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对江苏四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
2013-11-07陈晓斌
陈晓斌
(南京审计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1815)
社团活动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对江苏四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
陈晓斌
(南京审计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1815)
通过对江苏四所省部属高校大学生3 220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对其社会化进程有显著影响,总体上呈正比例关系,但过度参与社团会产生负面作用;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程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社团活动相对不多且质量不高。提出要通过引导社团参与、加强社团监管、指导社团自律、培训社团干部、提升活动质量来提升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程度,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社团活动;大学生社会化;调查研究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为研究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本课题组对南京审计学院等江苏四所省部属高校参加过社团的3 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样本3 220份。调查结果显示,有47.1%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社团收获一般,有15.9%的大学生认为收获很少,这表明参加社团并没有给这部分学生带来预期的收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结果?笔者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3 220份样本进行频数分析及交叉表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显著影响其参与社团的收益,从而影响其社会化进程。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
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程度主要是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参与社团活动的次数以及与会员交往的频率等来反映。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社团活动的次数不多,与社团成员交往的频率也不高。如表1和表2所示,只有34.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活动积极分子;选择参加社团活动次数“比较多”或“很多”的学生只有27.4%;在“与其他会员的交往”一项上选择“比较多”或“很多”的学生也只有19.3%。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无论是参与活动的次数还是与会员交往的频率,与其所在年级、政治面貌等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大学生本身。另外,经卡方检验发现,大学生所在社团活动的多少和其参与活动的次数以及与会员交往的频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lt;0.05),如表3所示。这表明举办活动越多的社团,其会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越高。
表1 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次数(N=3195)
表2 大学生参与社团与其他会员的交往频率(N=3185)
表3 大学生所在社团举办活动的次数与会员交往频率的关系(N=3168)
(二)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本次调研从与会员交往的频率、参与社团活动的次数、是否担任过社团干部三个维度来分析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程度对其社会化的影响。同时,将大学生社会化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心理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等五个维度进行阐述和分析[1],共设计了65个选择题,每道题按照社会化程度“从高到低”来设计和排列选择答案。如“如果毕业后,你从事了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职业,能否很快适应?”选项,选择项为:①很快适应或能够适应;②不知可否;③不容易适应或不能适应。
1.与会员交往的频率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调查发现,与会员交往的频率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显著,经卡方检验,除了“对毕业后工作选择所考虑的因素方面”影响较为明显外(0.01lt;Plt;0.05),其余选项均呈现显著相关性(Plt;0.01),表明与会员交往频率较高的大学生总体上在政治情感与态度、政治参与方面均优于与会员交往较少的大学生。如在“国格高于人格,主权高于人权”选项上,随着与会员交往频率的上升,选择“很赞成”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别为44.8%、44.4%、47.1%、52.5%、53.5%。这说明大学生通过与会员的互动交流,对有关时事政策观点的讨论,对其政治社会化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方面,除了“休息时间,在宿舍大声喧哗”一项没有明显相关性外,与会员交往的频率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非常显著。与会员交往频率高的大学生无论是在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行为能力上,还是在道德参与意识与能力方面,均要显著优于与会员交往较少的大学生。如表4所示,例如对于“如果你在公共场所发现不文明现象或行为时,你会怎么做?”选择“马上进行制止”的比例会随着大学生与会员交往频率的由少到多而逐步升高,分别为16.4%、18.2%、20.9%、26.1%、30.7%,经卡方检验呈显著相关性(Plt;0.01)。实际上,大学生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不断地“试错”的过程,社团成员在交往中难免产生冲突,但正是因为出现一些冲突,大学生才开始逐渐意识到哪些是该做的,哪些又是不该做的,经过不断地试错,最终其行为越来越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在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化和知识技能社会化的影响上,经过对每一个选项所进行的卡方检验,显示P值均小于0.01,表明与会员交往频率高的大学生在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总体上均要显著优于与会员交往较少的大学生。
在对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上,除了“生活中,你对朋友或同学依赖性”一项没有显著性影响外,与会员交往频率高的大学生在角色认知、角色移情、角色行为上均要优于与会员交往较少的大学生。如表5所示,以对未来社会角色扮演的自信程度为例,调查发现,“对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做一名称职的员工”选项,大学生选择很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的比例随着与其他会员交往频率的上升而上升,分别是78.9%、83.3%、83.6%、89.3%、89.6%,说明大学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对各自角色的认知相对更清晰,更能承担相应的角色责任,对未来的角色扮演更加自信。
