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背阔肌皮瓣乳房再造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11-07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年17期
关键词:皮瓣乳房根治术

熊 伟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外一科,湖北荆州,433300)

在成年女性中,乳腺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的23%甚至更高[1]。早期乳腺癌的根治性手术切除可获得较好效果,但手术导致的乳房缺失却给广大女性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乳房再造可弥补这一缺憾,恢复女性形体美及参与社会活动的信心[2]。作者对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背阔肌皮瓣于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进行乳房再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乳腺外科 2007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0例,平均年龄(42.1±11.3)岁。其中肿瘤位于左侧者50例,右侧40例,外上象限 34例,中央区28例,内上象限12例,外下象限10例,内下象限6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诊断,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2例,单纯癌26例,髓样癌10例,浸润性小叶癌6例,导管原位癌6例。上述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是否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乳腺癌根治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保留皮肤的扩张背阔肌皮瓣乳房再造术。

1.2.1 乳腺癌根治术: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对照组给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放置腋窝及胸壁负压引流。观察组患者肿瘤距乳晕3 cm以内者,将乳头、乳晕切除;肿瘤距乳晕3 cm以上者,乳头、乳晕均保留。皮瓣剥离厚度0.5~1.0 cm,在远肿瘤处相对较厚,近肿瘤处相对较薄。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及表面皮肤、整个乳腺、胸大小肌及其筋膜。于腋窝平行于腋褶线做长5~6 cm斜切口,清扫腋窝淋巴结至Ⅱ、Ⅲ级水平。

1.2.2 背阔肌皮瓣制备:生理盐水稀释的肾上腺素于皮瓣供区范围内皮下注射,切开皮肤,保留皮下0.5 cm厚的脂肪,潜行剥离皮瓣,注意真皮下血管网的保护,防止供区皮肤缺血坏死。皮瓣范围包括背阔肌表面、髂棘上方、肩胛区及背阔肌前沿侧胸部的脂肪,及岛状皮肤。根据健侧乳房大小切取足量,背阔肌止点处全部离断,注意保护肩胛下胸背神经血管蒂,经皮下隧道将皮瓣转移至胸前区。背部皮瓣供区拉拢缝合,并置负压引流[3]。

1.2.3 乳房再造:根据乳房切除范围、形态以皮瓣蒂部血管扭曲最少为宜放置背阔肌皮瓣,缝合固定于胸部腔隙上缘,之后将乳房内、外侧及下方固定,并将皮瓣折叠塑形,根据对侧乳房下皱襞线缝合胸壁与皮瓣,再造乳房下皱襞,注意再造乳房形态与对侧的一致性,最后缝合创缘,并于腋窝置引流管引流。

1.3 术后处理

术后鼓励患者健侧卧位,根据背部引流管引流量的多少,于术后7~14 d拔除引流管。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1.4 功能锻炼

本手术对肩部功能影响较大,故术后应进行肩部功能的恢复锻炼。术后第4~6 d可鼓励患侧手握拳或弹力圈,术后7~10 d可在别人协助下行患侧肩、肘关节小幅活动,术后15~20 d拆线到出院仍应继续锻炼,出院2个月后,即可开始较大幅度的锻炼[4]。

1.5 疗效判断

1.5.1 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开始综合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并在随访中了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社交、体型满意度情况。

1.5.2 术后乳房外观评价: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及1年来院复查,评价再造乳房外观,评价标准[5]:①再造乳房与健侧大小基本一致,位置对称,患者满意为优;②再造乳房与健侧相比大小、位置基本一致,相差较小,着衣后无明显差异,患者较为满意为良;③再造乳房大小、位置与健侧相比明显不对称,着衣后仍差异明显,患者不满意为差。

2 结 果

2.1 2组乳腺癌治疗情况比较

2组患者在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开始综合治疗的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观察组45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均成功再造,恢复效果达优者26例,良14例,差5例,优良率为88.9%。对照组未行乳房再造,外观均较差,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乳腺癌治疗情况比较 d

2.2 2组术后生活质量满意情况比较

术后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焦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体型及社交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术后生活质量满意情况比较[n(%)]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供皮区积液8例,供皮区皮缘坏死7例,患肢活动受限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8%;对照组出现皮下积液7例,皮肤切缘坏死4例,患肢活动受限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其社会及生活压力也逐年增高,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虽然外科治疗已有很大提高,但术后乳房缺失、局部畸形对女性形体美是一种极大地破坏,导致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抑郁、焦虑等情况较为严重,对工作、生活、社会活动等造成严重影响[6-8]。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高,其就医目的不再满足于治疗疾病,同时有形体、功能、心理等全方位的要求。因此,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技术也应运而生,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患者自信,提高其生活质量[9-11]。

背阔肌皮瓣设计灵活,对于锁骨下凹及腋前皱襞的畸形具有修复能力;皮瓣供区在取皮瓣后运动障碍较轻;背阔肌皮瓣可成肌皮瓣或肌瓣,以胸背血管为蒂,背阔肌皮瓣可带蒂向前转移至胸部,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易行,且皮瓣成活率高,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12-14]。作者对45例乳腺癌患者实施了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根治术,并于术后即时给予背阔肌皮瓣乳房再造术治疗,结果45例患者术后乳房再造均获成功,外形优良率达88.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焦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体型及社交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在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开始综合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Ahmedin J D,Rebecca S,Elizabeth W,et al.Cancer Statistics[J].Cancer J Clin,2008,58(2):71.

[2]崔雅宁,王晓军.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进展[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0,16(2):137.

[3]王亚兵,陈剑平,陈斌,等.扩大背阔肌肌皮瓣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一期乳房再造中的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7):735.

[4]吕小芳,黄少芬,洪月,等.乳腺癌根治术同期行背阔肌脂肪瓣乳房再造术患者患侧上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70.

[5]狄根红,亓发芝,吴炅,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一期乳房再造[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4,31(4):434.

[6]郑文博,潘凌霄,唐炜,等.乳腺癌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2):2021.

[7]马吉光,王宁菊,于文洁.三阴”型与非“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生物学行为差异性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0):1729.

[8]王玲,单保恩,桑梅香.靶向沉默p65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0):1742.

[9]郭启帅,黄曦,李少林.沉默PeroxiredoxinⅠ基因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7):1119.

[10]李嗣杰,贾泓瑶,吴迪.肿瘤翻译调控蛋白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9):1560.

[11]韩晶,Dirk Grothuesmann,Mechthild Neises,等.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调查[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3):136.

[12]Fernández-Delgado J,López-Pedraza M J,Blasco J A,et al.Satisfaction with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mmediate and deferred breast reconstruction[J].Ann Oncol,2008,19(8):1430.

[13]牛兆河,栾杰,穆大力,等.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后腋前皱襞的重建[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3):319.

[14]Agaoglu G,Erol O O.Delayed breast reconstruction with latissimus dorsi flap[J].Adsthetie Plast Surg,2009,33(3):413.

猜你喜欢

皮瓣乳房根治术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足内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