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2013-11-10高秀艳甘云清
高秀艳,甘云清
(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一、辽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
有关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内涵,刘连馥提出的定义被广泛采用。他认为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笔者认为,绿色食品产业则是生产、加工及销售绿色食品全部价值链上的相关企业的集合。
本文以钻石模型[2]为出发点,结合农产品生产、认证、技术创新等影响因素指标,确定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一览表
续表1
2.辽宁绿色食品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本文原始数据取自2012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绿色食品统计年报》和各省统计年鉴。应用SPSS等工具计算我国31个内地省级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评分及排名,部分省份排名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部分省份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及排名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是确定主因子中各指标线性组合系数,进而计算出各主因子具体数值的重要依据。综合主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和系数矩阵,可以得出各主因子的结构如下:
式中,F1主要反映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规模,如三年认证与当年认证的企业数和产品数、出口额、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利润和利税总额、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F2反映与绿色食品产业相关指标,如城镇居民家庭全年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授权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财政中科技支出;F3、F4、F6反映跟绿色食品产业相关的食品加工制造的工业指标,如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与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的企业利税总额、利润总额、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F5反映绿色食品产业的面积指标,如产地环境监测面积、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情况。各个变量的系数是六个因子在各个对应指标上的得分系数。
将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水平表示成方差贡献向量:
然后用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水平除以六个主因子总的方差贡献水平0.878 07,得到权重向量:
因此,评价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实力的综合指标可表示为
辽宁绿色食品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中排名第九,属于中等水平。其中F1、F3与其他几个因子相比,排名较低,是影响其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诱因。根据软件SPSS的因子分析可知,F1、F2、F3的方差贡献率较高,分别为0.308 69、0.158 49和0.152 28,且在 X1、X2、X3、X4、X7、X8、X10、X11、X12、X13、X17、X20、X21等13个变量上有较大载荷,说明上述13个因素是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二、辽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相对滞后
辽宁省绿色食品虽然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大多数仍是初级或初加工产品,并且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2011年辽宁省绿色食品三年有效认证的企业数是328家,三年有效认证的产品数771个,分别位居全国第8、第10位;2011年辽宁省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为335.74万亩,位列全国第14位。由于缺乏具有较强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绿色食品科技研发力度不足
辽宁省在绿色食品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和投入力度都很不足,绿色食品的深加工技术和产品创新都有待提高,限制了辽宁绿色食品质量产量的提高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绿色食品技术在大中专院校的研发和企业的应用与市场的拓展方面都没能形成紧密有机的联系和互动,研发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市场开拓能力低、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
辽宁省绿色食品的市场营销网络尚不健全,市场集中度低,产品种类较单一,资源与区位优势发挥不足,绿色食品消费群体的开拓和绿色食品消费的理念宣传不够。另一方面辽宁省对绿色食品从生产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管,绿色食品市场乱象丛生,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仍未建立。
4.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资金投入少
2011年辽宁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财政中科技支出为87.2亿元,财政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29.2亿元,与全国居首位的省份差距都不小。辽宁省注重对农产品生产的投入,而对产品深加工和市场营销环境的投入较少,对开发绿色食品还缺乏政策、资金扶持,用于绿色食品项目的建设极少,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受到制约。
三、提升辽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实施集群化发展
应积极发展同市场规模相适应的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产品和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突出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优势区布局,同时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规划和配套政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3]。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发展灵活多样的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模式,同时大力培育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核心品牌,发展相配套的中介服务组织,有效地服务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实施集群化发展模式[4]。
2.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和推广绿色食品新技术
辽宁省要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同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要求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专项科研经费与优惠政策,促进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加大新产品研发,努力培育符合绿色食品的新品种以及先进的栽培、加工、仓储保鲜等技术,强化高新技术的作用,提高辽宁省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
3.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大力开发国内外市场
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立起绿色食品产业产地环境、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档案和监管档案,规范绿色食品标志的认证和使用,大力惩治危害绿色食品安全的行为,提高用现代化检验手段进行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能力和水平[5]。
大力开拓绿色食品的国内外市场,不断开发生产出迎合国内外大中城市市场的绿色食品,依托大宗的绿色食品产地、集散地和现有的农产品市场,建设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同时加快绿色食品现代营销信息网络和配送网络以及加强绿色食品专业流通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提升辽宁绿色食品产业整体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4.加大投入力度,实行优惠的绿色政策
辽宁省必须在财政、金融、信贷等方面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对绿色食品产业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力度,加大资金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化项目,对从事绿色食品产业的企业给予各种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加大对绿色食品科研的专项经费支出,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在金融信贷融资等方面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加大对绿色食品开发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信贷资金支持环境和投资环境。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共同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6]。总之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对绿色食品开发的投入,坚持以龙头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到绿色食品的开发投资。
[1]刘连馥.绿色食品导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23,26.
[2]迈克尔·波特,李明轩.国家竞争优势[M].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5-118.
[3]李素艳.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整体布局[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4):72-73.
[4]高秀艳,邵晨曦.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
[5]刘彦,邹家明,陈秀华,等.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10(4):107-111.
[6]里里.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