)生态主体

生态主体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学生是远程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子,也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在远程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的构成包括所有的成人在内。不论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历、居住区的差异;远程教育机构的领导、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则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开发或购买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承担着生产者的职能;远程高等教育机构及行政人员制定相关的政策、实施教育经费分配和参与各项管理工作来保证远程教育井然有序开展,扮演分解者的角色。

(二)生态环境

远程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社会生态环境是指与远程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给予远程高等教育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体都必须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下来。在远程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资金的投入使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用、师生间及生生间的交流对话,能够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有效交换,使系统发挥正常功能。

二、教育生态观下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生态失衡

生态平衡代表着生态系统的最佳状态。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在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办学机构的规模、设备配置差异大;系统生态环境、资金投入、学习资源开发和信息传递等与人才输出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系统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处于失衡状态。

(一)生态环境失衡

从自然环境来说,青海省处于西部民族地区,是全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存环境最艰苦的省份之一。这使得远程高等教育发展在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特别是信息获取方面表现出先天不足。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失衡主要体现在是社会环境。首先,远程高等教育主要是面向成人的学历教育,社会对其重视程度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对其定位主要放在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上。其次,青海省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落后水平。政府对远程高等教育的投入非常少。缺少资金的投入就无法创设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另外,青海省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青海就有4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以上。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是远程高等教育应该重点发展的地区。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习俗等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广大农牧区长期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就业、竞争的压力,人们安于现状,对于接受教育并没有迫切的需求。综上所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对远程学习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的欠缺不能为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平衡稳定地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结构失衡

远程高等教育的生态结构主要表现在各办学机构的比例关系及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构成。目前,青海省开展远程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及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广播电视大学从1979年建校至今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远程高等教育体系。在全省建有各级教学点24个,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系统办学网络。2000年秋季,将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与中央电大及基层试点单位建立了“天地人网相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环境。而其余3所院校的远程高等教育,除了与其联合办学的共5所外地院校提供网络学习平台,本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函授教学形式,没有远程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办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另外,《2010年度青海省人才需求目录》显示,青海省各类企事业单位需求的人才主要分布在六十余种学科三百余种专业中,大部分人才需求集中在金融工商贸易、医药卫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工民建、财务会计、机械机电、化工等行业领域。在4个院校开设的共约50个本专科专业中,主要集中在法学、汉语言文学、会计、金融和工商管理专业。贸易、工民建、机械机电、医药卫生、化工这些方向基本是空白。专业开设的数量和种类不能满足青海省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机构发展的规模比例失衡以及专业设置的不足使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生态结构失衡。

(三)生态功能失衡

从功能上讲,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主要考察系统内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功能情况。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生态功能失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资金投入不足。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生命线。而教育经费的投入就是促使整个远程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能量保证。青海省经济发展落后,相应的教育投入也偏低。2011年,青海省教育投入约130亿元,但主要投向基础教育发展。从个人而言,2011年,青海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万元,参加远程高等学习,学费和杂费至少要开支三分之一,负担较重。在已入学的学员中拖欠学费的情况比较普遍。能量投入低,因此,整个远程教育生态系统缺乏持续运转的动力与活力。

2 学习资源建设不力。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系统赖以平衡发展关键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只有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才能保证远程教育生态系统良性的发展。而目前青海省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学习资源生成能力弱。以青海广播电视大学为例,采取了三种资源建设方式:一是购买使用中央电大的资源,现有VCD音像教材257门;二是购买引进外省电大资源,共引进56门课程教学资源;三是自建资源。2002年至2012年,建设教学资源70余门。可以看到,引进资源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学习资源自主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其次,学习资源适应性差。由于自建资源能力欠缺,学习资源的开发建设不能结合本省学员的学习特征。而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学生中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学生占非常大的比重。所以学习资源利用率势必降低,不能达到对学习资源充分地利用和消化;另外,学习资源更新不及时。目前,学习资源不能及时更新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依赖于已有的学习资源,对于课程内容等信息的更新相对缓慢。而优胜劣汰是生物圈的自然法则,不及时淘汰旧的资源,就无法让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模式融入学习资源体系中,也就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 信息传递不畅。根据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中的“自然法则”,任何形式的生命必须从变化着的环境中不断接收信息,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才能生存下来而不被淘汰。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时空分离的特点使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显得更加重要。但就地理环境而言,青海省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相对内陆省市信息传递依然闭塞缓慢;就硬件环境而言,目前网络基础设施没有普及,偏远农牧区有些地方甚至用电都十分困难;就软件环境而言,除了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其余三所院校的远程高等教育基本为函授教育,除了定期面授能够面对面交流,其余时间学校和学员之间无任何联系。虽然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了网络教学服务平台,但学生浏览学习资源及发帖交流次数还不及总人数的一半。总的来说,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学习资源的传送,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十分欠缺,信息传递不畅。

资金投入不足、学习资源建设不力、信息传递不畅使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获取和能力形成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生态功能严重失衡。

三、教育生态观下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确定生态位,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1 在生态学看来,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须依赖周围的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要明确远程高等教育在青海教育发展中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就物种个体而言,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就生态环境而言,指生态环境为生物个体所提供的资源谱以及生物个体对生物环境的生态适应度。确立远程教育的生态位首先要明确远程教育在青海省教育发展中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即“远程教育的定位”;同时为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投入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毋庸置疑,青海省地域广阔,农牧区人口分布分散,农牧区基础教育薄弱。远程高等教育则成为提升全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区人口学历水平及素质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政府必须明确这种重要的地位,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以及资金投入方面,彰显出这种重要的地位。远程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观念也应全面更新,不能仅停留在函授教学阶段,更不能把“成人教育”只是作为经济创收的一个手段。而应该将学费收入更多地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各项建设上。

2 远程高等教育师生时空分离,学习资源的及时输送、教师和学生间的信息沟通都要依赖于现代媒体技术,它对媒体的依赖性远远超过普通教育。目前,远程教育发展到网络教育阶段,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在硬件环境方面,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软件环境方面,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外引进如卫星虚拟教室、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等软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对话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信息交流,实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学习资源建设,促进物质循环

加强学习资源建设就是要设计和制作符合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学生需求的学习资源,这样才能被学生充分使用,从而实现系统内物质的最佳循环,提供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最终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 提高学习资源开发的适应性。学习资源建设首先应遵循协同进化原理,符合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一是成人化,二是民族性。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绝大部分为在职人员,他们的思维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学习动力来源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更有实际应用的取向,实用性要求很高。因此,学习资源不能仅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无论是面授内容还是远程传播的学习资源内容,都应考虑到知识的实用性,多提供实践性知识和实际案例。另外,学习资源的开发要适应民族特点。目前,少数民族学生是青海省远程高等教育学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藏族是青海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很多人对汉语并不精通。因此,针对藏族学员占较大比重的学科或专业课程开发藏汉双语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提升民族地区人口素质进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学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青海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