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高职传媒专业现状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3-11-11左田田
左田田
[摘要]传媒教育承担着产业发展的保障功能。高职传媒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传媒专业必须以此为契机形成具有特色的办学特色、师资结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培养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材料的研究,对上海地区高职传媒专业现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上海 高职 传媒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文化传播产业在其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职能作用。2011年9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下达目标任务:力争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2%,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中的传媒专业,我校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努力寻求适合上海经济发展、长三角区域服务、我校发展特色的培养方案。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服务地区产业为主”的人才培养道路。本文着重从我校传媒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浅谈今后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设想。
一、上海地区传媒专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约12%,高于上海同期生产总值年均增幅接近1个百分点。2010年,受世博会举办和上海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因素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较快发展,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凸显。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5499.03亿元,实现增加值1673.79亿元,高于全市GDP增幅5.3个百分点,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截至2010年底,上海经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15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达80家,基本覆盖全市,总建筑面积突破27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8200家,从业人员逾15.5万,已初步形成“一轴(延安高架主轴)、两河(黄浦江、苏州河)”的布局。
2011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6429.18亿元,增加值1923.7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02%,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5.5%。至此,一批在网络游戏、展览展示、数字出版等领域具备影响力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脱颖而出,上海文化与科技呈现出加速融合的新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传媒产业的形态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整合重组推动着这个行业的不断前进发展。传媒行业从过去单纯的宣传功能向实时宣传报道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功能转变;由过去的政府出资举办向行业分包承办转变;由对专一专业人才的需求,向要求具备多方面知识和较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由基本专业素质向具备文字、视频、音频等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电脑和网络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转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场所,需要适应数字技术和网络时代发展的趋势培养新型的传媒人才。
二、我校传媒专业现状
我校数字传媒专业成立于本世纪初,是上海地区为数不多的首批开办数字传媒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在办学的道路上,我校不断探索传媒专业的办学方向,先后尝试了与不同行业领域的整合道路,力求培养出具备多方面技能素质的人才。多年来,我校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与数字传媒专业有关的工作,工作领域涉及平面设计、广告、电视台、小型传媒公司、创意公司等。从学生就业层面上来看,基本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和技能培养的渠道。但是从与我校同层次兄弟院校来看,我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尽管我校办学期间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相关行业的技能整合培养,推出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在具体的实践衔接、在资源整合及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还是存在问题。
1.资金的缺乏使得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往往只能完成基本项目,无法深入,仅停留在验证性层面,难以掌握扎实的传媒领域技术。课内实训与校外实践脱节,学生技能难与市场需求对接。在学生就业单位也得知,不少学生具备一些基本能力,但是不具备独立制作的能力,往往造成一些就业单位在招聘学生之后要专门组织带教老师帮助学生熟悉设备和制作流程,校内教学存在与社会行业脱节现象。
2.课程间没有组织起有效的衔接,分块情况比较严重,往往学生不知道为何要学习此门课程,课程和课程之间有什么关联,这对学生整合知识技能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课程设置上各任课老师难以把握宏观的专业实践体系,经常出现一些课程没有经过前置课程的教授就直接进入高阶的学习,学生就容易发生不适应的情况。实训教师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实训教师在准备实训或动用大型仪器设备时,实验人员缺乏有效配合,这使得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损坏实训设备的情况。
3.在现行的教育下,师生双方均习惯于课堂内的教学,学校往往也把课堂内的教学秩序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标准之一。但是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课堂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课堂外教学的支撑,学生需要走进大自然、走进办公楼去进行拍摄创作;需要走到行业内去了解市场的需求是什么。单纯地课堂教学只会限制学生的眼界,造成学生的实训作品没有与市场接轨,闭门造车、夜郎自大,不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也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此外,教师对于教学环节的掌控还存在不足的情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示范教学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做出耐心解答,也需要注重教学的反馈,怎样知道学生确实掌握还是临时抱佛脚,这是目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和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的地方。