表4 与会员交往的频率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N=3185)
表5 与会员交往的频率对大学生角色预期的影响(N=3185)
2.参与社团活动次数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次数对其社会化的影响上,经卡方检验,除了在“你对朋友或同学的依赖程度”一项上没有呈现相关性,以及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已是成年人” 认同程度等三项上呈现明显相关性外(0.01lt;Plt;0.05),在其余61项上均呈显著相关性(Plt;0.01)。这说明总体上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次数与其社会化的程度与水平成正比。但调查也显示,并非参加社团活动次数越多越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如表6所示,例如“与别人能够和睦相处”选项上,随着参加社团活动次数“很少”到“比较少、一般、较多”,选择“总是这样或有时这样”的比例渐高,分别为83.6%、86.6%、88.3%、90.0%,但参加社团活动次数“很多”的大学生选择“总是这样或有时这样”的比例却只有87.0%,低于前两项,而且这种现象在其他选项上体现得也较明显。笔者认为,大学生过多地参与社团活动,必然在时间和精力投入上与专业学习相冲突,如果两者关系处理得不好,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反过来会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负面影响。
3.是否担任过社团干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调查表明,除了在关心国家时政和参加理论学习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外,大学生是否担任过社团干部对其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是否担任过社团干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大学生道德参与影响显著。如表7所示,例如对于“如果你在公共场所发现不文明现象或行为时,你会怎么做?”担任过社团干部的大学生选择“马上进行制止”的比例高于没有担任过社团干部的大学生,经卡方检验呈显著相关性(Plt;0.01)。
表6 参与社团活动次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N=3195)
表7 是否担任社团干部对大学生道德参与的影响(N=3155)
是否担任过社团干部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影响显著。曾担任过社团干部的大学生自我认知较清楚,对自己未来发展目标较为明确,自我满意度较高,干工作更加积极主动,意志控制能力更强,善于人际交往,懂得如何与异性友好交往,人际交往中自信心较高。
是否担任过社团干部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曾担任过社团干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广,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较高,对社会的认识较深,生活自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都较强,特别在职业迁移能力方面要明显优于没有担任过社团干部的大学生。如表8所示,例如对于“如果毕业后,你从事了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职业,能否很快适应?”选项,曾担任过社团干部的大学生选择“很快适应”或“能够适应”的比例为88.1%,明显高于对比项,经卡方检验呈显著相关性(Plt;0.01)。因为社团为其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步入社会后,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更强。
表8 是否担任社团干部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影响(N=3155)
调查发现,除了“对朋友或同学的依赖程度”一项外,是否担任过社团干部对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明显。例如,担任过社团干部的大学生中,有73.4%的人认为能够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负责到底,有81.3%的人认为进入大学后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变大了,均明显多于没有担任过社团干部的大学生。此外,担任过社团干部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角色的自信心更强、团队合作意识更强、成人角色意识更强。
二、调研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1.63%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社团没有给自己带来预期的收益,主要原因在于社团活动质量总体上不高,并导致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普遍不高;参加社团活动次数较多的大学生只占27.4%;与其他会员交往较多的大学生仅占19.3%。而社团活动质量不高,与社团的运作不规范、活动缺乏吸引力、社团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和活动能力不强等密切相关。
2.社团活动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有显著影响,总体上呈正比例关系。社团活动参与程度高的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时事政治,对现行政治制度认可程度高,在爱国情感表达、政治理论学习、参与民主选举方面的积极性更高,道德认知水平较高,道德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参与的主动性更强,自我认识更清晰,情绪调节和自控能力更强,更善于人际交往,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对未来职业发展更自信,社会责任感更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参与程度越高,社会化水平就越高,过度地参与社团活动反而会对其社会化产生负面影响。
3.相比一般社团成员,担任社团干部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担任社团干部获得的锻炼机会多,自我认知更清楚,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主动,专业知识面更广,实践技能、意志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社会适应性、社会责任感等更强;但社团干部在政治情感、政治态度、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与一般成员差异较小,少数方面的表现甚至不如一般社团成员。在涉及这四个方面的22个选择项上,社团干部在其中18项(约占82%)的选择上与一般成员无明显差异,在3项(约占14%)上略逊,只在1项上略优,与研究假设并不完全一致。此外,社团干部在社团管理中还容易沾染官僚主义、江湖义气等不良习气。
(二)相关建议
1.提升社团的活动质量,增强社团活动的吸引力
调查结果表明,参与社团活动并没有给63%左右的学生带来预期的收益,其主要原因在于社团活动的总体质量不高和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不高。因此,要把社团活动质量看作是维系社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引导大学生依据社团章程开展活动,把活动内容由娱乐消遣转到成长立业层面上来,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加强社团活动的计划与组织,贴近实际,鼓励创新,培育社团活动精品,增强社团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拓展社团活动空间,引导社团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区援助、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努力提升活动的质量[2]。大胆尝试成立网络社团,积极探索网络虚拟社团和校园实体社团互补统一的新渠道,拓展社团的网络生存空间,增强社团的吸引力[3]。
