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血康胶囊对PCI 后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进展的影响
2013-11-11张蕊辛辉
张蕊 辛辉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缓解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改善有中、重度心肌缺血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1],且能有效降低ST 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但越来越多的研究[2-4]发现:即使PCI 治疗成功,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非靶病变进展而致出现需再次行PCI 治疗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因此,PCI 后非靶病变的进展已逐渐引起重视,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在预防血管再狭窄、血栓形成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5]。以往研究表明,以水蛭素为主药的脉血康胶囊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抗凝、抗血小板、调节血脂、缓解血管痉挛,以及减轻炎性反应等多重功效[6]。鉴于脉血康胶囊的多重药理作用,推测脉血康胶囊可能有防治非靶病变进展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价脉血康胶囊对PCI 后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进展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 年3 月至2010 年3 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 治疗并存活出院的冠心病患者269 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45 例)及脉血康治疗组(124 例)。所有患者均电话或门诊随访,1 年后行二次冠脉造影检查(CAG)。同时,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所有患者根据情况随访期间继续常规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药物和他汀类药物等),脉血康治疗组术后加用脉血康胶囊(250 mg/粒,由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 粒/次,3 次/d。PCI 时2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肥胖、高脂血症、既往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及吸烟史等临床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入选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且符合下列标准:(1)世界卫生组织(WT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2008年介入治疗指南所制定的PCI 指征;(3)靶病变PCI 治疗成功(剩余狭窄<20%),非靶病变未处理。排除标准:(1)PCI 后2周内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以除外在介入动脉内形成亚急性血栓的患者;(2)有心脏搭桥手术史、左心室射血分数<30%的患者;(3)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肝肾功能等,排除有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肿瘤、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4)临床失访的患者。
1.2.1 定义及诊断标准:非靶病变定义为:PCI 时没有进行介入治疗(未行球囊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的冠脉病变。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病变进展:病变冠脉先前存在≥50%的狭窄,其直径再减少≥10%,病变冠脉先前存在<50%的狭窄,其直径再减少≥30%,以前正常的冠脉出现≥30%的新的狭窄,或随访冠脉造影时任何进展至冠脉完全闭塞的狭窄。
1.2.2 冠心病家族史定义为:一级亲属中,父亲55 岁、母亲65岁以前患冠心病;吸烟定义为:每天吸烟≥10 支,连续吸烟1 年以上;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25 kg/m2。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诊断除既往已确诊外,其诊断标准分别如下: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总胆固醇≥5.2 mmol/L 或三酰甘油≥1.7 mmol/L;高血压病诊断依据2005 年中国高血压指南;糖尿病诊断依据1998 年WHO 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CAG 和PCI:所有患者均行PCI 治疗,由经验丰富的心内科介入医师完成,采用标准Judkin’s 法。每一处病变都通过多角度(至少相差30°,必须包含一个90°)的投照,以完全展示病变情况。
1.3.2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国际通用的直径法由1 名有经验的医师对造影结果独立进行分析,且其对患者临床情况和化验结果并不知晓。根据病变冠脉支数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病变阳性标准是狭窄≥25%,分为单支及多支病变(2 支及2 支以上为多支病变)。
1.3.3 标本采集和检测:采集所有入选者PCI 前、后及二次CAG 前24 h 空腹外周肘静脉自凝血约5 ml,离心并分离血清,免疫比浊法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hs-CRP 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I 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2 组患者PCI 时靶病变、非靶病变管腔狭窄度及病变支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PCI 时造影结果分析
2.2 2 组患者hs-CRP 水平比较2 组患者hs-CRP 水平在PCI前24 h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CI 后24 h 较PCI 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 年后二次CAG 前,脉血康治疗组hs-CRP 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PCI 前、后及二次CAG 前hs-CRP 水平比较mg/L,±s
表3 2 组PCI 前、后及二次CAG 前hs-CRP 水平比较mg/L,±s
注: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 <0.05
?
