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唑联合红霉素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
2013-11-10张霞
张 霞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的胃食管返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1],主要是由胃和十二指肠,特别是酸性胃液和胆汁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所致[2]。临床治疗首选促动力药和质子泵抑制剂[3,4]。笔者采用潘多拉唑联合红霉素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8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88例患者为我院收治的2010年6月~2013年10月经内镜检查确诊病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6.8岁;对照组4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4±5.2岁。全部患者均经胃镜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按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推荐的内镜诊断及分级标准。治疗组:1级15例,2级22例,3级9例;对照组1级14例,2级19例、3级9例。两组性别、年龄及胃镜分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潘多拉唑40mg,每日1次,红霉素肠溶胶囊250mg,每日2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用潘多拉唑40mg,每日1次。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判断疗效。
1.3 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问诊患者症状,并于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观察治疗效果。显效为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食管炎表现完全或基本消失;有效为发作次数减少,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食管炎表现较前减轻1级以上;无效为临床症状及胃镜下表现均无明显变化。疗效判断按胃镜检查的积分:痊愈,内镜积分为0;显效,内镜积分减少2分;有效,内镜积分减少1分;无效,内镜积分无变化或增加1分及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2.2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胃镜复查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44/46);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3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胃镜复查结果比较
2.3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上腹部不适5例,腹泻3例,恶心呕吐2例,皮疹1例;对照组:上腹部不适4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1例。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
3.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组胃酸相关性疾病[4],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1]。其严重程度与食管酸暴露程度和时间有关,同时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腹内压增加、食管清除作用减弱、食管黏膜屏障受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反流物中对食管黏膜损害最强的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尤其在pH<3时可使黏膜上皮蛋白变性。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消除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治愈RE,防治并发症和复发[5]。治疗上应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促动力药和黏膜保护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药物[6]。潘多拉唑是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它能特异性的作用于黏膜细胞顶端构成的分泌性和胞内的管状泡上,有效地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减少对食管膜的刺激,从而快速地缓解症状,促进食管炎愈合。
红霉素属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除具有抗菌、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外,还具有胃肠动力学作用[7],能结合并激动胃动素受体,促使胃动素释放,使食管和胃肠蠕动增强,达到清酸和保护食管黏膜,缓解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综上,潘多拉唑联合红霉素能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和促进黏膜愈合,联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潘多拉唑治疗,且不良反应轻微,药物依从性较好[3],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效、安全的方法。
1 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2-375.
2 梁伟雄.红霉素治疗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8,6(8):815-816.
3 袁家芳.红霉素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3):370-371.
4 陈樵,冯燕.红霉素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2,24(10):1943-1945.
5 许国铭.重新认识、深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J].中国消化杂志,2003,23(1):5-6.
6 王鼎盛,葛敏.杭州地区2009~2011年质子泵抑制剂应用的调查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4):467-470.
7 魏海燕.红霉素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1,10(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