2.引导大学生适度参与社团活动,提升社会化水平
调查表明,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与其社会化的进程总体呈正比例关系,但过度地参与社团活动反而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因此,在指导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时,首先,应指导大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在充分了解社团的章程和主要活动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团活动;其次,鼓励学生学会把握机会,加强与其他会员的交往,充分展示自我、开发潜能,培养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提升社会化水平;再次,引导学生坚持以学习为本,参与社团活动以不影响专业学习为限,遇到学习与社团活动相冲突时,学会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防止分散学习精力,影响专业学习成绩和信心;最后,在社团活动中要避免不良社会习气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功利主义等的影响。
3.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担任社团干部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影响显著,但社团干部在政治情感、政治态度、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等四方面并没有明显优于一般社团成员,甚至还在14%左右的选择项上的表现略逊于一般社团成员。例如,在“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一项上选择“很赞成”的,社团干部只有51.4%,而一般成员则达到52.9%;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上选择“比较同意”和“同意”的,社团干部有11.7%,而一般成员只有10.8%;在“在考试中,你的朋友要作弊请你帮忙,你怎么做”上选择“设法帮助”的,社团干部达到12.5%,而一般成员只有8.9%。这说明,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训,特别要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要把选拔培养社团干部、提升社团骨干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效能放在社团工作的首要位置,定期组织社团干部论坛,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社团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监管,指导社团自律自强
调查中,有70%的高校团干部和社团联合会的学生干部在座谈中强烈反映,社团活动经费和场地的不足,以及对社团的监管不力、激励不够,也是导致社团活动相对较少且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高校管理者应适当增加对社团的经费投入,加强管理以提高活动场地的使用效率,并指导社团加强自律。如加强对社团的考核,推行社团分级制,采取优秀社团活动评选、“星级会员”评比等激励措施,调动社团及其会员的积极性;实施社团退出制度,对长期不开展活动或活动质量不高的社团进行注销;实施社团经费审计和活动质量评估制度,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督导;鼓励社团开展一系列主题沙龙活动,既节省活动经费,又能促进会员间的互动交流。只有积极采取上述针对性措施,提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才能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1]李金发.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7:14-19.
[2]陈晓斌,丁舰丰.大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社团与其社会化进程的关系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1):93-95.
[3]吴保磊.网络社团对大学生学习和心理的影响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0(5):36-38.
(责任编辑吴朝平)
StudyoftheImpactofDegreeofParticipationinStudentSocietyontheCollegeStudents’Socializatio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Four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CHEN Xiaobin
(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NanjingAudit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1815,China)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of 3 220 valid questionnaires by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provi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the degree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et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cess of their socialization.On the whole,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m.However,excessive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society will have a negative effect.At present,the degree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ety is low,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society activities and the lowness of their qualit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gree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ety and facilitate their socialization,more efforts should be put to lead the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society,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n student society,guide the self-regulation of student society,train society cadres,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tivities.
society activit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zation; research
G641
A
1673-8012(2013)03-0048-06
2013-04-03
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SJB880098)
陈晓斌(1973-),男,江苏六合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社区、社团建设研究。