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腹部腧穴对食源性肥胖大鼠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2013-11-08司原成闫丽萍韩志敏侯玉铎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脘食源性腧穴

司原成,闫丽萍,韩志敏,侯玉铎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目前针灸减肥以“简单、方便、廉价、效佳”著称,但时下有不少人因畏惧针灸治疗带来的酸麻胀痛感觉而不愿接受此疗法,从而限制了这一绿色疗法的普及。腹部是人体脂肪极易堆积的部位,同时脾经、胃经、肾经及任脉、冲脉、带脉等经脉皆经过腹部,利用腹部是低痛阈地带这一特点,可以充分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并减轻临床针灸治疗肥胖带来的疼痛。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腹部腧穴对食源性肥胖大鼠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清洁级雄性SD 大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军)2007-004)100 只,体重(160±10)g,室温25 ℃环境中适应性喂养1 w 后,随机选取10 只为正常组,喂普通饲料,其余90 只喂高营养饲料[1],10 w 后,筛选造模成功(体重超过正常组20%)的30 只肥胖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治疗1 组及治疗2 组,每组10 只。

1.2 实验方法

治疗1 组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关元穴,治疗2 组选取天枢、中脘、关元及大横穴,固定在自制鼠架上,分别接通SDZ-II 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频率100 Hz,强度5 V,15 min,连续治疗20 d。模型组和正常组每天以同样的方式固定15 min,不予电针干预。治疗期间模型组、治疗1 组及治疗2 组喂高营养饲料,正常组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1.3 标本采集

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禁食过夜,用10%水合氯醛麻醉后取血5 mL,4 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20 ℃冰箱中保存备用。

1.4 指标检测

体重及Lee′s 指数:每周固定时间由专人测量每组大鼠体重及体长(从鼻尖到肛门的长度)2 次,取平均值,计算大鼠的Lee′s 指数(Y)。应用ELISA检测FFA 含量(大鼠FFA 试剂盒由美国Becton,Dickinson and Company 公司提供)。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量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电针对肥胖大鼠体重、Lee′s 指数的影响

结果见表1。

表1 电针对大鼠体重、Lee′s 指数的影响 (±s)

表1 电针对大鼠体重、Lee′s 指数的影响 (±s)

注:与正常组相比,1)P<0.01;与模型组相比,2)P<0.01,3)P<0.05

由表1 可以看出,模型组体重及Lee′s 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表示食源性肥胖模型造模成功。电针后,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体重、Lee′s 指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5);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电针对肥胖大鼠血清FFA 的影响

结果见表2。

表2 电针对大鼠血清FFA 的影响 (±s)

表2 电针对大鼠血清FFA 的影响 (±s)

注:与正常组相比,1)P<0.01;与模型组相比,2)P<0.01;与治疗1 组相比,3)P<0.05

由表2 可以看出,模型组血清FFA 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血清FFA 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治疗2 组FFA 降低优于治疗1组(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肥胖的发生与气血痰湿瘀滞密切相关[2]。结合针灸理论,治疗1 组选用胃的下合穴足三里健脾益气、胃之募穴中脘和胃利湿,脾经腧穴三阴交调肝补肾及小肠募穴关元培补元气,综合腧穴的远治及近治作用;治疗2 组选用大肠募穴天枢通调肠腑,胃之募穴中脘利湿导滞,小肠募穴关元补益肾气,脾经腧穴大横补虚化湿,重点加强腧穴的近治作用。

人体组织是由水分、无机盐和带电生物胶体组成的复杂的电解质电导体,电针能够使人体内处于电场中的带电粒子发生双向的来回运动,激活脂肪组织的新陈代谢,同时电针以腹部经络腧穴为主,让电流通过针体直接与腹部脂肪接触,通过穴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震动整个腹部,使腹部有节律地振动,加快脂肪细胞分解及血液中能源物质的消耗,促进气血运行畅通[3]。

中性脂肪是一种甘油物质,常堆积在皮下及脏器的周围,起恒温和保护内脏作用。在体内肝糖原耗尽时,脂肪组织就会分解中性脂肪成为FFA 充当临时能源使用,而FFA 代谢异常与脂质代谢、糖代谢等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高FFA 会刺激启动氧化应激机制,直接损害DNA、蛋白质及脂类等,同时还能激活多种应激敏感信号通路,引起LEP 抵抗、胰岛素抵抗及β 细胞功能受损[4]。

本实验研究发现,电针能够显著降低肥胖大鼠血清中FFA 的含量,尤其是单纯电针腹部腧穴。治疗2 组之所以优于治疗1 组,其作用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实验选用的食源性肥胖大鼠,其脂肪堆积多堆积在腹部,加强腹部电针刺激,突显腧穴的近治作用,增强调节下丘脑的某些生物核团,加快腹壁脂肪组织的分解代谢能力,促进血中糖类等能源物质的消耗,增加血清FFA 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平衡高活性反应分子的产生与抗氧化之间的作用,调节应激敏感信号途径,降低血清中FFA 的含量。

综合各项指标,治疗2 组体重、Lee′s 指数及血清FFA 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尤其是降低血清FFA方面,为临床上改进现有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推广针灸减肥奠定了基础。

[1]余敏,肖晓秋,唐成林,等.不同强度电针对肥胖大鼠血脂、脂肪组织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 及肿瘤坏死因子-α 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1,36(2):79-84.

[2]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郭义.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

[4]仝小林,毕桂芝,李敏.肥胖及相关疾病中西医诊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6.

猜你喜欢

中脘食源性腧穴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