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萤叶甲在玉米上的为害及防治
2013-11-12庄小燕
庄小燕
导读:双斑萤叶甲虫和黄斑长跗萤叶甲已成为北海地区主要害虫之一,可为害玉米、大豆、棉花、谷子、豆类和马铃薯等多种作物,为杂食性害虫。其来势猛,发展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6月底或7月初始见成虫,一直延续到10月,须及时进行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并做好虫害预测预报,在发生期前注意预防。
北海地处广西南部,北部湾东北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温、光、雨源充沛,年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温37.1℃,极端最低温2℃。年均降雨量1 670 mm。土地平坦深厚,一年四季十分适宜农作物特别是玉米的生长。萤叶甲是玉米的次要害虫之一,目前已迅速发展成为主要害虫之一。2012年9月下旬至10月,在北海市农科所玉米区域试验种植地上大量发生双斑萤叶甲和黄斑长跗萤叶甲为害,其来势猛、发展快,给玉米生长带来很大的为害,需注意预测预防,及早防治,减少损失。
1 害虫特征
双斑萤叶甲成虫体长3.5~4.8 mm,宽2~2.5 mm。长卵圆形,棕黄色、具光泽,胸部红褐色,鞘翅上部为黑色,每个鞘翅基部具有1个近圆形淡色斑点,鞘翅上部为黄色,两翅后端合为圆形。
黄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体长3.5~4.5 mm,长卵圆形,橘红色,头、前胸和腹部也是橘红色,鞘翅为褐色至黑褐色,2个翅上各有浅黄色斑2个,位于基部和近端部。
2 为害症状
两种萤叶甲成虫均取食玉米叶片,造成叶片叶肉缺损,残留白色表皮,形成连片白斑,一般不形成孔洞;取食花丝和花粉,影响授粉;也取食幼嫩的穗尖或籽粒,造成籽粒损失。北海市农科所玉米当时正处于刚开始拔节时期,几乎每棵玉米植株上都聚集有几十只成虫,玉米虫株率达90%以上。
3 发生特点
双斑萤叶甲分布广泛,可为害玉米、大豆、棉花、谷子、豆类和马铃薯等多种作物,为杂食性害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6月底或7月初始见成虫,一直延续到10月。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背或花穗中。成虫飞翔力弱,一般只能飞2~5 m,早晚气温低于8℃或风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叶下,气温高于15℃成虫活跃。成虫羽化后经20天开始交尾,把卵产在田间,菜园附近草丛中的表土下或杏、苹果树等的叶片上,卵散产或数粒黏在一起,卵耐干旱;幼虫生活在杂草丛下表土中,老熟幼虫在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7~10天。干旱年份发生重。
黄斑长跗萤叶甲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
两种虫害大量发生为害时,要及时喷药防治。玉米地上不见有该虫害发生;但在翌年1月发现在原来的玉米地附近的莴苣地中聚集有大量双斑萤叶甲和黄斑长跗萤叶甲。
4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秋收后及时清洁田园,铲除田边的杂草,破坏越冬场所;深耕土壤,杀灭越冬虫卵。
药剂防治:当一旦发现有虫害时,马上喷施农药防治。用阿维菌素2 000倍液或氯氰菊酯1 500倍液喷雾。一般胃毒性农药都可以用,注意交替用药,以免产生抗性。喷药最好在10:00前和17:00后,重点喷打受害叶片或雌穗,一般喷1~2次药即可控制虫害。
做好虫害预测预报,在发生期前注意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