三、传媒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指导思想
中国广播影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王建国教授指出:建设广播影视可持续发展人才保障机制,就要培养一大批既能胜任广播影视传播业务,既能熟练运用传播技能,又具有深厚人文功底、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基于其对广播影视现状和发展走向的认识和判断,有必要对广播影视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分析,根据行业岗位确定专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落实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发展,规范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广播影视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传媒人才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运用能力,二是艺术想象力,三是市场运作能力。这三种能力应该是当下发展所需要的主要能力②。
我校传媒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以上海地区市场变化为导向来确定传媒教育的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当今传媒行业的现实状况和实践来统摄广播电视传媒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镜头+笔头+口头+手头”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采、编、播”一体化的培养模式③。
四、我校高职传媒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
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传媒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传媒专业有别于传统专业,是艺术和技术专业的交叉专业,如果完全复制普通工科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将会与办学精神背道而驰,而是用本科教学的一套体系又显得没有高职特色。为此,对教学课程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培养艺术修养课程
高职院校不同于中职院校的重要一点就在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具有一定地艺术鉴赏能力,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职业生涯可是实现向艺术家的转变。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艺术修养的熏陶。必须注意的是,理论课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当向学生开设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影视鉴赏等课程。
2.强化技能基本素质课程
这一类课程注重将专业技能分解为若干项专项技能,对应设置专项训练课程,构成该类课程的主题。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可进行适当删除或缩减。
3.基于项目,突出核心技能课程
针对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传媒人才的全能型要求以及影视公司的专项技能要求,采用了“注重全过程,突出关键点”的课程体系。除了学校安排的公共基础课和公共技能课以外,在专业课的安排上根据影视制作或新闻采编的流程进行安排。如影视制作从影视制作基础、视听语言等基础知识入手,开展涉及前期的文案策划、脚本写作,中期的摄影摄像,后期的剪辑和合成等课程。针对核心技能对学生加以训练。
同样地,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分班进行模块化教学,实现“通识、专业、职业”三大模式教学,开发适合学生、学校、市场的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核心知识与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低年级以通用基础课程为主;专业核心知识与实践课程按专业精选若干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专业理论知识和单项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课程以项目、作品为主,侧重综合能力培养,重点在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的学生中开设,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注重核心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共识;针对就业方向,各专业均明确了核心课程,而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摄影摄像、剪辑、特效、新闻采编、节目主持、各类节目播音等偏重技能的课程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及院系纷纷推出诸如语言表达、职业沟通、文学与媒介等通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考证课程进入课程体系,实现双证融通;现有课程本科色彩浓厚,技术与艺术、单项技能与综合能力分离明显,未来,高职传媒专业课程需要针对人才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学生在课程中真正实现在情景中学,在工作中学,在岗位中学的目标。
五、总结
目前传媒专业的发展道路需要专业认清目前市场发展形势,专业课程的安排需要打破既有的相互无衔接的安排和教学状态,从课程设置入手,将技术、素养、文化不同属性的课程有效组合为一个专业整体,切实构建技术、素养、文化三位一体的专业结构平台。是成功实现传媒专业培养出“符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整合以文理科教育的精英分子、传媒界优秀从业人员为教学主体,以学校教育、媒体实践、业界参与为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文理科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理论思维与动手能力结合的“三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用的高等传媒专业人才,才是学校发展之道。
[注释]
①王建国.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EB/OL].2008-10-22[2009-01-15].http://www.docin.com/p-480848.html
②刘如文.新时期我国影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7(2):243
③陈祖继.高校传媒专业应以市场“动态”为导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Vol.24No.7Jul.2010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广播影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EB/OL].2008-10-22[2009-01-15].http://www.docin.com/p-480848.html
[2]刘如文.新时期我国影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7(2):243
[3]陈祖继.高校传媒专业应以市场“动态”为导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Vol.24No.7Jul.2010
[4]周岩,戴琳.“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学探析[J].新闻界,20O9.(1)
[5]董天策.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J].新闻记者,2005(9):65—67
(作者单位: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