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热方治疗气分证发热35例临床观察

2013-11-12徐徐飞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9期
关键词:温病诊断学外感

徐徐飞 支 楠

(1.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36;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 100730)

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发热是温病常见的症状。外感温邪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则温邪由表入里,亦有温病初起即见里证者,皆可见高热。笔者所见外感患者多有相似症状,且伴有高热数日不退,运用西药治疗虽然短时间内体温下降,但数小时内体温便再度升高。此类发热在中医学中属于温病范畴,辨为气分证。笔者将温病退热的思想运用于此次外感高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中医诊断学》对卫气营血辨证分型的诊断标准,筛选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患者中具有发热、口渴、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临床表现者,证属气分证的案例[1],并根据临床诊断学标准,按测腋下体温状况分型属于高热(体温39.1~41℃),并排除血液、肿瘤、内分泌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者[2],共入组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20~43岁,平均31.10岁;已发热1~2 d,除物理降温外未自行服用退热药物。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19~44岁,平均31.50岁;已发热1~2 d,除物理降温外未自行服用退热药物。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气分证发热时,予退热方口服治疗,方剂组成:生石膏50 g(先下),薄荷10 g(后下),芦根30 g,炒神曲10 g,每日1 剂,水煎代茶饮。36 h 后观察其体温下降的情况。对照组在在气分证发热时,予酚咖片(0.5 g/65 mg×10 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治疗,每次1 片,每6 小时1次。36 h后观察其体温下降的情况。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结合急退热以存阴的治疗思路拟定。治愈:服药36 h 内体温恢复正常,停药6 h 以上无反复。显效:服药36 h内体温下降大于1℃,但尚未恢复正常体温,停药6 h以上无反复。有效:服药36 h 内体温下降0.5~1℃,停药6 h 以上无反复。无效:服药36 h 内体温下降<0.5℃。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发热是温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对人体有利也有弊,若体温过高或发热时间过长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失调,甚至会引起惊厥以至更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在高热不退的病例中,退热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酚咖片中退热的有效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其解热作用机理并不明确,可能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出汗与散热而起作用,此类药物退热速度虽快,但随着药物在体内快速代谢,浓度不断衰减,体温常在6 h 之内反弹,达不到有效的退热效果。且其大量应用对肝脏、肾脏、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的毒副反应都是较为明确的[4]。

相比较而言,中药在退热方面确有一技之长。尤其是中草药,根据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原则,可以使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减低其毒副作用而增强其药用效果。其退热快,不易反复,并且可以达到稳定退热的作用[5]。

此次所选病例皆为温病气分证发热者。《温热论》有云“大凡看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因此属气分证之发热者,当以清气分热治之。叶天士有“热病必消灼真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的论述,也就是说,温病易对津液造成损伤。而古书又有“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之论,可见津液对于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性。因此,明清以来历代医家在温热病治疗中都极为重视顾护津液。《温热经纬》亦有云“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因此在治疗温病高热病症时,护阴与清热是同样重要的。

根据兼顾清热与护阴两方面的原则,拟此退热方。方中以石膏为君药。前人即有应用大量石膏退热的例子,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录针对外感实热者,石膏常用至“两许”,对重症也有用到“七、八两”者[6]。近代名医孔伯华先生就善用石膏治疗外感内伤,诸种热病,每见神效,因此病家曾送他“石膏孔”美誉。孔伯华之子孔嗣伯老先生,深得孔门真传,认为“石膏其性凉而微寒,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7]又说“石膏质重能泻火,气清能解表,亦能生津、除烦,退热疗狂,大凡实热之症,均可应用”。故方中重用石膏50 g 为君,兼顾清热与护阴。又以薄荷、芦根为臣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薄荷辛以发散,凉以清热,可以辟秽、解毒,且有一定发汗作用;芦根清热生津,顾护阴液,以防发汗太过而损伤津液。炒神曲为佐药,佐诸药寒凉之性,以顾护脾胃。四药合用,急退热以存阴,祛邪而不伤正。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3-216.

[2]欧阳钦.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0-721.

[5]李雪苓,韩宁林.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97-98.

[6]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2 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286.

[7]北京中医学会孔伯华医集整理小组.孔伯华医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96.

猜你喜欢

温病诊断学外感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刘永业主任中医师治疗顽固性外感头痛经验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