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精讲,实现有效

2013-11-11李学文

关键词:孔乙己理想文章

李学文

语文教学要实现有效,就须精讲。如何精讲,谈点想法。

精讲的基础是读。读是学生的实践过程。一篇文章拿来,不管文章长短,也不管是什么文体,都要让学生先熟读,了解内容的大概。读一遍不够,至少在讲之前能有3遍的积累才好。短文精品还可以4遍5遍乃至成诵。为什么强调读为先?读是基础。余以为文本所选的文章篇篇优秀课课精品,是借鉴模仿的范例,是引领学生入门必不可少的模板。熟读自然心中有谱。再则说,读,是学生先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发现问题探究疑难,这好比数学、英语的导学,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在课堂帮助解决问题。另外,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大都靠读来积淀。

不同文体,可指导不同的读的方式。精短的散文、诗歌及浅易文言文、诗歌,可放声朗读,追求情感朗读,注意语音停顿重音处理急缓变化,力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长的记叙文、文言文,小说、说明文、科技小品文、议论性文章,则着重细细默读,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和脉络,指导学生多圈点勾画作旁批旁注。几遍下来,学生基本参悟。

这样说来,读的时间就必须保证。早读20分钟很宝贵,一定要书声朗朗。课外也要要求有相应固定的读的时间,以保证基本要求的遍数。一节课里,也要合理安排读的时间,短文读全篇,长文精选语段读,那些描写生动,抒情酣畅,议论精到、寓意深刻、意蕴悠长的文段当须好好品读。文读三遍,意境渐出。

对于如何学好古典文言文章和诗词曲赋,熟读、诵读是第一要务。语感的培养、意义的贯通、意境的领略无不从熟读、诵读而来。没有读作先决,无论你教学如何费力讲析也都是事倍功半乃至于徒劳无功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就曾明确说过背诵和熟读是主要的一个学习途径:“背诵是传统的好方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古代汉语能有更多的体会,不但古代的词汇和语法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对古文的篇章结构和各大家的风格,也能领略得更加深刻。”这话精辟,真说到点子上了。

读,胜于教。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途径。

讲,当然必不可少。如何讲?精讲。如何精?有几点思路。

处理教材,化繁为简,删繁就简。处理教材是一项技术活,须沉心思考和研究,设计出一套精讲的程式,自己心力研究的结果是技术活演变成一件艺术品。一篇文章,不面面俱到,抓住要旨及以要旨关联的关键即可。学生知道的由学生讲或不讲,教师重点帮助学生讨论解决重点和疑难问题。以《孔乙己》(九年级)为例,通读之后的重点,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孔乙己为什么那样使人快活?讨论他身上那种下层知识分子的特质;二是孔乙己不在,别人也是那么过。讨论孔乙己死亡的悲剧根源。文章看是很长,抓住要旨灵活处理,也就显山显水山青水绿了,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繁杂而无边际。再如《理想》(七年级)一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怎么上?讲现代诗的特点?显然不妥;逐段分析,费时费力,事倍功半。我做这样的处理:读上大半节课,做到很熟练的朗读,做了诗歌朗读的点拨,结构上可作简要的归纳,如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和从人生实践的层面,让学生从诗句中能找到佐证这两个层面的关键词句就行,从而理解理想推动历史发展,理想为人生指引方向。疑难的诗句考虑要与学生生活阅历相适应,不做深入探究,点到为止,如“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像“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理解,只要能举一例来做说明就好了。最后,可做练习的是,让学生再为“理想”造一比喻句,感受比喻句的妙处。把比较多的时间拿来给学生读或安排诵读比赛。2节课,其实还是学生参与为主,收效也是明显的。

删繁就简才能突出要旨,抓住关键,实现一课一得,实现有效。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许多教师上课,生怕学生什么都是无知,以为讲得越多越好,倘一不讲,就觉得不是上语文阅读课了。其实错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会讲语文,而是学会用语文。“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很早以前指出的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精讲,要引导学生宏观把握,不肢解割裂教材。反对照本宣科和面面俱到。抓住一点,延伸拓展,留出余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讨论。一条路的选择,让学生去感悟三代人的浓浓亲情(《散步》),一个“变”字推敲出奥楚蔑洛夫的丑态和腐朽的沙俄警察制度(《变色龙》),一幅画的感觉,让学生走进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去找寻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标本的美妙之处(《苏州园林》)。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去研究和讨论,去寻找去收获。在课堂里,要训练学生主动发言谈自己的想法,要培养举手表达的习惯,这有时很难,但要想办法去训练。多鼓励、竞赛是一种办法,多让学生到讲台发言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发言的方式。设计好思路,教师在路边引一引。路,让学生自己走。

我们其实一直强调讨论质疑的重要,只是一直做不好。或是因为不好组织怕麻烦,或是因为开始时没有经验效果达不到预期而不能坚持。其实,问题在于组织者本人的认识与态度。如果循序渐进坚持一贯,最终效果一定是会显现的。

精讲,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学会精练。把练放入讲中,是因为讲与练实在不可分,也难分其主次。再则,有练,自然讲的时间就少下来了。讲是为练服务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写作能力是否提高,都应通过练来提升和检验。所以,语文课中,练要占足够的分量。练,练什么?着重于遣词造句的练习、阅读综合的练习、口语表述的练习。每篇课后的练习安排就不能忽视。练习力避”死”练。所谓“死”,就是只着眼于讲过念过的已有的知识,不在意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把讲过念过的东西记住,这多半容易做到,但要能动脑筋灵活运用才是我们训练的终结,所以,如练习一个词或成语怎么讲,意思如何如何,不如改为考查词或成语在一个语言环境中的妙处,或词、成语在句子里活用一下。再如多做一些联想想象的练习比如扩写、改写、续写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这就从“死”中走出来了,练习就有了意义有了效果。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教师的“讲”给了方向,学生的“练”有了反复的实践,长期形成了一种技能和习惯,语文素养的培养渐成,有效就在于此。

(作者单位:福建省清流县城关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理想文章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理想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