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护理干预

2013-11-12黎瑞仪金卫宏广州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700

吉林医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压冠心病

黎瑞仪,金卫宏(广州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700)

高血压病是如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高血压病患者往往在早期未觉不适,其临床症状未被重视,结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使得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目前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病并发冠心病的诊治极为关注,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十分重要。现将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80例,女40例,年龄42~76岁,平均59.4岁。高血压病诊断按照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病治疗指南建议的诊断标准来定,冠心病诊断按照WHO建议的诊断标准来定[2]。将12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另一组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评定标准:显效:收缩压<120 mm Hg(1 mm Hg=0.1333 kPa),舒张压<80 mm Hg;有效:120 mm Hg<收缩压<140 mm Hg,80 mm Hg<舒张压<90 mm Hg;无效: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

1.3 观察效果: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分别施以不同的护理方法下,临床效果显示,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3.33%,而一般护理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6.66%,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高血压病的早期发病多无临床症状,容易被患者及家属忽视,若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时,则临床治疗比较复杂困难。

本研究中讨论为在一般护理及特殊的护理干预下,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患者临床效果情况。其中护理干预除给予一般护理措施以外,同时给予护理干预的措施。具体采取处理方法主要有:①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高血压病、冠心病的知识,交代患者劳逸结合,避免诱发刺激因素,如劳累、情绪紧张、便秘等,说明高血压病需要坚持的终生规范化保健护理的重要性;②进行心理疏导,一般患有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患者多数心理脆弱,情绪波动,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辅导十分重要,重点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病情及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专业性讲解服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还要讲解高血压病的预防保健,指导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③进行病情护理,监测血压变化,如发现患者血压急剧增高,同时出现了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发生高血压危象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并让患者卧床休息、吸氧,快速准备药物等;④进行饮食护理,控制患者的进食量,指导患者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忌食用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咖啡、浓茶等;⑤指导患者选择慢跑、打太极拳等有益活动,避免风寒,慎起居,防止心血管痉挛引起危症发生;⑥指导用药,用药宣教主要是指导患者服药,嘱患者不可以擅自停减药量,密切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如果血压下降过快,应当调整药物的剂量,每天观察患者的水肿情况,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并注意保持平衡;⑦帮助患者认识高血压、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学会监测血压,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检测,定期检查心电图,外出时要随身携带药品,保证按时服药,特别是急救药物的准备十分关键。在经过护理干预后,该组患者临床效果显示,显效病例数为3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与一般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等处理后,临床上效果显著。我们认为,对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患者采取系统有效的综合护理后,可以平稳地控制好血压,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

[1]黄 涛,曾 恋,陈明骥,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1(18):102.

[2]李改荣,王瑞玲.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清除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9(18):147.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血压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警惕冠心病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