2.3 2 组患者1 年后随访CAG 结果比较随访二次CAG 时脉血康治疗组出现非靶病变进展9 例(7.2%),常规治疗组出现非靶病变进展27 例(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PCI 已成为大多数冠心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即使PCI 治疗成功,术后药物治疗规范,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再次发生因非靶病变的进展而引起的不良心血管事件[2-4]。目前,临床上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使再狭窄率显著降低[7]。因此,如何预防PCI 后非靶病变的进展成为新的问题。
本研究对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PCI 时造影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 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PCI 时造影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 年后随访二次CAG 时脉血康治疗组出现非靶病变进展9 例,占7.2%,常规治疗组出现非靶病变进展27 例,占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脉血康胶囊具有抑制PCI 后非靶病变进展的作用。
以往研究表明,冠脉造影检查鉴别为狭窄小于50%的血管,在数月或数年后更易发生闭塞[8]。与重度狭窄相比,轻中度狭窄与急性冠脉事件的相关性更强,且多数的急性冠脉闭塞并非发生于严重狭窄处[9]。提示:斑块的稳定性决定着冠脉疾病的严重度,而与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无关。临床病理资料表明:炎性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斑块不稳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10]。PCI 对血管的挤压和牵扯,引起的血管内斑块破裂、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出大量炎性因子,引发并促进局部炎症反应[11],该过程参与术后并发症如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CRP 不仅是炎症反应的标志,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症过程中有复杂的调节作用。Inoue 等[12]认为PCI 损伤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可产生大量的CRP,Nakachi 等[2]研究也认为:PCI 术后增强的炎症反应及CRP 反映的基础炎症可能涉及非ST 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快速进展的机制。本研究中2 组患者在PCI 后hs-CRP 水平显著升高,提示PCI 支架植入术相关的创伤可能触发并进一步强化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与上述结论一致。而经脉血康胶囊治疗1 年后,hs-CRP 水平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提示脉血康胶囊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与葛长江等[13]的研究结论一致;1 年后复查CAG,脉血康治疗组非靶病变进展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提示脉血康胶囊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PCI 支架植入术相关的创伤可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程度,脉血康胶囊可降低PCI 后升高的hs-CRP 水平,具有抑制PCI 后非靶病变进展的作用,可有效改善PCI 患者的远期预后。
1 Schomig A,Mehilli J,de Waha A,et al.A meta-analysis of 17 randomized trials of a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based strateg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m Coll Cardiol,2008,52:894-904.
2 Nakachi T,Kosuge M,Hibi K,et al.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and rapid angiographic progression of nonculprit lesion in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Circulation Journal,2008,72:1953-1959.
3 Park MW,Seung KB,Kim PJ,et al.Long-term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rates and associated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progression of nonintervened nonculprit coronary lesions.Am J Cardiol,2009,104:648-652.
4 Lemesle G,de Labriolle A,Bonello L,et al.Incidence,predictors,and outcome of new,subsequent lesion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rdial,2009,103:1189-1195.
5 Chen KJ,Shi DZ,Xu H,et al.XS0601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restenosis:a prospective study of 335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hina.Chin Med J(Engl),2006,119:6-13.
6 孙维峰,陈丹纯,冯书梅,等.脉血康胶囊治疗继发性闭经.河北医药,2013,34:1727-1728.
7 Morice MC,Serruys PW,Sousa JE,et al.Randomized study with the sirolimus-coated Bx velocity balloon-expandable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e novo native coronary artery lesions: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 sirolimus-eluting stent with a standard stent for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N Engl J Med,2002,346:1773-1780.
8 Little WC,Constantinescu M,Applegate RJ,et al.Can coronary angiography predict the site of a subsequ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irculation,1988,78:1157-1166.
9 Bhatia V,Bhatia R,Dhindsa S,et al.Imaging of the vulnerable plaque:new modalities.South Med J,2003,96:1142-1147.
10 Kosuge M,Ebina T,Ishikawa T,et al.Serum amyloid A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clinical outcomes than C-reactive protein in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Circ J,2007,71:186-190.
11 齐晓勇,谷剑,李树仁,等.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8 变化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20,334-336
12 Inoue T,Kato T,Uchida T,et al.Local release of C-reactive protein from vulnerable plaque or coronary arterial wall injured by stenting.J Am Coll Cardiol,2005,46:239-245.
13 葛长江,吕树铮,柳弘,等.脉血康胶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其长期预后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90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