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例子宫肌瘤的内窥镜治疗体会

2013-11-12邓霭辉陈晓园广东省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东莞523900

吉林医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低钠血症内窥镜宫腔镜

邓霭辉,陈晓园 (广东省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 东莞 523900)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肿瘤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阴道有不规则出血、痛经、下腹疼痛等。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30岁以上的妇女约有20%~30%患有子宫肌瘤病[1]。治疗上,以往多以开腹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很难接受。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宫腔镜下电切术(TCRM)已成为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术式,它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达到切除子宫肌瘤的同时可保留子宫功能,且不会对卵巢造成影响,真正做到了微创治疗。我科近年来对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采用了TCRM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其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观察对象共36例,均来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全部患者均经B超、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6~62岁,平均(43.26±6.51)岁;单发肌瘤31例,多发肌瘤5例;病程14d~12个月,平均(9.32±2.17)个月;肌瘤直径3~6cm,平均(5.21±0.42)cm。入选标准:经保守治疗无效,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患者;黏膜下肌瘤直径在5 cm以下患者;子宫体积在10周妊娠大小以下,宫颈深度在12 cm以下患者。均排除生殖器官有恶性病变患者。肿瘤直径以术前超声测量肌瘤最大直径为准。根据黏膜下子宫肌瘤分类标准[2]分为:0型:有蒂黏膜下肌瘤,且未向肌层扩展,本组16例;Ⅰ型:无蒂黏膜下肌瘤,向肌层扩展在50%以下,本组13例;Ⅱ型:无蒂黏膜下肌瘤,向肌层扩展在50%以上,本组7例。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阴式超声检查,以判断子宫大小、位置、子宫壁厚度、内膜厚度、有无畸形等相关情况,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2.2 手术方法:手术时,患者取截石位,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对外阴、阴道等处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扩宫棒扩张宫口,将电切镜置入,用5%葡萄糖注射液连续灌流,根据肌瘤大小、位置、形态及与宫腔壁的关系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有蒂的0型子宫肌瘤患者,可切成碎块取出,直径较小肿瘤可用环状电极直接电切后取出;对于Ⅰ型或Ⅱ型黏膜下肌瘤患者,可用环状电极将其切成碎条后取出,肌瘤切除至子宫腔内表面以下,同时注射缩宫素10 U,以加强子宫收缩,使肌层内的肌瘤突出表明,以达到彻底切除的目的。手术期间用滚珠电极进行电凝止血,根据创面情况放置金属节育器,以防止粘连,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5 d,对于有生育要求者,可在手术3个月后取出节育器。全部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观察本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等相关情况,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3个月测定血清中血红蛋白及血清钠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本组3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5~54 min,平均(28.45±5.26)min;术中出血量10~142 ml,平均(72.41±12.52)ml;一次性摘除肌瘤成功31例(0型16例;Ⅰ型11例;Ⅱ型4例),对于术后仍有肌瘤存在的患者,在手术3个月后再次行宫腔镜手术治疗后全部清除。

2.2 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及血清钠测定情况:一次性摘除肌瘤成功患者的术前与手术后3 d血清中血红蛋白及血清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血清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血清钠含量明显低于手术前(P <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及血清钠测定情况(n=31,)

表1 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及血清钠测定情况(n=31,)

注: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①P<0.05

时间 血红蛋白(g/L) 血清钠(mmol/L)92.5±15.4 138.2±6.1术后第3天 91.3±13.7 137.5±5.8术后第3个月 123.6±16.5① 92.1±11.4术前①

2.3 并发症情况:本组36例患者,出现轻微发热症状8例,均经对症治疗好转,未见子宫穿孔、脏器损伤、低钠血症、宫腔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与完善,内窥镜下治疗子宫肌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内窥镜的问世弥补了传统子宫切除术的不足,为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一直以来,内窥镜下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是诸多医师所关注的重点课题。为此,笔者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接受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5~54 min,平均(28.45±5.26)min;术中出血量10~142ml,平均(72.41±12.52)ml;一次性摘除肌瘤成功31例,其中:0型16例(100%);Ⅰ型11例(84.62%);Ⅱ型4例(57.14%),对于术后仍有肌瘤存在的患者,在手术3个月后再次行宫腔镜手术治疗后全部清除。这就表明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肯定,但Ⅱ型子宫肌瘤患者一次性摘除率明显低于0型和Ⅰ型,提示更适用于0型和Ⅰ型的子宫肌瘤患者。本组患者治疗手术前与手术后3 d血清中血红蛋白及血清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血清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血清钠含量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这就表明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恢复较快,贫血症状改善明显。由于宫腔镜手术的术野狭小,若操作不慎很易引发大出血、低钠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有关研究表明: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2.6%,其中子宫出血、穿孔及低钠血症、水中毒等最为常见[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6例患者中,出现轻微发热症状8例,均经对症治疗好转,未见子宫穿孔、脏器损伤、低钠血症、宫腔感染等并发症,这与手术技巧及熟练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行宫腔镜手术时,一定要遵循其手术适应证,笔者认为:宫腔镜手术最适合0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对于Ⅰ型和Ⅱ型患者,应根据宫腔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肌瘤凸向宫腔应在50%以上,肌瘤直径在6 cm以下,以保证手术操作空间,对于血管较为丰富的大肌瘤患者,手术时应在血管电凝后进行切除,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尽量控制在1 h内完成,以免长时间手术带来低钠血症等并发症,手术操作要准确、轻柔,尽量不要损伤周围脏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0型和Ⅰ型子宫肌瘤患者,是目前内窥镜下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较佳术式。

[1]刘红秀.不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J]. 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44.

[2]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

[3]邱春萍,胡小英.宫腔镜电切术对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 安徽医药,2010,14(8):956.

猜你喜欢

低钠血症内窥镜宫腔镜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
宫腔镜下电切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探讨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54例
托伐普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效果观察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
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42例临床护理
宫腔镜术后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